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特点:1、从形式上看,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历史在中国思想中最长。

2、从内容上看,中国思想文化以伦理政治为核心,侧重社会人生问题的研究,而且很少光顾自然。

3、从流变性上看,中国思想文化史重传统(道统)而不重思想的性质。

发展阶段:1、先秦思想:中国思想的起源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诸子百家的兴起。

2、两汉儒学3、魏晋玄学4、南北朝、隋唐佛学5、宋明理学与心学6、明清启蒙思潮与近代化思潮礼的构成要素1、礼法:是指行礼的章法,程式。

礼法是礼的外在形态,具有强烈的规定性,是礼的运作依据,也是判定礼与非礼的标准。

2、礼仪:是礼的内核,礼法的制定是以人文精神作为依据的,礼的设定都有很强的道德指向,如:“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在礼仪的具体环节下,也无不体现礼仪。

3、礼器:指行礼的器物,使用何种礼器行礼,以及礼器如何配合使用,都传达了礼义的信息。

4、等差:是古代礼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与俗的主要区别之一,不同身份的人,行不同等级的礼。

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1、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2、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3、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4、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形态5、是古代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三礼是战国秦汉时期所著的《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总称。

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偏重于政治制度,主要介绍周代官制;《仪礼》偏重于行为规范,主要阐述礼仪制度;《礼记》偏重于理论阐释,主要阐明礼的作用与意义。

三礼是有关古代礼制的百科全书,它们是以周代礼制为蓝本,其内容实际覆盖了整个古代礼制。

礼的内容从内容形式看,古代礼制内容繁杂,春秋至汉代的一些懂礼的专家着手对古礼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把古礼(狭义的)划分为五大类,称为“五礼”。

吉礼:天神、人鬼等凶礼:丧礼、荒礼、吊礼、恤礼等军礼:大师之礼、大均之礼等宾礼:朝礼、相见礼嘉礼: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五礼是古代礼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具体应用的规范和准则,它的外延扩展到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中,诸如宗法、世袭、分封等,影响极大。

孔子的思想体系1、主要思想是礼、仁中庸2、政治范畴:以德为政,反对任意苛政与刑杀,主张用礼(周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认为这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实践的方法是克己复礼、正名。

3、伦理范畴: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的实践方法是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

4、哲学范畴:中庸。

这是协调仁和礼的方法,强调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方法上都不偏不倚,调和不同的倾向,恰到好处。

但这不等于折中主义,做法是和而不同。

5、在教育方面: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办私学。

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在教育目的上成人或成君。

教育内容一六经为主。

6、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孟子的思想体系1性善学说:是全部思想的基础。

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而人性之所以都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四心”。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2、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精华所在。

①名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

“保民而王,莫之御也”。

②民心决定论:认为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饰统一天下的决定性要素。

3、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基本精神: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与爱心(恻隐之心),主要体现在养民与教民上。

养民:一是制民之产。

(有恒产者有恒心),解决土地、粮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二是使民以时。

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反对滥捕滥伐,“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三是取民有利。

主张薄赋轻敛。

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养民是解决人民的经济问题,教民是解决人民的教育问题。

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使人民“明人伦”。

措施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法先王: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者便能施行与天下。

4、王道:是孟子提出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通过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荀子的思想体系1“天人之分”说:“天人之分”与“天人相分”。

认为人具有同天、地同等重要性,天、地、人有不同的职分。

“制天命而用之”而非认定胜天。

“制天命而用之”,并不是要人们征服自然界,实现人定胜天,而是让人们认识和掌握天命,从而在天命面前可以有所作为。

2、礼的学说:《荀子•礼论篇》从礼的起源谈起:人的欲望一一求满足欲望一一无限量的求取一一争夺一一乱一一先王制礼义治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人欲与物相持而长,礼之所起也。

3、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批评孟子“人之学者,其性善”的观点,说孟子“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进而提出性、伪之分。

