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23第二章古希腊法律思想(亚里士多德)
023第二章古希腊法律思想(亚里士多德)
正义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德。 正义和不正义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能否服从纪 律;二是指一个人所取得的东西是否他应当得到 的。
“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 为依归。按照一般的认识,正义是某些事物的 ‘平等’(均等)观念。„„简而言之,正义包含 两个因素——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 为相等的人就该配给到相等的事物”。 正义的实质在于“平等的公正”。
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
正义的含义 正义的分类 法律与正义 与柏拉图的正义观相比较
亚里士多德:“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 正义衍生的法律,而凭以判断(人间的)是 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法律来源于正义、体现正义并以实现正 义为根本目的,是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核 心的所在。
2、正义的含义
中产阶级治国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有极富、极贫和中产阶级三 个等级,极富阶级逞强好胜,易犯重罪;极贫阶级懒散无 赖,易犯小罪;只有中产阶级最能服从理性而达到正义。
中产阶级拥有适度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既不象穷人那样希图别人
的财物,也不象富人那样容易引起别人的觊觎;最能“恪 守中道”,“是一个国家中最安稳的公民的阶级”,是富 有和贫穷二个极端阶级之间矛盾的“仲裁者”,所以“最 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与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与政体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观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与著作
马恩:“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最博学的人”。被誉为“百科全书 式“的学者”。 黑格尔:一切哲学家的老师。 评论:亚里士多德对西方学术思想的 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在他死后长达一 千多年的时光里,他的权威几乎与基 督教会的权威一样无庸置疑,自公元 17世纪以来,几乎每一种知识的进步 都必定以从攻击亚里士多德的某种学 说而起步。这恰恰应验了这样一句箴 言:一个天才的出现往往会窒息数代 人的思考。
“国家高于个人”
亚里士多德: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犹如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 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才能发展他的能力, 才能实现他自己。这好比一只手只有当它 与活着的身体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实现 它的目的。
2、城邦的目的
城邦是实现善德(正义)的一种必须的手段。
城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个人的联合,也不仅仅 是为了保护福利和财产的制度,它是促进人类善 德的实现的一种真正的道德性组织。 “我们见到每一个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种 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 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 含最广的一种,它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 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 邦’ ”。
1、城邦的产生 ——人天然地是一种社会动物或政治动物。
城邦是自然成长的产物。
个人 家庭 村坊 城邦
国家或城邦是从家庭经由村落共同体发 展而来的,是家庭的外展。家庭首先是为 了生理的自然,是人类为了满足日常生活 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的基本形式,再 进一步由若干家庭联合成为“村坊”,而 后再由村坊组合而成为城市或城邦。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正常政体(好、理想的)
变态政体(坏、现实的)
君主政体(最好)
僭主政体(最坏)
贵族政体(次好/居中)
寡头政体(次坏/居中)
共和政体(最不好)
民主政体(最不坏)
5、理想的政体
抽象地看,亚里士多德对六种政体的
喜好排序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 政体→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 但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共和政体。因 为:第一,前两种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 第二,共和政体是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的 政体。
城邦实现善德,主要体现在城邦要把国民培养 成良好的公民,使之过上自足至善的“优良生
活”—— “人类的真正的美满幸福”。
“人们能够有所造诣于优良生活者一定具有三项
善因: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富裕、 健康、仁爱)
3、政体的概念
“政体”的三种含义:
(1)“这个名词的意义相同于‘公务团体’,而公务团体就是每一城邦 ‘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最高治权的执行者则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少 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 “政体可以说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 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分子所祈求的目的。”——相当于今 天“政体”。
