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汇报材
料
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区把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和原动力,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采取“重在培养,加大引进,灵活机制,强化管理”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具有良好业务素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群体优化、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各类学校151所,其中普通中学42所(完全中学4所,高级中学2所,独立初中2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中专1所、职高1所、小学68所、幼儿园38所、特教学校1所,另有103个教学点。
各类学校在校学生62834人,其中高中生13744人,初中生12326人,小学生21527人,中职生3123人,在园(班)幼儿12074人,特教学生40人。
现有教职工5462人,其中公办教职工5430人(专任教师5372人、工勤人员58人),区聘教师32人。
专任教师中幼儿园464人,小学2357人,初中1558人,特教学校18人,普通高中723人,中等职业学校252人。
5546名教职工中,研究生59人,本科3852人,专科1172人,中师268人,高中98人,初中13人。
45岁以下教师3927
人,占71.90%,中青年教师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体。
专任教师中,中高职称535人,中级2164人,助理及以下2592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并重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制定下发《***教职工管理办法》、《关于禁止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违规办班补课的规定》、《关于全面排查整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加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切实解决个别学校教育管理松散,少数教师敬业精神不强、校外兼课、有偿补课、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突出问题。
认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周活动,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师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
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制定《***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先选优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
(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一是坚持补充引进。
建立中小学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针对农村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矛盾,坚持每年通过高校签约、公开招考等方式引进教师,并优先补充农村学校师资,优化了农村学校师资结构,增强了教师队伍活力。
18年—18年,招聘引进185名国家重点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和师范类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通过“民生实事项
目”、“国家特岗计划”录用分配高校毕业生229名(其中特岗128人),并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
二是开展支教工作。
为大力促进城乡教师流动,加强支教教师选派和管理,充分发挥支教教师在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制定下发《***支教教师选派和考核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支教工作的通知》。
18年以来,城区16所学校每校帮扶1所农村学校,安排区内支教教师144名。
18年—18年,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安排66名“三区”计划支教教师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三是实行公开选调。
18年以来,开展城区中学和农村完全中学公开选调教师工作,制定招考工作方案,经过组织报名、笔试、试讲、拟选调人员公示等环节,选调407名农村教师到城区中学、农村完全中学和教体局机关事业股室工作,学区间交流调配教师166名。
18年从城区学校选调23名教师到新建学校交流任教。
18年城区学校计划招考教师212名。
四是推进轮岗交流。
为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制定下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试行)》。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重点是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全区范围内,重点推动城镇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
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后服务时间应不少于3年。
城镇学校新招聘的教师,按照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首先安排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以上,并纳入教师交流工作计划。
目前,在全区内摸底调研,掌
握各学区、学校师资需求和在编教职工基本情况,根据区域内校长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统筹制定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年度指导计划。
五是加强学校班子建设。
坚持把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作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来抓,制定了《***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严格按照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选拔任(聘)用校长,定期考察补充调整学校班子,促进学校管理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发展。
重视后备人才梯队建设,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及时更新后备人才储备库,并加强考核与管理,形成“储备一批、培养一批、使用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有效保障教育管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教师培养培训。
一是加强校长岗前培训。
组织新任中学校长参加市级以上培训,新任小学校长参加区级以上培训,培训合格颁发校长任职资格证书。
二是紧紧依托“国培”、“省培”、基金会培训项目,构建名优骨干教师培训体系,在名额分解上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
18年以来,参加国家级培训2832人次,省级培训1251人次,市级培训785人次,基金会培训423人次。
三是实施新课改教师学科跟进培训,通过开展赛课、区域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积极研究和推广新课改和高效课堂建设实践成果,引导带动全区新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是依托全国高中课改联盟,聚焦高中课改热点、难点问题,组织高中校长、骨干教师到全国课改名校学访交流。
五是18年以来,以区上每年拨付100万元教师培训经费为保障,加大“请进来”“走出去”交流研训力度,扩大覆盖面,严格落实二次延伸培训。
六是依托城乡研训共同体,加强校本培训。
采取专家讲座、
教师论坛、经验交流、观摩学习、以研促训、以会代训、校校联谊等形式,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本培训。
(四)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为了建立和完善学校、校长、教师激励机制,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义务教育学校及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严格执行教师绩效工资分等发放、班主任津贴、偏远补助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
落实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逐年加大表彰力度,树立典型,示范引领。
建立健全评优选先工作机制,严格履行推荐程序,坚持评选标准,突出实际业绩,评选重点面向基层学校,面向基层一线教师。
区财政每年筹措100万元,建立奖励基金,奖励优秀教师和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和个人。
从18年秋季开学起,落实班主任岗位津贴制度,并逐步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
同时,我区将教师安居工程和教师周转房建设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建设完成教师周转房300多套。
妥善解决在岗代课人员问题并落实省市有关政策。
(五)加大优秀人才培养。
通过实施《骨干教师“366”培养计划》,目前,共培养省市区级骨干教师965名(省级骨干教师97名、市级骨干教师204名、区级骨干教师584名),省市区级学科带头人8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7名、区级学科带头人61名),市管、区管拔尖、领军人才38人(市管人才7人、区管拔尖人才19人、区管领军人才2人),区级教育教学专家1人,省市区级青年教学能手115名,在岗特级教师5人,省“园丁奖”40人。
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示范带头
和辐射引领作用。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
全区5372名专任教师中,音乐、美术、学前教育教师紧缺(配置标准:独立初中配备2名音乐、美术教师,普通初中、九年制每所学校配备1—2名音乐、美术教师);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和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督导评估指标:“城镇中小学要根据实际需要配备1—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农村学校要至少配备1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寄宿制学校或600人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配备持有卫生专业执业资格证书的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不够合理,专业课教师缺口大(汽车运用技术、中餐烹饪、会计电算化、护理、学前教育等专业课教师相对短缺,需要大量外聘专业教师,既增加了学校经济负担,又难以聘用优秀教师,直接影响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并且“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实操教学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新工种、新技术的能力教学需求。
(二)教师编制与教学需求矛盾突出。
一是农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但农村小学布局分散、班额小,课程门类多,寄宿制学校增多,后勤管理岗位增加,城区又新建6所中小学、幼儿园,目前,按省定师生比配备教师,不能满足教学及管理需求。
近年来,随着新建行政村幼儿园不断投入使用,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是部分教师编制得不到解决。
18年以来,考录的国家特岗计划、民生实事项目人员服务期满后留用的教师,编制一直未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