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开挖方案(二)一、工程概况该工程位于位于唐河县毕店镇王栗棚村;拟建主厂房地上7层,地下1层;建筑物平面尺寸为49.4米X26.5米,基底标高为-7.2米,室内外高差为0.3米,基坑开挖深度自自然地面下6.9米。
二、一般规定1)基坑支护结构定位放线以主体设计图纸为准;2)施工前施工方应对图纸中所有尺寸、标高进行复核,并与主体地下结构施工图对比,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设计方;3)基坑施工期间坡顶3.0m范围内严禁堆载,基坑坡顶一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作为施工道路和材料堆放场地的部位荷载应小于30kPa,其余部位堆载应小于20kPa;在支护结构使用期间,基坑周边堆载超过设计值,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对超载值进行复核验算,确保基坑安全;4)开挖过程中发现基坑位移超过报警值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开挖,待处理后再进行开挖;5)基坑支护为临时工程,设计使用期限12个月;6)图示尺寸除标高为米,其他为毫米。
三、设计依据1)业主提供的总平面图、施工图;2)业主提供的《岩土工程勘查报告》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7)《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10)《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1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12)《建筑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TJ180-2009)四、工程地质水文条件1)土层分布第①耕土:(Qpd):黄褐色、灰褐色,稍湿,主要以粉质黏土组成,含少量砂粒及植物根须。
该层层底埋深在0.4~0.6m,,平均厚度0.51m。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
第②粉质黏土:(Q3al+pl):黄褐色,湿,可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及绣斑。
该层层底埋深1.8~4.5m,最大厚度4.0m,最小厚度1.3m,平均厚度2.33m。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
第③粉质黏土:(Q3al+pl):灰褐色,湿,硬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及绣斑,局部夹薄层灰色粉质黏土。
该层层底埋深4.5~7.9m,最大厚度5.8m,最小厚度1.5m,平均厚度3.55m。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
第③-1粉质黏土:(Q3al+pl):灰色,湿,可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及绣斑。
该层层底埋深12.4~13.3m,最大厚度6.4m,最小厚度5.2m,平均厚度5.8m。
该层在场地内仅于1~4#钻孔有揭露。
第③-2粉质黏土:(Q2al+pl):灰褐色、黄褐色,湿,可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及绣斑。
该层层底埋深6.5~13.0m,最大厚度7.0m,最小厚度0.7m,平均厚度2.93m。
该层在场地内1~4、13、25~28、42、44~58、82、83#钻孔缺失。
第④黏土:(Q3al+pl):黄褐色,湿,硬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绣斑。
该层层底埋深15.0~17.1m,最大厚度9.5m,最小厚度3.8m,平均厚度7.05m。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
2)地下水拟建场地勘探深度内,未发现稳定地下水,据钻探,在地面以下1.4~3.1m存在上层滞水,水量不大,无统一水位,主要赋存于②、③、③-1、③-2层粉质黏土层中,渗透性较差,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季节性降水和地下水侧向迳流,排泄于地下迳流及人工开采,地下水位年变幅1.0~2.0m。
五、周边环境及荷载情况1、基坑周边环境情况基坑周边均为空场,为施工场地。
2、超载情况施工道路取均布荷载30KPa;基坑周边场地地面超载取均布荷载20KPa.六、基坑安全等级基坑侧壁安全等级:根据基坑深度、环境条件,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JGJ120-2012) 的规定,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七、支护方案根据基坑深度、地质情况及周边环境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基坑支护方案为:基坑周边均采用放坡土钉墙进行支护。
八、结构材料1、钢筋:表示HRB400,fy=fy'=360N/mm², 表示HRB335,fy=fy'=300N/mm², 表示HPB300,fy=fy'=270N/mm²;2、水泥标号:面层混凝土采用P.C32.5,注浆采用P.O42.5;3、混凝土强度等级:面层喷射混凝土采用C20;4、钢筋保护层:面层喷射混凝土30mm;5)焊条:HPB300钢筋采用E43系列焊条,HRB335钢筋采用E50系列焊条,HRB400钢筋采用E50 系列焊条,钢筋焊接依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2012)。
九、施工准备1、施工前进一步核实土钉施工位置有无管线分布,确保施工安全;2、测定场地标高及控制轴线,核实各部位基坑开挖放坡空间及基坑深度;3、对地下室进行平面放样,核对地下室外墙与支护结构之间的平面间距,确保能够施工,如与图纸不符,应参照底板结构平面图,做相应调整后开始施工;4、应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水、地下水和管网渗漏的水浸入坡体土;5、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经监理、设计审核后方可施工。
