《石壕吏》说课稿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石壕吏》。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杜甫在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写的“三吏”、“三别”都植根于当时社会的现实,历来被称为“诗史”。
《石壕吏》作为其中的一篇,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
而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经久不衰的经典篇目,更加体现了《石壕吏》在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石壕吏》却被简单操作为“讲解字词——文章大意——主题概括——全文背诵”等几个粗略的步骤进行学习,“不求甚解”式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讲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可见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积累基本的语文常识的基础上读懂,并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到诗歌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篇诗歌作为一篇典型的叙述性诗文,体会叙述性诗文的写作特色是必要的,其中的语言美,含蓄美都需要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诗文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把握。
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在事实的诉说中寄予了作者对安史之乱的控诉和对百姓的无限同情。
深入地学习叙述性诗歌的写作特点,理解本首诗歌的主旨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在《石壕吏》这篇古诗中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诗歌的内容,而且要通过词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内容到形式的把握上升至审美情趣的提高。
以上这些便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1、提问法。
本首诗歌,语言看似浅白易懂,但由于学生知识和阅历尚浅对于其蕴含着的深意不一定能注意到,这就需要老师提问引导,从而拓宽本首诗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品析词句法:通过词语的比较、意义的发掘、情感的体会,品赏评议,体会本首诗歌的语言的精简美、含蓄美和诗歌的工整美、气势美。
3、自主合作探究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会组织学生自我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顺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一),疏通文意,理清顺序,把握文章整体结构本首诗歌用语比较浅显,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基本上能自我疏通文意,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进一步解决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对于疏通文章大意这一环节,尽可放手交给学生,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
当然,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通过小组交流后仍难以解决的就需要老师课堂上集中解决了。
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点,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首诗歌,作为一篇典型的叙述诗,必然有其发展顺序,学生通过之前的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不难解决这个问题。
诗的结构,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暮而“夜”,由夜而“夜久”,由“夜久”而“天明”。
诗中的三个“夜”字,正是其线索所在。
通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的发展顺序,诗歌的大体结构也就基本掌握了,对于这些环节,尽可能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当然,老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应忽视。
(二)、深入细节,由小放大,借用问题带领学生鉴赏诗歌的精彩“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在首句中,“暮”是故事发生的时间,“石壕村”作为其地点,了了五字便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可谓字字精炼,由此带领学生来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而“暮”至“夜”这个时间段内发生了什么,作者只字未提,直达“有吏夜捉人”。
为什么是“夜”才“捉人”?而且在这里,诗人不提“招兵”而用了“捉人”这样的字眼?第一个问题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一二个问题给人留下了空白和无限的想象,第三个问题不仅体现作者用词准确生动,而且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这些问题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答案只要能自圆其说便可,当然老师要适当的引导,这不仅可以锻炼其想象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等老翁越墙跑走了,老妇才敢于出门,由此更见其无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不仅是语言的对仗,还是诗中双方立场的对立,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无奈之苦再次显现。
简单的两句,足以让学生字字品味,体会其语言工整之美,气势之强,以及其中矛盾双方各自的姿态。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十四句,可看作一段。
而老妇人致词的十三句换了三次韵,这三次换韵各自体现在哪里?三次换韵又意味着什么?在文中虽不见县吏的次次逼问,但联系前面我们知道老妇人的每一次回答都是由县吏逼问出来的,这三次换韵可能是老妇人出于无奈,在县吏的每次胁迫逼问下断断续续回答出来的。
文中虽不见字,但其声、其貌依稀可见。
再看老妇人致词的内容。
“三男邺城戍,二男附书至,一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是一次换韵,在县吏的逼问下,老妇人把自家能当兵的儿子的苦状一一哭诉出来,哪知凶恶的官吏并不就此罢休,也就有了下面老妇人的“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又一次换韵哭诉。
由老妇人的话中不仅可见官吏因不信老妇人之前的话语而往室内窥探的丑陋之状,还体现了老妇人被逼的无奈之状,在本句中“更无人”与下文有“孙”、“母”的出现发生矛盾,让人深思。
老妇人在官吏的逼问下说出了“室中更无人”的话语,而多疑的官吏不相信老妇人之语可能要上前搜家或者小孙子被惊吓而发出了声音,老妇人才不得不交代了孙子和儿媳的存在。
“出入无完裙”一句不仅道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也表现出老妇人为了保护孙子和儿媳之心,因为“无完裙”没法出门见官吏。
也就有了下面老妇人再次致词换韵“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可见,老妇人前面的回答并没让官吏满意,官吏步步紧逼,无奈之下老妇人只好挺身而出。
从老妇人的回答中,可见战争的形势紧迫,即使是一把年纪的老妇人了也不放过,还要连夜赶去战场,准备明天的早饭。
在老妇人的致词过程中,官吏虽然凶恶,老妇人虽然可怜,但作者始终未出面阻止这一切,是否能就此判定作者与忧国忧民而著称的诗人形象有点不符呢?利用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在这里,老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知道石壕吏强抓兵丁是代表朝廷方面扩充军队以平叛。
再问学生,杜甫对安史之乱的立场、态度,使学生知道他也是痛恨叛乱,支持朝廷平定叛军的。
由此,学生就找到了答案,杜甫没有正面更强烈地谴责“吏”的理由就在于原则上支持朝廷。
但目睹了民众被强抓壮丁之苦,又十分同情、痛心,因此对“吏”只是侧面地作了含蓄揭露、批判。
无论是吏还是老妇人还是生活在战争之苦下的千千万万的百姓,又或篇二:说课稿·石壕吏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石壕吏》。
接下来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效果预设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地位及作用:《石壕吏》出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最为传诵的典范之作。
能够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
2、内容简析:《石壕吏》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内容集中,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
按照时间顺序,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
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它与前两首诗的题材不同,是一首叙事诗。
二、说学情:学生在本课的第一课时已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文本疏通、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感受不深;无法独立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这些还有待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古今异义词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初步把握杜甫诗作主要风格,理解?诗史?和?诗圣?的含义。
(3)、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作蕴含的思想感情,品精炼的语言。
(2)、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4.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5.教学难点: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1.朗读法: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
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
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
先生读,互评,再视频朗读,生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合作探究法:通过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积极参与学习。
本课以关键词语、关键诗句设问,引导学生学习,最后设臵表演剧本,鼓励学生创新、合作。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及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学法1.诵读法:在诵读中熟悉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品悟文本语言及作者思想感情。
2.圈点批注:在诵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