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异同点
不同点:
定义: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
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
形成: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全科医学亦称家庭医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而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此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全科医学目前己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科体系。
发展阶段:中医学:1.魏晋隋唐时期
2.宋金元时期
3.明清时期
4.近代与现代
全科医学: 1.通科医生时代(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2.专科化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3.专科与全科协调发展阶段
相同点:
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与全科医学的系统整体论非常相近全科医学的系统整体论认为:
疾病不是单一因果关系链的结果,而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物,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涉及环境、精神、体等多个方面;疾病不能与患病的人相脱离,患病的人不能与所在的环境相脱离,否则就无法理解疾病和病人;每一种疾患都是不同的,就像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一样;要在共性中把握规律,在个性中
把握特征;躯体和精神是有机联系着的、整体的2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医疗服务是医患互动的一种过程,医患关系影响着这一过程的结果和质量,医生和病人都是这一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2个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一思想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的。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形与神俱,不可分割,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着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即所谓的“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天人相应理论精辟地阐述了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而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所谓的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同一疾病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出现同一种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等。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全科医学的系统整体论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虽不能完全等同,但他们都能以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辩证唯物地看待人体和疾病关系,都能认识到疾病与躯体、环境(自然)、精神等的密切关系及相互影响,从这方面讲它们是十分相近的。
中医学的整体论是古代朴素的、理念性质的、空洞的和缺乏具体分析研究的整体论,而全科医学的整体论则是现代科学的、系统的、建立在分析研究基础上的整体论。
2、中医学与全科医学均强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内经》认为:“病为本,工(医生)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这反映了医患互动的重要性。
《内经》还提出:要使病人“精神进,志意治”,医生必须“远五过,近四德”。
这说明医生本身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中认为:凡“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
强调病人与医生的相互配合,是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
全科医学中更是强调“医生是病人及其家庭的朋友”这一观点。
同时也提出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
3、中医学与全科医学均重视精神活动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重视精神活动的理论均从维持人的正常状态出发,把减少消耗、加强再生、保持顺畅、维持稳定作为重要的着眼环节。
同时中医学的内伤七情学说认为,七情太过,可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
全科医学也提出了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对健康的重要影响,其中就包括加强体育锻炼以及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全科医学推崇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人的躯体和精神是有机联系着的、整体的2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特别强调精神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4、中医学与全科医学均强调以预防为主,
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曰:“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病之先;盖疾成而药者,徒劳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如是,则思患而损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张,并认为“防患于未然”要以内因为主导,可通过锻炼身体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除“未病先防”以外,还提出“既病防变”的一些措施,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防止病情传变的原则。
全科医生的预防医学观念是:1.把与个人及其家庭的每一次接触都看成是提供预防服务的良好时机2.把预防服务看成是日常医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采用
以预防医学为导向的病史记录和健康档案 4.个人预防与群体预防相结合 5.全科医生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个体化的预防服务。
6.把医学实践的目标直接指向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
5、中医学与全科医学均强调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明确指出学医之道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行医之道要“入国问俗,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凡社会制度的变革,战争灾祸的发生,生活环境的变迁,都会对人群健康状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6、中医学与全科医学均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作用。
2000多年前成书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对心理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并详细论述了心理致病的特点和传变规律,以及开导、暗示和以情胜情的治疗法则,奠定了古代医学心理学的思想基础。
7、中医学与全科医学均重视医德修养和医学伦理。
中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之说,从《内经》认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把治病、救人、济世看作三位一体,到孙思邈《大医精诚》问世,详述为医必备之行操,历代医家都强调为医者要以德为本,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
8、中医学与全科医学均重视临床各科的兼通。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过邯郸,听说越人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到洛阳,听说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到咸阳,听说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清代医家徐大椿更明确指出,凡学医者要以“通科”为目标。
9、中医学与全科医学均主动服务于社区和家庭。
传统中医的诊疗活动,大多采取登堂入室的行医方式,尤其在乡村,病家常请医生到家里诊治,这比病人到医院“看医生”更方便。
这种方式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还能让病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轻松地接受治疗,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08级中西医临床2班徐涛涛
200812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