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因此一贯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总有一些不法之徒受利益的驱动,冒天下之大不韪,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制假、售假,坑害群众。
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加快食品安全立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呼声日益高涨。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通过几个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提出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突出原因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些建议以及措施。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食品安全法》引言:当今社会,问题食品在我们的周围悄悄蔓延,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吃过问题食品。
红心鸭蛋,黑心大米,苏丹红都为我们所熟悉。
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们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 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
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
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热点之一。
而近几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呈上升趋势,由食用食品直接引发的中毒案例数、中毒总人数及中毒死亡人数都有所上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食物,食品的健康与否,不但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延续。
安全健康的食品能够使我们的身体汲取足够的养分,从而保证自身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基本需要,是人类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问题食品、垃圾食品则会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当前,食品安全已经上升为一全球问题,当然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1.食品安全的案例1.1双汇瘦肉精事件河南瘦肉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10年间瘦肉精屡禁不绝,添加瘦肉精喂出来的猪不仅颜色光亮,而且可以增加猪的瘦肉率,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
1.2上海多家超市多年销售“染色馒头”生产日期随便改,防腐剂甜蜜素齐上阵,上海华联等超市多年销售“染色馒头”。
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高庄馒头等成品和原料共19个批次。
经检测,其中4个批次成品中检出“柠檬黄”,2个批次成品中的甜蜜素含量超标。
1.3肯德基豆浆都是豆浆粉冲制肯德基真功夫豆浆都是豆浆粉冲制,营养学家称豆浆粉或有添加剂,市场上一些浓稠的豆浆可能加有“豆浆伴侣”。
肯德基发表声明称,从未宣称所售豆浆为现磨豆浆。
1.4台湾食品查出塑化剂一种有毒的食品添加剂,近日在台湾产的食品饮料中被抽查出来,包括著名的统一公司的旗下产品。
其实,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早已不是新鲜事了,农药,色素,防腐剂,漂白粉,苏丹红,食面埋伏。
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屡禁不止呢?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自身的特点。
概括起来,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新老问题并存。
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条件比较差、工艺落后或是没有遵守卫生操作规程,造成了食品的微生物、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食品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无卫生许可证、无健康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也较常见。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些老问题将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二是源头污染突出。
我国当前有两亿多的农户在以分散的方式生产初级农产品,包括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鸡鸭鱼肉、蛋奶,统统都是农民生产的。
以我国农民目前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和对法律意识的遵守,出现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是很难避免的。
三是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占多数决定了食品加工业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近50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
以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看来,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然存在也不足为奇的。
四是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
科学家和政府部门不及时通报食品安全信息。
媒体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不严谨、不准确和新闻炒作,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敏感,以致人们纷纷抱怨现在还能吃什么。
五是食品安全问题较多,监管形势严峻。
管理机构分散、职能不统一。
2.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2.1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唯利是图思想严重,不注重食品质量,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
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
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
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
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
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2.2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散,监管体系分工不明确。
目前,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有工商、质监、卫生、农业、食药监、商务等近10个部门,多头共管容易造成交叉管理和执法空白。
由于这些部门管理体制不同,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有其主,有的在该唱主角时却当了配角,有的在该当配角时却唱了主角。
2.3行政执法部门的失察、失职等问题。
全国各地出现的多起食品安全重大事件,都一定程度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原因是政府有关部门没有负起应有的监管职责。
从阜阳劣质奶粉案及“三鹿”奶粉事故中都可以看到市政府和工商、卫生等部门对劣质奶粉充斥市场及婴儿受害问题情况不明、重视不够、清查不彻底、督查不到位。
2.4政府对“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难度较大。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投入经费少,一些检测设备老化,未能及时更新,抽检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及时检验食品质量的真伪,大大阻碍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监管执法往往陷于被动状态。
某些经营者在不办理任何证照的情况下,就开业,而且不懂法律和政策,因此在执法时常常遭到他们的阻挠,有时还出现“暴力抗法”。
还有些经营户流动性大,加之所售食品来源不明,进货渠道乱,索证索票难,执法难度较大,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
2.5食品安全预警与反应机制迟钝。
一些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观念和手段相对落后,对食品安全缺乏责任感、主动性,监管市场也多满足于“集中性大检查”、“统一执法活动”,而忽视日常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当面对突发事件时,预警机制无法启动,应对措施相对滞后,在客观上造成反应机制迟钝。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真正解决当前问题。
由于食品安全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与社会公共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鉴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现状大致总结出两方面措施。
一方面,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责任必须进一步增强,政府应通过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公共政策,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制;另一方面,从公共治理的角度出发,包括社会公众、行业组织和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的治理活动中来,通过构建多重心治理框架,与政府形成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和整体合力。
3.解决措施3.1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那些昧着良心的造假者无一例外的是道德沦丧的典型。
对于这种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只能从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层面上去解决,要倡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社会新风气,大力学习“八荣八耻”的新时代精神,从根本上消除造假和违法犯罪活动,提高全民素质。
3.2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管力度。
对卫生、防疫、质检、工商等部门的行政不作为,是否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渎职犯罪严厉查处,对构成犯罪的严厉打击,健全并落实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权责分明,工作到位。
确保我国食品的安全。
3.3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提高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处罚力度和处罚范围。
对那些不法分子,除了要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外,还要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特别是对造成死亡等严重后果的肇事者,更要严惩不贷。
3.4大力发挥新闻及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充分利用政府机关及部门网站和报纸、电台、电视等舆论宣传阵地,有计划报道食品安全新动态、新信息。
组织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在市、县(区)及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咨询投诉点,开通举报热线,负责受理有关食品安全的咨询、投诉和应急救援工作。
定期召开食品安全新闻发布会,向人民群众提供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揭露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假劣食品。
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知情权和监督权。
3.5建立统筹协作的技术检测系统。
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
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有效确保食品安全。
3.6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以国家级食品质检机构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公告,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7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各种法律和规范的制订。
要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其实更多地还是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制定和完善合理、有震慑力的法律法规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好的法律和规范不仅能够打击造假违法者,而且还可以保护守法者,规范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合理发展。
为适应社会新形势、顺应群众新要求,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于2009年6月1日起开始执行。
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针对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充分显示出党和政府治理食品市场、惩治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信心和决心。
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预防和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基础。
当前,首先要做好刑事司法与《食品安全法》实施的衔接,修改和完善犯罪要件,加大犯罪的打击力度。
然后结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健全完善食品监管、预警、风险检测等各项机制,努力做好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配合,共同构建食品安全防控体系。
《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虽然不可能立即杜绝食品安全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无疑意味着中国的食品安全将从此走上更加良性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