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得到创新发展,大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高中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高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学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

新形势下,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重点探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具体策略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实现素质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

新形势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此一来,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述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产物,指在学习和实践某一学科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该学科特征为基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品质以及学习经验的综合。

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叠加,而是渗透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将其成功转化为一种思考方式。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笔者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

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对策第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权威地位,转化为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课堂表现时间。

第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对化学教学有效性影响非常大,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时,切忌过分依赖化学教材、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应注重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选择学生感兴趣内容,以此作为实验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第三,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充分整合化学教材内容,创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二价铁与三价铁”章节知识点时,化学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己预习、独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章节重难点和疑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录自己不懂的知识,然后教师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组织学生自己做二价铁和三价铁之间的转化实验,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结合本课时的具体知识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前沿的化学科研成果、与本章节知识有关的化学家门的真实故事。

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如,在学习“铝单质的性质”章节知识点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铝制品,如,易拉罐等等。

旨在利用身边学生熟悉的物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身边处处是化学的理念。

再如,在正式上课前10 分钟,向学生介绍我国铝制餐具的发展历程,向学生介绍使用铝制品的注意事项:铝制品不宜与酸性、碱性物质长时间存放在一起,铝制餐具不能用于蒸煮食物等等。

旨在激发学生对研究铝制品的性质,从而主动去探究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笔者创设良好的、立足于实际的教学情境,旨在利用这些教学情境来让学生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在我国经济发展、环保事业、人类健康中的作用,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与动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主动观察、关心人类发展、关心科技发展,从而组织学生去梳理和拓展化学教材中与人类发展、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如,氨气容易液化,因此用来做制冷剂;硅是半导体,可做太阳能电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放在一起能生成氧气;氧化铁能用作红色涂料;氢氧化铝由于能与盐酸产生反应,医学生用来治疗胃酸过多患者等等。

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后,笔者就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如,笔者曾经利用氨气的性质创造相关的教学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哈勃、波什、艾特尔这三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详细资料,利用三位毕生的化学科研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介绍他们的心路历程,从而用他们的奉献精神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利用化学家用氨气来制造化肥,大大提高世界粮食产量,解决世界温饱问题这一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等等,致力于用化学手段来造福人类。

另一方面,笔者贯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社会理念来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如,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从青花瓷的制作中学习硅酸盐工业,从青铜器等文物中感受金属冶炼的魅力等等。

笔者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高度结合起来,从化学的角度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从古代科技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高度重视化学核心知识,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本质与思想方法”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近年来的高考化学始终围绕化学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出题。

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等。

这些考点在日常化学教学中发挥了导向作用,无疑成为我们日常教学中的核心。

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构建知识体系,建立模型,利用模型来掌握知识。

笔者带领学生构建的铝的化合物的性质的研究模型:酸性氧化物模型一:物质的分类单质碱性氧化物氧化物纯净物模型二: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思路与方法AL(OH)3特性两性氢氧化笔者发现,在带领学生建立起如上述的化学模型后, 学生在后续的化学学习 中,遇到未知的物质, 也会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去分辨未知物质的类别,去预测未知物质的物质性质、化学性质,从而慢慢了解他们的用途。

另一方面,当鼓励学生自行研究相关物质性质时, 笔者会借机引导学生利用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来站在宏观与微观的角度理解这些物质的性质; 在分析物质所发生变化时, 充分利用质量守恒、 电荷守恒等变化与平衡思想。

从 而不断提高化学学习有效性。

综上所述, 化学核心素养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渗透在化学学科知识当中, 需 要教师带领学生去发现、去挖掘。

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必须 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掌握作为教学的重点。

如,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的 能量变化、氧化还原、例子反应、盐水分解、电池、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有机 物的性质与结构等等知识。

学生只有牢记、 理解掌握了这些化学核心知识, 才能 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化学能化合物AL AL 2O 3在此基础 物理性质 实验研究验分类法预测性力,实现全面发展、实现终身发展。

四)积极组织开展化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 科学研究的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促进学习方 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大改变了传统了化学课堂教学 模式。

现阶段,高考化学侧重于考查化学探究内容、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其中, 有针对化学实验的, 也有针对理论知识的。

在考查化学实验这方面, 主要涉及仪 器的操作使用、 化学实验原理、 化学现象的描述与解释、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等内容。

在考查理论知识这方面, 多是提供相关的阅读素材,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 素材来回答相关问题。

笔者分析历年高考化学试卷的选材, 发现,这些选材多是 教材上实验的改进或者组合、 某个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 与工业流程背景高度 结合起来。

不难发现,这些素材综合程度非常高,能有效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精神,能直接检测出学生的思想是否与 21 世纪化学核心素养保持高度一致。

不难发现,这些考试内容、考查方式都在告诫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 必要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教材中某一化学知识, 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思路、 探究方 法,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究或者小组合作探究, 最后再课堂上分享各自的探究结果,教师予以评价, 对不正确的及时予以纠正,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 精神。

如,在研究有机物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设计了以下化学课堂探究活动,旨在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相关的实验事实、 相关的数据来分析和推理, 进而得出 有机物的结构。

问题情境已知有机物 a 的水溶液,求 a 结 构 小组讨论:分离提纯,找出组成元素、 相对分子质量、鉴定结构探究活动 1 如何分析 a练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综合上图,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学内容表面上简单、易懂,但是,在探究 的过程中,那些细节的设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总结探究规律和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