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临床心理学试卷和答案(课程代码05622)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C 】1.临床心理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是通过各种来处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1-3 A.药物 B.药物配合心理治疗 C.心理治疗方法 D.心理治疗配合药物 2.在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患者表现A型行为特点,例如急燥无耐心、强烈紧迫感和竞争性以及对人的敌意等,【 B 】由此可以推断2-28 A. A型行为是造成冠心病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
B. A型行为同冠心病有联系,但仅凭这类研究还不能确定联系的性质 C. A型行为是冠心病造成的一种心理变化 D. A型行为同冠心病没有联系【 C 】3.马斯洛认为心理病态的原因是3-47 A.习得的无助感 B.存在空虚 C.自我实现驱力受阻 D.精神创伤【 B 】4.临床心理师在心理评估时宜采用的提问方式是6-120 A.辩论式 B.讨论式 C.质问式 D.判断式【 B 】5.根据所依据的理论和使用技术的不同,心理治疗可分为7-148A.心理疗法和生物学方法 B.心理分析疗法、行为疗法、人本-存在主义疗法和认知疗法等 C.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 D.长程心理治疗和短程心理治疗【 D 】6.终末期病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9-214 A.焦虑 B.痛苦与不适 C.信仰 D.如何面对死亡【 A 】7.认为神经症是个体自我完善的潜能遭到压抑、发生歪曲的外在表现的理论观点是8-191A.人本主义观点 B.行为心理学观点 C.心理动力学观点 D.认知观点【 D 】8.考试不及格就说老师出题太难,或自己太忙没有很好准备。
该学生所用的自我防御机制是4-83 A.转移 B.理想化 C.反向形成 D.合理化 9.一个孩子遭到一条黑狗咬,此后他不仅怕这条黑狗,也怕见其他黑狗,甚至怕见到白狗、黄狗等所有狗,进而甚至怕见到【 C 】所有小动物。
这种情况属于7-160 A.强化 B.分化 C.泛化 D.习惯化【 C 】10.由于疾病而导致普通医学病人自我概念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9-202 A.忧郁 B.悲伤 C.自信心下降 D.愤怒【 B 】11.关于流行病学研究,错误的说法是2-34 A.从群体的角度探讨疾病和健康现象 B.描述个体异常行为现象 C.探索从健康演变为疾病的影响因素 D.寻找同疾病转归有关的因素【 C 】12.应激条件下最常见的消极认知反应是4-72 A.注意力分散 B.警觉加强 C.灾难化 D.记忆力减弱【 B 】13.关于相关研究,正确的说法2-27 A.所观察的是两个被实验者操纵的变量间的关系 B.所观察的是两个自然发生的变量间的关系 C.所观察的两个由旁观者操纵的变量间的关系 D.所观察的是两个自然发生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B 】14.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用来反映情绪稳定性的量表是6-127 A. E量表 B. N量表 C. P量表 D. L量表15.“感受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宛如那是你自己的,但又不绝不失去宛如的性质”描述的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哪种治疗技术?【 A 】7-166 A.共情 B.真诚 C.同情 D.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BCE 】16.中国制定临床和咨询工作的伦理守则,目的是1-12 A.便于国际交流 B.保证和提升专业服务的水准 C.保障专业服务的寻求者的权益 D.促进国家现代化 E.保障临床心理师的权益【 ABCE 】17.属于心理生理疾病范围的疾病有5-97A.高血压 B.肥胖症 C.美尼尔综合征 D.焦虑症 E.糖尿病【 ACD 】18.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匹配正确的组合有7-154A.自我-现实原则 B.本我-至善原则 C.超我-道德原则 D.本我-快乐原则 E. 超我-现实原则【 ABC 】19.普通医学病人患病后人格方面的变化有9-202A.自信心缺乏 B.独立性减少 C.依赖性增加D.悲伤 E.睡眠障碍【AC 】20.心理障碍的二级预防的主要内容包括10-220A.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B.通过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来防止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预防复发 C.争取疾病缓解后有良好的预后 D.做好心理障碍患者的康复工作 E.延缓疾病恶化的进程,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人体内重要神经内分泌联系有HPA轴、下丘脑—垂体一甲状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3-5022.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异常可导致心理障碍,甲状腺机能亢进可伴有继发性焦虑性障碍。
3-5023.心理生理疾病发病机制的特定反应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心理应激的反应方式上存在着个体差别,这种差别很可能是由遗传决定的。
5-9724.心理生理疾病的诊断应当包括躯体诊断、心理诊断和社会功能状态的判定。
5-11225.造成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生物学因素,又有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9-20626.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加工治疗包含暴露治疗的主要成分和认知治疗的主要成分。
8-18627.为了向精神障碍的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需要建立由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师、临床社会工作者、精神科护士组成的小组,以便于发挥各自的作用。
1-5四、判断改正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划线部分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的划×,并加以改正。
