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选修之第5单元 第3板块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之第5单元 第3板块 Word版含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翻译,考点在于几个实词、虚词和句式,(1)句中的“旧”“以”“以”;(2)句中的“及”“待”“得无”(固定句式);(3)句中的“乖”“是”“良”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
答案:(1)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3)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译文:
《魏略》中说:刘备在樊城屯军。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黄河以北地区(袁绍),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向北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诸葛亮)年纪比较小,(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入座集合完毕,其他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亮)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结毦(用鸟羽兽毛做的装饰品),当时正好有人把髦牛尾给刘备,刘备用手在编织。(于是)诸葛亮进言说:“开明的将军应当有远大的志向,只是结毦可以做什么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这是什么话呢?我无聊的时候用来打发时间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不及。”诸葛亮又说:“将军估计自己又怎么样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公)。”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正为这发愁呢,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真正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封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自己登记,如实上报,这样的话封国内人口就多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大了。刘备由此深知诸葛亮有英略,于是以上等宾客之礼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这样。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
答案:B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鹿鸣宴”一典是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
B.“黍熟黄粱”一典出自唐沈既济的《枕中记》。
C.“车旅蚁穴”一典出自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D.“卢生遗表”一典出自唐传奇《昆仑奴》。
解析:“卢生遗表”出自唐传奇《枕中记》。
答案:D
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地位卑微,见识短浅,委屈自己,三次到我的草屋来看我,拿现在天下的大事来和我商量”,那么就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是很明确的了。虽然听说和看到的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我之前接受了陛下的诏书,命我搜集三国时期各个不同方面的史料,来注释陈寿的《三国志》。陈寿的书权衡轻重得当,叙述事实大多精审而正确。这实在是像一座适宜游览观赏的园林,是近代的一部难得的史书。然而此书的缺点在于太过简略,常常有遗漏的地方。我奉旨寻求历史的详情,致力于完备周全。上溯历史搜寻过去的见闻,旁征博引遗事逸闻。据我考察,三国时代虽然经历的年代并不久远,但它的历史却关涉汉、晋。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相差有一百年。这期间记载注释的史料纷乱错杂,经常有许多相互抵触的地方。对于那些陈寿没有记载,但却应该记录的史料,我就全部选取,来弥补他的缺漏。或者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言辞却背离交错的,或者对于发生的事情本来就说法不一,存疑不能下论断的,我就一并记录在书中来保存不同的说法。如果错误是非常明显的,言辞不符合常理,就在错误之处予以纠正,来警诫他的荒诞。对他记录的时事不知恰当与否,以及陈寿有小的失误的地方,就多按我自己的意思来作分析。自从我编辑完成此书,至今已经将近一月。写作校勘刚刚完成,恭敬地封合好呈给陛下。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亮知荆州次当受敌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诣:谒见
解析: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发现“次”应该充当“当受敌”的状语,翻译成“驻军”作谓语,就会造成整个句子前后矛盾,“次”——“第二个”,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应当受敌(的地方)。
解析:A项,古义:活人。今义:陌生人。C项,古义:度过。今义:享受、受用或忍受。D项,古义:活的可能。今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
答案:B
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贫者席地而卧②予我千金,吾生若③法应立决④日四三人⑤必械手足⑥贫则面语之⑦然犹质其首⑧主梏扑者亦然
译文:满足我的条件,就先刺心;否则砍去了你的四肢,心还不会死。
解析:在前面墙上开一个窗户用来通光,屋顶开一个天窗用来透气。
答案:B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B.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
C.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
D.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联:打开心结倾诉才能解脱
答案:A
10.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13.针对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请你给它拟副对联,并写条横批,以彰显它的作用。
要求:上下联每句不得少于5个字,横批至少4个字,平仄不作严格要求。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化解烦恼交流方可释怀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答案:A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也放在两个相同结构表否定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于是A项正确。B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用;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于是B项不同。C项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代,翻译成“他”。
译文:偶尔拿来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如同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见到了昔日的城郭人民,自己反而能因此高兴。
B.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译文:屋的前面很亮,屋的极端有气。
C.每质狱词,必于死中求其生。
译文:每次审察判决书,必然能在被判死刑的犯人中寻求出一些可以放生的人。
D.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第五单元第三板块课时训练二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遘:遇,遭受
B.或随有瘳瘳:病重
C.少有连,必多方钩致钩致:逮捕
D.狱具矣狱:案件,罪案
解析:瘳:病愈。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作而言曰此疫作也
B.余叩所以此所以染者众也
C.狱具矣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对“臣奉旨寻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以及文言句式的“四字一断”格式。
答案: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