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个方面成就好的家庭教育

六个方面成就好的家庭教育

六个方面成就好的家庭教育1、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

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2、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

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

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

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

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

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

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

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3、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

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4、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

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

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5、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有的是下岗)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6、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

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

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家庭教育中的表扬表扬是孩子把事情做对或取得成绩时,家长应该及时做的行为。

很多家长怕一表扬孩子,孩子就骄傲自满,从此不再努力而荒废学业。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我们绝大多数家长在该表扬孩子的时候三缄其口。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失去了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的热情,也失去了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发扬光大的动力。

其实,骄傲自满的心理状态是源于无知而不是表扬。

表扬时把孩子的动力给激发出来,我们不能因为激发孩子的动力可能伴随有孩子不知深浅而骄傲自满,就放弃表扬而让孩子失掉动力。

正确的做法是,学会正确的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同时再用鼓励、确认等其他手段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无止境而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只有学会了正确的表扬,我们才能既鼓舞起孩子的动力又不至于使孩子骄傲自满。

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者把目光盯在被教育者的缺点上,把力气使在改掉孩子的缺点上。

这种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只要改掉缺点就只剩优点了。

这种教育思想是极端错误的,他没有看到在孩子身上,一切都是处在生成阶段。

如果我们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所谓”缺点“上,就让孩子意识到他有多么差,因为此时他的优点还没有产生,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让孩子感觉他是劣等的,他的自我价值会降到最低点,还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人在强烈的自卑感的控制下,他的表现会极端畏缩,他的潜能处于被埋没的状态。

当我们的家长持续的把注意力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就会把孩子的缺点放大。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就会把孩子的优点给确认放大了。

家长的目光就像阳光一样,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一样。

当我们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就像阳光照在优点的种子上,使优点的种子发芽成长;反之,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就像阳光照在缺点的种子上,使缺点的种子发芽成长。

当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当孩子有了自我价值,他成长的生命火焰被点燃了,它会产生出自我完善的欲望,会让自己表现的更好。

2.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做动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完整的表扬,必须按程序作对每一步:(1)陈述事实。

即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家长要明确的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什么行为被肯定和欣赏。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被表扬,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

(2)确认事实的可贵性。

即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表扬他,让他知道被表扬的真实理由,知道自己行为的真实尺度,从而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产生自豪感。

(3)表达感受。

家长一定要表达为孩子高兴的感情。

这种为孩子取得成绩而替孩子高兴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会使孩子继续把事情做下去。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为孩子高兴——即家长说”我真的为你高兴!”,而不是家长自己高兴——即家长说“我真高兴!"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家长为孩子高兴,表明良好的行为和成绩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替孩子高兴,家长是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

而家长自己高兴,传达了一个信息: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就高兴,那么如果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绩,家长就不高兴。

家长无形之中把自己牵扯进去了,家长成了孩子学习的当事人,孩子的学习是为了家长,这就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4)表达期望。

即家长表达完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高兴的感受之后,还要表达新的期望,也就是要告诉孩子,只要他继续努力,他会做的更好。

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表达宏观的期望,就是说家长应该笼统地说:”我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而不是提出具体要求。

要知道,一旦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孩子就认为家长对自己目前的成绩还是不满意,由此产生没有达到家长要求的压力感,这就使得表扬的作用大打折扣。

我们在这里一定要记住,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绝对不能让孩子感到他是为家长学习或为家长做事。

家长只是为孩子高兴、他学习不好,家长也没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够轻装上阵。

表达期望,实质是暗含着告诉孩子,学习无止境,他还的继续努力,同时也表达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潜力的信任。

(5)身体接触。

在表扬孩子的场合,家长如果能够拥抱孩子或拍打肩膀或抚摸孩子的头发,那效果会倍增。

我们知道表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向上的动力。

身体接触,会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长所传达的力量。

人是一种奇妙的动物,身体的接触会比语言更准确的表达内心的感受。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很多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冷淡,很少与孩子有身体接触,甚至连温柔体贴的话都不说了,最后剩下的只有苛责、埋怨与批评。

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动力已经丧失殆尽。

所以,家长们要记住,要想让孩子改变,那么家长必须先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