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理念引领下的钢铁可持续发展之路
曾巧巧郭小燕
2012-11-13 14:20:01 来源:《中国冶金报》2012年11月06日
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钢铁工业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10年间,随着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推进,随着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和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部分大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建立,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1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由2002年的815于克标煤下降至602千克标煤,下降了26.1%;吨钢耗新水降至3.88立方米;高炉渣利用率提高到97.2%,转炉钢渣利用率提高到95.8%,钢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
节能减排环境改善成效卓著
10年来,钢铁行业大力开展节能降耗,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在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领域,2008年初,我国仅有3家钢铁企业的4台烧结机真正实施了烧结脱硫。
随着宝钢、鞍钢、武钢、首钢、河北钢铁集团、马钢、太钢等越来越多伪钢企上马烧结脱硫项目,截至2011年底,钢铁行业共建成烧结机烟气脱硫装置317台(套),占全部烧结机台数的25.6%;脱硫烧结机总面积47295.8平方米,占全部烧结机总面积的363%。
10年来;钢铁企业不断加强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领域的科技创新,并加大对重点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力度。
特别是近5年来,钢铁工业重点推广应用了以“三干三利用”为代表的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措施,产生了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例如,2004年,武钢7号、8号焦炉干熄焦工程竣工投产,该项目不仅突破了焦炉二次污染顽症,而且可利用二次能源提高焦炭质量、降低高炉焦比;2007年7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金属学会、钢协联合在山钢集团莱钢召开节水现场会,向全国推广莱钢节水经验(其吨钢耗新水一直控制在3.53立方米以下);2009年7月6日,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在首钢京唐1号高炉(5500立方米)上的实践取得成功,这是全干法除尘设备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成功应用于5000立方米以上高炉;2010年1月25日,宝钢与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国内首条自主集成的钢渣综合利用生产线建成投产,等等。
10年来,钢铁工业还着力于相关节能技术和项目的开发和研究。
例如,2005年,《干熄焦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一条龙”开发和应用》项目研究成果通过了成果鉴定,使我国在于熄焦领域完全具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2011年,由山钢集团济钢等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型工业企业电气综合节能技术与典型应用示范》课题,顺利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的审核验收……这些项目为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年来,我国钢铁行业的能源管理水平也大幅提升,尤其是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受到钢企的高度重视。
自2009年工信部下发《关于印发{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来,截至2011年底,我国批准的已建和在建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已达到55家,共获得5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支持资金。
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为我国钢企加强能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
10年来,钢铁行业的环保节能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例如,2004年7月份,宝钢股份率先向社会公开发布《环境报告》;2011年,宝钢又在业内独家发布《绿色宣言》、《产品环境声明》;今年,太钢也发布了《绿色发展
手册》。
这表明了钢铁企业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变废为宝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10年来,钢铁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自2005年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公布以来,鞍本集团、攀钢、包钢、山钢集团济钢和莱钢、宝钢股份、太钢、马钢、福建三钢、重钢等钢铁企业先后成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内钢铁行业的共识。
废水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
10年来,国内钢铁企业不断加大污水处理和再循环利用力度,通过推广分质供水、串级供水、污水综合处理及回用等技术,吨钢取新水逐年降低。
例如,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通过“外压浸入式超滤(UF)+反渗透(KO)的双膜法污水再利用技术”制得纯水(脱盐水),实现了钢铁企业污水利用的重大技术突破;武钢通过对蒸汽鼓风机组直排水改循环水工程,使生产用水全部实现循环利用,其北湖排口废水处理工程竣工投产后,从北湖排放口排放的工业废水全部实现循环利用;2011年底,济钢正式关闭了最后一座为生活区供水的泵站,生活用水也实现地下水零提取,使济钢每年可以省出8个大明湖的水量。
二次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例如,宝钢、朗泽、中科院共同建设的世界首个利用钢厂尾气制乙醇的示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可将钢厂尾气制成乙醇;太钢相继建成焦炉干熄焦发电、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高炉余压发电、饱和蒸汽发电等一批二次能源回收利用装置,2011年利用的二次能源占总能耗的48%;2011年,邯钢利用二次能源发电量达到30.1亿千瓦时,折合吨钢发电量263千瓦时;唐钢15兆瓦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累计“吃”掉余热蒸汽48.2万吨,发电量达到
6891万千瓦时,创出了3400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有效减少了废气对环境的污染。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取得新成绩。
钢铁企业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为目标;不断加强冶金渣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今年,国内第一套利用高炉热熔渣制造矿棉项目由太钢与日方合作洽谈成功,项目建成投产后,太钢排放、填埋钢渣的历史将结束。
在冶金渣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钢铁工业和相关行业通过冶金渣赞源化利用技术开发,打造构建出完整的“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和在建矿渣细磨生产线230余条,其中钢铁企业164条,矿渣粉产能约L4亿吨,消纳了国内70%以上的高炉水渣。
此外,宝钢还成功开发了耐材永续循环技术,可实现耐材“零废弃”。
该技术如推广运用到其他行业,效益预计可达到百亿元以上。
环境友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在重点大中型企业中,位于省会、直辖市的钢厂有19家,位于百万人口以上的非省会(直辖市)城市钢厂24.家,其2010年粗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7.6%和19.6%。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部分企业选择了搬迁调整,例如首钢、重钢等;部分企业成功探索出了与城市和谐发展的路子,例如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太钢等。
2005年2月18日,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获得批复;同年、10月22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在曹妃甸港正式揭牌成立。
如今,搬迁后的新首钢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
2007
年1月23日,重钢集团环保搬迁工程正式启动。
同年3月29日,东北特钢集团大连基地环保搬迁、产业升级改造工程——环保型特殊钢精品生产基地奠基。
截至2011年,重钢老厂区成功环保搬离主城区,东北特钢集团大连基地环保搬迁项目也竣工投产。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钢铁企业在探索与城市和谐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自“十一五”以来,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坚持走“低碳经济、绿色转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前3年关停拆除了3座400立方米级高炉及附属设施、3条普通线材轧机生产线及电炉炼钢厂等工艺装备,腾出空地50万平方米并全部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42%,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并入选十佳“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社会形象有了很大改善。
宝钢、山钢集团济钢被评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首钢京唐公司、天管、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宝钢、山钢集团、华菱湘钢、安钢、沙钢、马钢、兴澄特钢、酒钢、太钢、武钢、鞍钢等14家钢企被国家确立为第一批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施绿色钢铁战略已成为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