荀子针对孟子所说人之恶是因为失丧本性善所致。

4、荀子言治:既然人性是恶的,荀子就提出了以礼与刑来治理。

以礼就是要正名分,名份分则礼义隆。

荀子以“禁暴除害”为目的的战争观:荀子特别强调学习和实践对于人的改造:5、对其他学派的批判:兼爱是墨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是其社会理论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基本核心思想。

与儒家仁爱说不同,它立足于功利目的,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兼相爱,而且爱无差等,爱无厚薄,对亲人和他人应该一样的爱,相互没有区别。

兼爱思想的内涵:平等博爱,无差等的爱,以人格平等为前提;有原则、有目的的爱,而不是乱爱;是互利互助的爱,人类完整普遍的爱。

性善论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认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因为人生来具有四心: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开端,并提出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孝悌、忠义、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最高准则。

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性恶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性恶论包括三个环节:(1)荀子把人性规定为先天的自然性,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他强调“性伪之分”是“明于天之分”的观点在人性学说方面的应用(2)荀子认为人性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强调人性与封建道德规范的对立,否认封建道德为人心先天所固有,是荀子性恶论的特色。

(3)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即通从为努力转化所谓“恶”的人性,获得所谓“善” 的品质,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

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并不意味着不能为善,相反,性恶正式人为善的原因,荀子强调后天人为的努力。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 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 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 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 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 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 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 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 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 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道是《老子》一书的核心范畴。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关于道的内涵:①道是世界的本原。

②“道”是作用于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客观规律。

③“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

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

稷下学宫私学的繁荣也与统治阶级的扶持和资助有关。

齐国稷下学宫可为代表,它属“官办”,但专为延聘私家学派来此讲学而设,历桓、威、宣、湣、襄五代君王,达150 年之久。

田齐所创设的学宫,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同时出现的,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

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学宫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诸家之学,最多时达数百千人,邹衍、淳于髡、鲁仲连等都曾游于其中,荀子还三为祭酒(主持),今还有孟子碰到髡,不死也要昏的传说。

功能体现在: 1.各派私学收徒授业的基地。

2. 学术研究辩难的中心。

3. 齐国统治集团的咨询机构。

《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导战争的一条重要原则。

2、兵贵胜,不贵久—基本的作战指导思想之一。

3、致人而不致于人—立于主动的基本要求。

4、出奇制胜—兵家作战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5、避实击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

6、识众寡之用——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7、因敌制胜,因地制宜—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发展原则。

军事哲学思想1、战争指导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2、战争矛盾运动的辩证规律。

3、能动的争取战争主动权。

4、辩证的认识战争情况5、根据敌对双方的条件预测战争的胜负。

以“兴天下之利 , 除天下之害”为宗旨 , 墨子提出 10大伦理主张 “兼爱” ——爱人如爱己 ,爱别国如爱本国 ,不分等级、不分远近、 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 人;“非攻”——反对战争 , 主张和平相处 ;唯才是用 ,唯贤是用 , 反对任人唯亲 ; 崇尚国家统一 ; 反对厚葬久丧 , 主张薄葬短丧 ; 反对奢侈生活 , 提倡俭朴节约 ; 认为天有意志 , 君王违背天意就会受到惩罚 认为鬼神能够赏罚分明 ; 反对沉溺于声色之中 ; 反对宿命论,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一种不合实际的空想,墨子把“兼爱”称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成为“仁”。

孔子,墨子的区别:孔子站在维护周礼的立场上批判显示,其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 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

墨子则站在弱者、寒着、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

--- 其主张“爱无等差”(“爱无等差“爱有等差”是儒、墨两家 的重大问题之一)“爱无厚薄”。

“非攻” 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原则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

墨子“非攻”思想有两点值 得肯定: ( 1)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揭露了战争的危害( 2)墨子区分了进攻战争和防 御战争,还区分了“伐”与“诛”,他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尖锐抨击大国攻 伐小国的大国。

“尚贤中心内容: 墨子主张实行贤人政治, 由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 国家就能富强, 人口就能蕃庶, 社会就能安定。

“尚贤事(使)能”是治国的根本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