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全1棵树》的教学设计_九年级语教.doc

《成全1棵树》的教学设计_九年级语教.doc

《成全一棵树》的教学设计_九年级语文教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
2.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就要属残奥会了。

残奥会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运动员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其实,不只运动员,生活中有很多残疾朋友都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生:帮助人,使达到目的。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成全别人或被别人成全的事吗?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容易读错的字:拎līn
拎包
拎水
拎着
怔zhèng
怔住)
2.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

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

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3.默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孩子和小树就是文章的线索。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母亲种下了几棵树苗,腿有残疾的孩子也种下了那颗最小的树苗;再写小树苗在孩子的护理下比其他树苗长得更茁壮,孩子也在母亲的决定下上了学;最后写孩子取得了成功回家探亲,交代了小树苗茁壮成长和孩子能够成才的原因。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谁成全了谁?你从哪感受到的?为什么?画出有关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
(1)孩子成全了小树
“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

”(树是有生命的。

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是不被人重视的,是不被人看好的,是被认为没什么希望的。

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

”“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喂它。


(为了小树成材,孩子精心照料着它。

他精心侍弄小树的同时,也是在悄悄实现着自己的一个心愿,他是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是什么?(第一次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则显示他的性格特征: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2)母亲成全了孩子
那孩子“一出生腿就残疾了。

”“母亲望着孩子,犹豫了……“但看到孩子眼里那灼灼的目光,母亲点点头。

”(母亲分明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坚强不屈、看到了坚韧。


“那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


(3)“这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

”究竟是什么促使母亲做出这项重大决定的呢?
①孩子自己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
②孩子每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
③孩子每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

(以上几点都反映了孩子坚韧顽强的个性,隐喻着他在将来的日子里可能有的奋斗精神。

孩子的坚持使快要枯萎的小树赶上了原先很壮实的树,身残但志坚的儿子也一定如正常人一样成功。

她相信小树能长大,自己的儿子也会成长。

伟大的母爱!)
(4)你怎样理解成全一颗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