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西沙星的调研总结

莫西沙星的调研总结

莫西沙星莫西沙星是人工合成抗菌药的一种,是由德国Bayer公司研制的第四代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为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本文主要从产品简介、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及市场分析等方面来做介绍:一、简介1、发展历程莫西沙星为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喹诺酮类,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

妨碍DNA回旋酶,进一步造成细菌DNA的不可逆损害,达到抗菌效果。

本类药物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是理想的抗菌药)的一种,具体发展如下:第一代: 1962年萘啶酸(nalidixic acid),抗菌谱窄,对大多数G-菌有效,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抗菌力弱,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低,AR多,现已淘汰;第二代:1974年吡哌酸(pipemidic acid),抗菌活性>萘啶酸, 抗菌谱由G-菌扩大到部分G+菌,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但血药浓度低,主要用于尿道或肠道感染;第三代:1979年诺氟沙星(norfloxacin)、环丙沙星等口服易吸收,血药浓度大为提高,分布广,扩大和增强了抗菌活性:G+球菌、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分枝杆菌;第四代:1999年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加替沙星等吸收快,体内分布广,抗菌作用进一步增强:既保留了钱三代抗G-菌的活性,又明显增强了G+菌的活性,特别是增加了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临床既用于需氧菌感染,也用于厌氧菌感染,还可用于混合感染,对绝大多数致病菌的综合临床疗效已经达到或超过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2、基本情况(莫西沙星)通用名:Moxifloxacin商品名:Actira(Bayer)CAS登录号:151096-09-2CAS登录号(盐酸盐):186826-86-8化学名:1-环丙基-6-氟-1,4-二氢-8-甲氧基-7-[(4a S,7a S)-八氢-6H-吡咯并[3,4-b]吡啶-6-基]-4-氧代-3-喹啉羧酸1-Cyclopropyl-6-fluoro-1,4-dihydro-8-methoxy-7-[(4a S,7a S)-octahydro-6H-pyrrolo[3,4-b]pyridin-6-yl]-4-oxo-3-quinolinecarboxylic acid结构式:分子式(相对分子量):C21H24FN3O4(401.43)理化性质(盐酸盐):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熔点324-325℃上市情况:1999年在德国首次上市,同年12月在美国上市;2002年在我国上市;适应症:细菌感染用法与用量:拜复乐片,一日1次,每次400mg。

注射用盐酸莫西沙星,静脉滴注,任何适应症均推荐一次400mg,一日1或2次。

3、合成工艺以2,4,5-三氟-3-甲氧基苯甲酰氯(1)为起始物质的一锅合成法,先经加侧链得2, 2再成环得关键中间体1-环丙基-6,7-二氟-8-甲氧基-4-氧代-1,4-二氢-3-喹啉羧酸乙酯(3)。

乙腈溶剂中,3与另一关键中间体(4aS-顺)-八氢-6H-吡咯并[3,4-b]吡啶(4)在1,4-二氮杂双环[4,3,0]辛烷催化作用下反应得到化合物5。

用氢氧化钠水解5,得莫西沙星,莫西沙星在浓盐酸中结晶,得到莫西沙星盐酸盐。

具体合成路线如下所示:反应的相关中间体:(1)中间体1化学名:(S,S)-2,8-二氮杂双环[4,3,0]壬烷CAS登录号:151213-42-2结构式为:制备1:以2,3-吡啶二羧酸(1)为起始原料,与甲醇成2,3-吡啶二羧酸二甲酯(2),2还原得3,3羟基氯化得4,4成环得5,5溴化得6,6的吡啶环还原氢化得7,最后7碱性水解得最终产物8。

制备2:以N-二甲氨基丙烯亚胺(1)和N-苯甲基顺丁烯亚胺(2)为起始原料,经7步反应合成,用L-(+)-酒石酸拆分,光学纯度≥99%,本工艺优点是反应条件比较温和,操作简单,产品光学纯度较高。

(2)中间体2化学名:1-环丙基-6,7-二氟-8-甲氧基-4-氧代-1,4-二氢-3-喹啉羧酸CAS登录号:112811-72-0结构式为:制备1:该法优点是反应起始物易得,但反应过程中须用高压釜、液氨、剧毒物质氰化钾,对反应设备要求高,因化合物2,4,5-三氟-3-甲氧基苯甲酸钠(9)的前体2,4,5-三氟-3-甲氧基苯甲酸系加替沙星的氟喹诺酮环中间体,该中间体廉价易得,因此以2,4,5-三氟-3-甲氧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按同样路线合成终产物16,更适宜工业化生产。

制备2 :以2,3-二氟-6-硝基苯酚(1)为原料,经5步反应得到,该法优点是反应路线短,但起始原料不易得。

制备3:以3-甲氧基-2,4,5-三氟硝基苯(1)为原料,经4步反应。

该法优点是反应路线较短,反应条件温和,但有些步骤的反应时间过长,且反应起始物不易得,价格较高。

4、作用机制(1)主要机制: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对G-菌)和拓扑异构酶Ⅳ(对G+菌),干扰细菌DNA复制,杀灭细菌。

a)DNA回旋酶( Gyrase)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 Gyrase)起到抗菌作用;DNA是高度缠绕的负超螺旋结构,在复制和转录的过程中,DNA首先要解旋把双链打开才能进行复制和转录。