【】改正:“治病先治人”改为“治28.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主张“治病先治人”。
×病先知人”1-5【】29.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即使训练有素的研究者也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发生在受试者内部的心理活动。
√2-17【】改正:“本我”改为“无意识”30.弗洛伊德理论认为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本我的矛盾冲突。
×3-4131.进行组间设计时,设立对照组的意义是保证实验所导致的效应确实是治疗的作用,而不是由时间和生活事件等其他非治【】疗因素引起的。
√7-153【】改正:“一般只在术后”改为“在术前、术中和32.病人一般只会在术后出现强烈的心理反应。
×术后都”9-210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
每小题5分,共25分) 33.简述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文化因素。
3-37答: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0.5分),各种因素主要以渗透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情影响人的心理健康(0.5分)。
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1)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三方面。
(1分)(2)人际关系因素: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个方面。
(1分)(3)学校因素:包括教师和校园文化两个方面。
(1分) (4)经济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
(1分) 34.简述内效度和外效度的区别和联系。
2-17答:一、区别:1、内效度是指研究结果在进行该项研究的具体条件下被证实的程度(1分); 2、外效度是指研究结论可以外推到其他人、其他条件、其他场合或情境的程度(1分)。
二、联系:1、内效度是外效度的必要条件(1分)。
2、内效度不是外效度的充分条件(1分)。
3、增加内效度和外效度的目标常常是相互冲突的(1分)。
35.简述糖尿病人的心理干预。
5-109答:糖尿病病人心理干预的要点主要是改善病人情绪、帮助病人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1分)。
为此可采用下列方法:(1)支持性心理治疗:对大多数糖尿病病人来说,来自于医务人员和家属的情绪支持是必要的。
(1分) (2)认知疗法:重点消除病人的不适当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增强对疾病的自我控制感和治愈疾病的信心。
(1.5分) (3)行为疗法:许多行为技术可以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行为协议,自我监测等。
(1.5分)36.如何按照合理情绪治疗ABC理论,寻找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7-171答:先从某一典型事件入手找出诱发性事件A(1分);询问来访者对这一事件的情绪行为反应,即找出C(1分);询问来访者为什么会体验到恐惧、愤怒等情绪(即由不适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入手,找出其背后的看法、信念等)(1.5分);分清来访者对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将不合理的信念B列出来;找B要注意,要找来访者对某类事件所持的信念而不是其表面的想法(1.5分)。
37.影响药物治疗心理效应因素有哪些?9-205答:药物治疗的疗效取决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心理效应两个方面,心理效应通常类同于安慰剂效应(0.5分)。
为了提高疗效,医生应善于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病人的期待心理来增大心理效应(0.5分)。
在药物治疗中,影响心理效应的主要因素有:(1)医生在病人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1分) (2)医患关系的性质与医疗环境的特点。
(1分) (3)病人的人格特点,社会文化背景;期望、情绪和疾病的性质。
(1分) (4)药品的剂型、包装、产地与生产厂家以及价格等。
(1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
每小题10分,共20分) 38.试述知觉在心理应激中的中介作用。
4-74答:(1)知觉决定人对应激源或环境要求的觉察和识别(1分);没有知觉觉察和识别,就不会进入应激状态(1分)。
(2)知觉可以制造出不存在的环境要求,从而产生应激。
(1分) (3)错误的知觉也可以造成心理应激。
(1分) (4)知觉到的信息数量影响心理应激(1分);知觉过多刺激会造成心理超负荷(1分);超低的知觉负荷也会导致心理应激(1分)。
(5)知觉有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例如:主动寻求变化和刺激,退避或休整以减少负荷(1分);通过选择性注意和知觉某些类型的刺激,以避免某类信息进入知觉系统,从而可避免产生心理应激。
(2分) 39.试述临床心理评估的基本手段。
6-116答:(1)观察法。
观察是评估者获得信息的常用手段,包括自然观察和标准情形中的观察两种(1分)。
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条件,对心理现象的外部表现进行观察(0.5分)。
标准情形中的观察是指在特殊的实验环境下观察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反应(0.5分)。
(2)会谈法。
会谈法可分为正式会谈和非正式会谈两种类型(1分),前者指事先通知对方,按照预定的问题提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交谈,为结构式的(0.5分);后者为两人间的自然交谈,为非结构式的(0.5分)。
(3)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法是心理评估常用的标准化手段之一,所得到的结果比较客观、科学(1分),包括心理测验、评定量表等(1分)。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会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2分) (5)实验室检查与躯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