公元前336亚历山大即位并开始东征,亚氏回到雅典,在吕克昂神庙 (阿波罗神庙)附近创办吕克昂学园,从事教研活动达13年之久。亚氏 的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写成的。 与当今填鸭式的课堂教育的最大不同是,亚里士多德喜欢在密林成荫 的小道上一边散步,一边与弟子们畅谈和讨论各种学术问题,令人在悠 然自得的心境中增长见识获得学问。后来人们因此把亚里士多德 的学派 称为”逍遥学派“。
(2)“是城邦公职的分配制度,公民团体凭这个制度分配公职时,或以受 职人员的权能为依据”。——相当于今天“国体”。
(3)“政体(宪法)为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其中尤其着重于政治所 由以决定的‘最高治权’的组织。” ——相当于今天“宪法”。
4、政体的分类
(1)政体分类的标准
①根据执政者人数的多少; ②根据统治所趋向的目的。 (统治是旨在照顾城邦共同利益,还是只照 顾自己一人或少数人或平民的私利。)
四、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观
法律的定义 法律的特性 法律与正义的关系 法律的分类
1、法律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并未给出关于法律的准确而完美的定义。
主要命题:
1、法律是实现正义的制度。 “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 法律恰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法律的实际意义 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
(2)政体的具体分类
首先,根据统治所趋向的目的不同,分为正常政体和 变态政体。 “这一人或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统治要是旨在照顾全邦 共同利益,则由他或他们所执掌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宗政体。 反之,如果他或他们所执掌的公务团体只照顾自己一人或 少数人或多平民群众的私利,那就必然是变态政体”。 再根据执政者人数的多少,将正宗政体分为统治者为 一人的君主政体(相当于哲学王统治)、为少数人的贵族 政体、为多数人的共和政体;将变态政体分为君主私人利 益而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僭主政体、为富有者利益而凌驾于 平民之上的寡头政体、为平民利益而对富有者进行限制的 民主政体。
度。” 2、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 现”。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前322年,古代希腊最伟大 的思想家。)
(一)生 平
生卒年:生于公元前384年,卒于公元前322年。(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38年, 马其顿王国对希腊的武力征服,迫使雅典靖和,控制了希腊。) 家庭背景:出生于希腊北部马其顿王国的色雷斯,其父是马其顿王(阿敏塔斯三 世)的御医。 →现实主义/平民主义法律思想 柏拉图学园的 “智星 ”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公元前367年(17岁)来到柏拉图学园,直至柏拉图去世(公元前347年), 长达20年。 柏拉图: 由于亚里士多德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看重,把其誉为学园 的 “智星 ” ,称其住所为”读书之家“。 柏拉图:“我的学园可以分作两部分,一般学生构成它的躯体,他(亚里士 多德)则代表了它的头脑。 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意思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思想 敏捷,不同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首先启端于对柏拉图学说的 反省和批判。
正义 还 可 分 为 “ 自 然 的 政 治 正 义” 和 “习惯的政治正义”,前者各个城邦都相 同,后者则因国而异。
(1)正义分为: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
普遍正义,又称原始的正义、抽象的正义、一般的 正义和绝对的正义,指正义的根本和全体,这种正 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它不仅要符合城邦的法律, 而且要符合社会上公认的一切道德标准。
矫正正义,又称“交换正义”,是对私人交往中不正 义的行为的纠正,以承认人的等价性为前提。反映人们之 间的绝对平等关系。 适用于人际: ① 自愿交换关系(如契约);
② 非自愿交往关系(如法官对案件的审理、执行)。
矫正正义的目的,在于恢复公平,矫正不公行为,从 而使失者复得。
①自愿交换关系中(如在契约关系中): 强调“数量相等”,即交换行为一方所得 必须与他方所得在数量上相等。 ②非自愿交往关系中:当一个人对另一 个人造成了损害,使其蒙受损失时,就要 从损害方的好处中拿出一些加到蒙受损失 的人那里,补偿其损失(强调损害与赔偿 的平等、罪过与惩罚的平等)。
特殊正义,又称政治正义、法律正义,即通过法律 规范指导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定个人在团 体中应尽的义务。这种正义对一般人的要求是同一 的,即命令其实现最高的道德。
(2)特殊正义分为: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
分配正义指国家或上级分配财物、职务和论 功行赏时所坚持的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此时应 当坚持比值相等或合比例的原则,即根据个人的 贡献决定奖赏和安排职务。因此,这种正义实际 上是以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不平等为前提的。 分配正义的难点在于:对价值每个人有不同 的说法,如平民派认为自由才是价值;而寡头派 认为财富才是价值;而贵族派则认为高贵就是德 性。因此必须考虑多种价值,并按比例来分配社 会资源,即“比值相等”。
(二)著 作
《政治学》 (Politics)
《雅典政治》 (the Athenian Constitution)
《伦理学》 (Ethics)
(二)著 作
亚里士多德三本主要的政治法律著作: 《政治学》(Politics):第一次把政治学(包括法学) 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不仅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之作,也是 西方法学的奠基之作。 《 雅 典 政 制 》(the Athenian Constitution) : 研 究 158个国家城邦政治制度的总结 。 《伦理学》(Ethics):伦理学是研究善的实践科学,是 政治法律思想的基础。因为,作为政治法律原则的正义是 善在政治法律领域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