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头顶着是如此之多的光环,以至于被许多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不多。

一个人集军事、政治、思想文化与一体,位极人臣,有副对联说得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就是对曾国藩的真实写照。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甚至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如此有分量的人物对曾国藩都作出的高度赞扬,不得不让人不被曾国藩的魅力所折服。

曾国藩作为一个人生的成功者,在他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立坚卓之志。

但凡成功者无不有大志者。

曾国藩是个一生都在立志的人,不仅立大志,而且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志向。


国藩开始走向科举之路的时候,就立下了无数个志向,包括他后来点为翰林、平定了太平天国,直至做到两江总督,甚至直隶总督,不同阶段他都有自己的志向。

他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对子:“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这个对子,强调的是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他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做,所以曾国藩自己也说:“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

”也就是说,无论帝王将相,无论圣贤豪杰,各自都有各自的一种志向,只要你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就好了,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二、勤奋好学、深思求新。

曾国藩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

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在理政方面,他提出“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主张严惩贪官污吏;在治军方面,他提出“选将之道,诚为至要”、积极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兴办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组建长江水师,用先进的装备武装军队;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要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三、克服懒惰。

很多人实现不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懒惰。

曾国藩是努力的,是上进的,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难免会有惰性。

他在日记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一个月中有十三天他未能早起,于是他谴责自己,谴责自己是禽兽,是懒鬼,并把自己睡
懒觉、不愿意起床那一刻的想法写在日记上。

他说我以为别人不知道,我睡懒觉就睡懒觉,可清醒之后便想:难道仆人不是人吗?难道仆人就见不到我睡懒觉吗?既然天知、地知、别人也知,那我为何还这么虚伪呢?他就是这样不断地鞭策自已。

睡懒觉,也是我的立志之敌。

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除去,尤其是懒惰这一坏习惯。

四、自我警醒。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只有我们时时刻刻警惕着才不会被魔鬼所控制。

但是或多或少我们都是有受到了影响,结果大多数的人就是很平凡的过完自己的一辈子。

曾国藩认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自我警醒一直伴随着曾国藩的一生作为一个时代非常优秀的人,他也有自己人性的一面,当被太平军打败之后,曾先后两次跳江自杀。

当他失败的时候,他受到当朝人的嘲笑,他的自尊也受到很大的伤害,他后来的成功都是在其前面失败的基础上不断的反省累积起来的。

最主要的就是,他每天都有记录一天的日程的习惯,这个习惯帮助他不断的改正自己,不断的完善自己。

五、意志坚强、临危不惧。

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两度名落孙山,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愈加努力,第三次终于一试及第。

他从29岁起开始记日记,持之以恒,直到在直隶总督位上去世的前一天。

作为一介书生,他本不具备武将的优势,但却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兵将士气不振,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从容不迫、视死
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

六、心胸开阔。

左宗棠作为曾国藩的门生,因两人政见不和,多年不通问讯,外人传闻他们之间有矛盾,但当李鸿章问曾国藩“谁是当今第一人?”时,曾国藩却说左宗棠雄才大略、为人耿直、清正廉洁,第一人非他莫属。

李鸿章大惑不解,曾国藩称左宗棠“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人之间争的是国家大事,不是个人私情。

后左宗棠得知此事后,甚感惭愧。

曾国藩在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期间,曾与归其节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因厘金分配问题发生争执,虽然主要责任不在自己,事后曾国藩还是主动反省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失误。

正因为他襟怀坦荡,易于合作共事,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七、严格要求自己。

曾国藩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要求都非常严格。

30岁时,他做了一件青缎马褂,只有遇庆贺及新年时才穿一次,30年后,衣犹如新;在南京总督府任内,他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纺纱织布,下厨做饭;他的诸位弟弟同在军中,在承担职责方面,他总是督促他们身先士卒,论功行赏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并嘱咐他们:“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当他得知叔叔打着自己的旗号干预地方公事后,他立即写信予以制止,劝阻家人,即使自家有事,情愿吃亏,也不可与他人“构衅争讼”,以免让地方官难堪或鄙视;他的儿子在其谆谆教诲下,也都非常出色,其中长子曾纪泽靠自学精通英语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

时势造英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曾国藩自身具备这些常
人没有的优点,才使他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成为一代英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