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和特色理论
一艘航船,有灯塔的照耀,才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一个民族,有旗帜的引领,方可闯险克难,谱写华章。

2012年11月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重要宣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2000多名代表中引起强烈共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将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召唤,也终将引领中华民族的航船驶向新的彼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旗帜、道路、理论三者的辩证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高举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样统一的整体,构成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条是社会主义,一条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的,在当代世界,要么是社会主义道路、要么是资本主义道路。

儒化中国,回到封建社会中去是不可能的。

再一个是中国特色,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模式可以有不同的模式。

我们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路是相对于中国国情、相对于无自身经验可借鉴而不可避免地模仿别人的发展模式而言的。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要注意两个倾向:一个是中国特色,不照搬别人的,要克服一些别人的弊端,一个是它的对立面,防止资本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宏阔的未来愿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刻的现实内涵,其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是开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项建设,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社
会发展进步进程中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都试图领导中国的发展,但都先后流于失败。

而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三件大事”,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基本途径,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中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的不发达是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和动力。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基本布局。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而言,现代化是一个多次现代化叠加、多层次现代化叠加的综合进程,需要不断拓展现代化的展开层次。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展开,不断拓展空间,不断拓宽道路。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现代化的定性目标。

这样的现代化,将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阶级分化、贫富悬殊、社会隔离等弊端的历史超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发展道路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前进道路和中华民族前进道路的有机统一,是党的执政兴国道路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在90年历史中开辟的,是党90年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成果的结晶。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选择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确立了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前途。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和前途,党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历程。

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第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党内“二次革命”论者主张先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再进入社会主义。

盲动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则主张直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通过武装夺权直接建立社会主义。

这两种主张先后随大革命的失败和军事盲动与冒险的失败而被否定。

而毛泽东等则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探索出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实践证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国情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也不同于列宁开创的中心城市革命道路,而是一条建基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最大特点就是,这个通常由资产阶级来完成的民主革命只能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它的第一步是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改变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它的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容分割。

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第二个重大历史课题。

如何将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转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党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面临的新任务。

这个任务的核心是如何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第三个重大历史课题。

1956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就开始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探索进程一度陷入“左”的错误,陷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窠臼,在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问题上出现严重挫折和失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与经典作家主张的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起点、现实基点、现实途径上具有特色,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一条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与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

与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种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产物。

与国外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推进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现实目标的制度实践。

历史中选择和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深远的历史穿透力和宏阔的未来愿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于实践,必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延伸,进一步拓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前景越来越广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拓宽、延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引领中国的现代化,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历史选择的必由之路必将引领中国实现未来愿景。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再用10年的时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法国《欧洲时报》评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三十多年前,中国勇敢地推开改革开放之门,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正行进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改革永不停步,发展永无止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景无限美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