十、土钉墙施工要求1、土钉成孔采用锚杆钻机机械成孔,成孔直径100mm,成孔倾角10°;2、注浆:注浆采用素水泥浆,水泥采用P.O42.5,水泥浆应搅拌均匀,随拌随用,注浆应自孔底向外灌注,确保注浆饱满;3、土钉钢筋焊接采用搭接焊接,双面焊5d;4、阳角处土钉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高度或角度,避免土钉重叠,保证施工顺利进行;5、土钉成孔施工要求:1)孔深允许偏差±50mm2)孔距允许偏差±100mm3)孔径允许偏差±5mm4)成孔倾角允许偏差±5%6、土钉:土钉每隔2.0m设对中支架,钉杆长度允许偏差30mm;7、面层钢筋网网格允许偏差±10mm,搭接长度300mm;8、加强筋与土钉采用焊接;9、面层喷射混凝土施工(1)面层分布钢筋采用∅6.5钢筋,双向间距为250mm,面层分布钢筋搭接长度不小于300mm;(2)面层混凝土喷射厚度80mm,强度等级C20;(3)喷射混凝土,水泥标号P.C32.5,中砂,石子最大粒径不应大于10mm,水泥、砂、石子的重量比为1:2:2;(4)喷射作业应分段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自下而上,一次喷射厚度为30~80mm;e-005;(5)喷射混凝土面层终喷2h后,喷水养护,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确定;(6)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采用钻孔检测,钻孔数量每500平方米一组,每组不少于3点。
10、土钉墙的质量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对土钉的抗拔承载力进行检测,土钉的检测数量不宜少于土钉总数的1%,且同一土层中的检测数量不应少于3根;2)土钉墙面层喷射混凝土应进行现场试块强度试验,每500m2喷射混凝土面积试验数量不应少于一组,每组试块不应少于3个;3)应对土钉墙的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进行检测,每500m2喷射混凝土面积检测数量不应少于一组,每组的检测点不应少于3个;全部检测点的面层厚度平均值不应小于厚度设计值,最小厚度不应小于厚度设计值的80%;十一、基坑降水及防排水1、基坑降水根据地质报告,地下水位在9米左右,现为枯水期,开挖前应实测实际地下水位,根据实际地下水位确定是否需进行降水。
2、基坑防排水1)、基坑周边应做好挡水措施,防止大量雨水流入基坑内;2)、基坑内周边应做好排水工作,设置排水沟及集水坑,及时将渗水及雨水排走,严禁水浸泡坡脚;3)、基坑周边必须做好防排水工作,基坑周边2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应保证排水通畅,严禁有积水现象;4)、建议基坑周边尽量硬化,防止雨水等深入基坑侧壁土体内;5)、开挖前应详细检查基坑周边是否有渗水点,如裂缝、杂填土堆积区等,若有应进行封闭处理;6)、上部粉质粘土层坡面应设泄水孔,泄水孔间距根据水量确定。
十二、土方开挖建议及要求1、土方开挖前必须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经相关单位认可后方可实施,方案需包含以下内容;(1)分区、分层开挖施工措施;(2)土方运输车辆行走路线;(3)土方开挖、运输设备配置;(4)对支护结构保护措施;(5)施工布置通道;(6)排水沟及集水坑配备;(7)应急预案。
2、注意事项(1)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2)基坑开挖前,应由施工单位总体安排在基坑坡顶位置设置挡水墙,防止雨水灌入基坑,坑底设置排水沟及集水坑,以便及时排除坑内积水;施工单位应对坡顶地面应进行硬化,并设置排水沟,避免遇暴雨冲刷坡顶土体进而影响边坡稳定;(3)基坑开挖前应对周围的水、气阀门进行调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防止挖土或施工损坏管线;(4)土方开挖时应充分利用时空效应原理,分层、分段、对称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2m或设计土钉下0.5m,每段开挖长度不大于20m,开挖与土钉施工相匹配,随挖随支护;(5)挖土过程中,严禁挖机碰撞灌注桩或损坏已施工面层或土钉;(6)开挖过程中发现支护结构开裂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开挖,待处理后再进行开挖;(7)土方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施工垫层,对基坑进行封闭,防止水浸和暴露,并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8)基坑开挖期间若出现基坑变形过大或其它紧急情况,应采用机械或人工对基坑进行局部回填,然后进行加固处理,待处理完毕后再分层向下开挖。
十三、基坑变形监测要求1、在基坑使用期内,应由具备资质的监测单位对基坑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监测单位应根据监测要求及相关规范规定制定详细监测方案,报有关单位认可后方可实施;2、本工程监测包括以下内容:基坑采用土钉墙支护,基坑类别为二级,检测内容包括:a基坑边坡竖向位移监测;b基坑边坡水平位移监测;c基坑周边地面沉降监测;d深层土体水平位移。
3、变形监测限制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土钉墙30mm,并小于5mm/d2) 支护结构顶部竖向位移:土钉墙20mm,并小于3mm/d3) 周边地面最大沉降量40mm,并小于5mm/d4)周边建筑物最大沉降量10mm,并小于3mm/d4、监测频率:监测频率应严格按照《基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相关规定执行。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约8.9米,根据规范要求,基坑开挖期间,2次/1d;底板浇筑7天内,2次/1d,底板浇筑7天~14天,1次/1d,底板浇筑14天~28天,1次/2d,底板浇筑超过28天后,1次/3d;5、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5)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6)支护结构出现开裂;(7)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8)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9)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0)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