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画论选讲》复习内容

《中国画论选讲》复习内容

《中国画论宣讲》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

一 《左传》“使民知神奸”论:

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背诵)

二 孔子的“绘事后素”和“明镜察形”论

1 子曰: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乡党篇》

2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阳货篇》

3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侑篇》(背诵)

《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彩,后素工”。

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观周》(熟悉)

(注):出题方式:填空、或者论孔子的绘画美学思想。

三 庄子的解衣盘礴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蠃。君曰:“可矣,是真画者矣”。《庄子·田子方》

清恽南田:

“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之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南田画跋》

唐张彦远:

“夫画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慎细,而外露巧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历代名画记》

出题方式:论庄子的绘画美学思想。

四 韩非子论绘画与生活的关系及刻削之道

韩非子:“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 ”。“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1 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髤荚者同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周君大悦。此荚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髤荚同。

2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磬(见)于前,不可(不)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磬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

3 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复者也,则事寡败也”。 《韩非子·说林下》。

出题方式:论韩非子的绘画美学思想。

两 汉

一 《淮南子》论“君形”及“谨毛失貌”

1 “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说山训》

2 “使但吹竽,使公厌窍,虽中节而不可听,无其君形者也”。《淮南子》

3 “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说林训》

出题方式:填空或者论《淮南子》的绘画美学思想

二 王充论画

一 提倡美术反映现实,反对“尊古卑今”:

“画工好画上代之人。秦汉之士,功行谲奇,不肯图。(不肯图)今世之士者,尊古卑今也”。《齐事篇》

二 反对绘画宣扬神仙鬼怪思想。

“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此虚图也。世有虚语,亦有虚图”。《无形篇》

三 认为绘画的功能不如文字著作。

“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古贤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灿然,岂徒墙壁之画哉!”《别通篇》

四 混淆了神话与“虚妄”的界限

“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虚妄之象也”。《雷虚篇》

“《淮南子》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世间书传,多若等类,浮妄虚伪,没夺正是”。《对作篇》

出题方式:论王充的绘画美学思想。

魏晋绘画理论

一 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传神论

《魏晋胜流画赞》云:

“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论画》:

“(伏羲、神农)神属冥茫,居然有得一之想”。 《画云台山记》:“画天师(张道陵)瘦形而神气远”

第二 以形写神

《世说新语·巧艺》记:

“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魏晋胜流画赞》云:

“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

第三 骨法、置陈布势

《论画》:

“《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

“《伏羲神农》虽不似今世人,有奇骨而兼美好。”

“《汉本纪》季王首也,有天骨而少细美。”

“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

第四 迁想妙得

《论画》:“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第五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盛未安时。”

“谢(鲲)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

出题方式:重点的段落会考填空,也会考论顾恺之的绘画美学思想。

二、“传神论”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影响

一 人伦鉴识之风的演变

官僚选拔制度由汉代乡举里选---九品中正制推动“人物品藻”行为。

二 由人物品藻到书画品评

三 对后世的影响:

谢赫“六法论”

(论述题)

三、谢赫《古画品录》之六法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出题方式:解释六法的具体含义以及排列顺序的原因

四、宗炳《画山水序》出题方式:重要句段填空,论宗炳《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五、王微《叙画》,出题方式:重要句段填空。

唐代画论 一 顾、陆、张的批评与张怀瓘 的“神、骨、肉 ”论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认为:

陆探微为上品:“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

顾恺之为下品:“体格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迨意,声过其实”。

南陈姚最《续画品录》:

“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娇然独步,终始无双。有若神明,非慵识之所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

“(张僧繇)善图塔庙,超越群工。朝衣野服,今古不失。……然圣贤丽瞩,小乏神气,岂可求备于一人。虽云晚出,殆亚前贤”。

唐李嗣真《画品》:

“(顾恺之)天才杰出,独立无偶……列于下品,尤所未安,今顾、陆请同居于上”。

“(张僧繇)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唯六法精备,实以万类皆妙。……请予顾、陆同居上品”。

张怀瓘《画断》:

“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出题方式:论顾陆张之辩

二 评画的新标准——”四格“、“五等”

李嗣真《画品》列逸品四人

张怀瓘《画断》提出神、妙、能的品评标准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

“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优劣也”。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五法”:

“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

“(自然的特征是)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 “(自然的特征是)玄化无言,神功独运。

出题方式:论评画的”四格“、“五等”

三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包括内容:

(一) 书画同体。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頡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

(二)成教化,助人伦与怡悦情性的绘画功能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

“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若非穷玄妙于意表,安能合神变乎天机。宗炳、王微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具适,纵烟霞而独往。”

(三)对“六法”的新阐述。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也”。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

(四)论绘画用笔

第一 书画用笔同法:

(南朝陆探微)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也。”

“(吴道子)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第二 笔法不同,风格相异:

“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

第三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谓顾恺之“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五 )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

谓吴道子“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也。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

(六)论山水画的演变:

“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谓吴道子“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出题方式:重点段落填空,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理论及其美学思想。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出题方式:填空和论述

五代画论

荆浩《笔法记》。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图真”论。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二 六要。

第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第二,“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第三,“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

第四,“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第五,“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