当局部的DNA解旋时,使解旋两端DNA发生过度缠绕,变成了正超螺旋,正超螺旋会妨碍DNA双链的进一步解旋,这时候,就需要DNA 回旋酶来去除正超螺旋。

DNA回旋酶包含了两个亚单位:A亚单位和B亚单位。

其中A亚单位具有开口活性和封口活性,可以把DNA双链切断再连接上。

B亚单位提供能量,移链。

在正超螺旋形成时,DNA回旋酶结合到正超螺旋部位两条DNA双链上,由A亚单位发挥开口活性,将后侧的DNA链切开,B亚单位负责提供能量,这时,前侧的DNA链经切口后移,A亚基发挥封口活性将切口封闭,DNA回复到负超螺旋。

这是生理情况下DNA回旋酶的功能,将正超螺旋转为负超螺旋,对于维持DNA正常转录和复制至关重要。

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以作用于G-菌DNA回旋酶的A亚单位。

氟喹诺酮类可嵌入到断裂的DNA链中间,形成DNA-回旋酶-氟喹诺酮的三元复合物,抑制A亚单位的开口和封口活性,这样过度缠绕的正超螺旋不能去除,DNA的转录和复制就无法继续,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b)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 IV)通过抑制细菌拓扑异构酶IV(Topoisomerase IV)起到抗菌作用;在G+菌中,氟喹诺酮主要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Ⅳ。

拓扑异构酶Ⅳ具有解环连的作用,在姐妹染色体的分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拓扑异构酶Ⅳ连结于连环体DNA,并在其中一个DNA分子的双链上造成缺口,另一DNA分子脱离后,再封闭缺口,使姐妹染色体分开。

这是拓扑异构酶Ⅳ的功能。

而氟喹诺酮类可以抑制拓扑异构酶Ⅳ的这种解环连的功能,导致复制好的子代DNA不能正常分离,DNA复制受阻,细菌繁殖受限。

氟喹诺酮类除了通过抑制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起作用以外,还可以通过诱导DNA错误复制,造成基因突变而引起细菌死亡;还可通过抑制RNA 及蛋白合成起作用;以及抗菌后效应。

(2)其他可能机制:a) 抑制细菌RNA及蛋白质合成;b) 诱导菌体DNA错误复制;c) 抗菌后效应(PAE)。

d) 新近研究发现:e) 新型氟喹诺酮类可能同时作用于gyrA和gyrB5、耐药性特点:(1)耐药性不断增加(金葡、肠球菌、大肠/绿脓杆菌等)(2)本类药物间交叉耐药;但与其它药间无交叉耐药耐药机制:(1)A亚基改变(基因突变),与药物亲和力下降(2)细菌外膜通透性降低(3)药物泵出6、不良反应明确的不良反应有光毒性、胃肠道作用、关节和软骨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但发生率均较低,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6%) 、腹泻(6%) 、呕吐(7%~8%) 、腹痛(2 %) 。

二、药理学特点及临床研究进展莫西沙星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并对常见耐药菌有效、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点。

随着临床的应用,其疗效越来越被肯定。

以下为药理学特性和临床研究的进展。

1、药理学特性(1)药效学莫西沙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和抗菌活性的8一甲氧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莫西沙星杀菌机制是通过与拓扑异构酶(topoisomemse)Ⅱ和Ⅳ与DNA形成三重复合体,稳定地破坏DNA双股结构,阻断DNA复制、修复和转录。

莫西沙星的8一甲氧基部分提高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增强了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并且大大降低了光毒性,同时也减少了耐药菌株的产生,7一位二氮杂环取代基阻止了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也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莫西沙星抗菌活性高,有良好的pk/pd参数,杀菌作用快,过敏少,其抗菌谱覆盖了全部呼吸道主要致病菌,最突出的一种就是肺炎链球菌,平均MIC90< 0.3mg/L,包括耐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菌株,活性强于格帕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四环素及青霉素,对酿脓链球菌或甲型链球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平均MIC90为0.24mg/L,对MSSA平均MIC90为0.1mg/L,对MRSA的MIC90为2~8mg/L,对耐环丙沙星的金葡菌株的MIC90为l~2mg/L,对肠杆菌及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嗜血流感杆菌、卡他莫拉汉菌(包括 -内酰胺酶阳性或阴性菌株),以及嗜血副流感杆菌也有效,MIC90在0.03~0.125mg/L,对肠杆菌的作用较环丙沙星强约2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与左氧氟沙星相似,对非典型呼吸道致病菌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以及军团菌也有较好抗菌作用,MIC90≤lmg/L;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与左氧氟沙星相似。

对有芽孢或无芽孢的厌氧菌都具有杰出的体外抗菌活性(MIC90≤2mg/L),仅有部分脆弱拟杆菌和梭杆菌的MIC>4mg/L。

(2)药动学口服后吸收迅速且完全,平均溶出和吸收时间为2.4h,0.5-4h达峰值,进食或空腹口服对莫西沙星的吸收速度和程度没有明显影响,绝对生物利用度大于90%。

莫西沙星的血浆平均半衰期约为12小时。

莫西沙星组织穿透力强,在下列组织中能达到高浓度:唾液、肺(肺胞液,支气管组织等)、窦(筛窦、上颌窦等)。

莫西沙星的组织分布容积Vss接近21 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

莫西沙星不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因此与通过P-450系统代谢的药物如地戈辛、茶碱类无相互作用,莫西沙星主要经肝胆代谢和清除(51%),经肾和经肠清除率分别为20%和25%。

这种多途径清除方式无疑会降低莫西沙星在体内的蓄积,因而也相应地降低了对肾或肝损伤患者进行剂量调整的必要性。

经过第二阶段的生物转化后经过肾脏和胆汁/粪便以原形和硫化物和葡萄糖醛酸盐的形式排出,尿粪中的原型及其代谢产物达到平衡后几乎完全回收,回收率高达96%-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