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篇听课是当老师的开始,是老师走上讲台的基石;听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
学会如何听课,是新教师胜任工作的一门重要必修课。
一、听课三条件听课如同读一本教育教学书——活动的、具体的、在场的书,要想读好这本书,不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只有细嚼慢咽,精益求精。
要想听课收获多,三个条件要牢记:1、积极心态:为师,从听课开始。
新教师要坚信“听课能让自己更快成长”,使自己具有听课的激情与热情,喜欢听课,盼望听课。
2、认真计划:新教师对自身发展必须有循序渐进的计划,此计划必须包含规定动作(新教师必须完成的各项任务)和自选动作(为自己的成长自觉地设定一些额外任务),如规定动作为一学期听课20节,自选动作就可调整为每周听课2节。
3、明确目的:如何圆满完成计划,新教师首先必须正确分析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情况,正视问题,然后将计划予以细化,明确每次听课的不同目的,需知“有的放矢”才能“听有所得”。
如:新课导入有哪些方法?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练习?如何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课堂上如何开展教学评价?如何面对学生的错误?二、听课三步曲听课三步曲是有效听课的核心内容。
余文森教授比喻说,听课前不准备、听课中不记录、听课后不思考,就像天天回家爬楼梯,爬了一辈子也不知道有几级。
(一)听课前:熟悉内容,全副“武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如同上课需要先备课一样,新教师听课也要先“备课”。
你准备越充分,就像自己上课一样去准备要听的课,你就能获益更多。
“准备,带着思想进课堂”是有经验老师给出的关于听课的最好建议。
比如,事先了解所听课的年级、课题、开课目的等,然后读课程标准、教参及相关资料,再想一想“假如我上这课,我会怎么做”“假如在我的课堂,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期待听到哪方面的精彩表现”等等。
(二)听课时:听看记想,讲究方法听课是一种立体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心智活动。
有成效的听课总是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和专心致志的注意力为前提;以原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为基础;以听、看、想、记等多种心智活动协调作用为保证。
1、关于听:听什么?怎么听?(1)听框架结构,看教师怎么组织活动。
(2)听教师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方法和要求。
(3)听重点、难点解决的情况。
(重点通常是指在知识延伸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内容或总结的规律、定律,它地位突出所占篇幅大。
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理解、掌握、运用的部分,有来自教材的难点,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难点)(4)听教师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
(5)听是否有知识性等错误。
(6)听是否有创新之处。
(7)听教师的思维是否宽泛,学生发言是否准确。
2、关于看:看什么?怎么看?主要应看:(1)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如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板书是否规范合理,教具(包括多媒体等)运用是否熟练,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处理课堂偶发问题是否灵活巧妙。
(2)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如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参与教学过程,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调动,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3)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
3、关于记:记什么?怎样记?原则上听课记录应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教师所拿到的听课本印有统一的格式,老师除了要完整记录一些常规信息(上课教师、听课时间、内容等等),在重要的“听课记录”栏还要注意记录:(1)记教学环节或课堂程序。
(2)记教师教学中的亮点,如富有激励启发的语言、学生活动的有效组织等。
(3)记学生中的闪光点,如学生的奇思妙想、质疑发现和对“权威”的挑战等。
(4)记听课者的即时思考和课后反思。
即时思考所带来的“灵感”是属于自己的听课亮点,这些瞬间碰撞的思维火花不及时记录就会稍纵即逝。
(5)听课者要提高记录敏感度,使用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快速笔记,“用钢笔录像”,亦可多带几支笔,在必要处做好不同颜色的标记。
4、关于想:想什么?怎么想?对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上,更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时需要透过现象分析实质。
(1)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
(2)对教师成功与不足之处思考原因,并预测对学生后续学习会有何影响。
(3)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应该怎样上。
(4)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了本课内容。
(5)这节课能反映教师正常的教学水平吗?如果没有听课者,教师会怎么上,等等。
请看如下案例:怎么样才算启发思维?听课者不能简单地以课堂上举手的人数多少来判断,而应这样分析:如果问题刚提出,全班都举手,说明提的问题过于简单。
相反,一个问题提下去,开始无人举手,但看得出学生们在思考,几秒钟后,有的孩子露出了有所领悟的表情,举起了手,渐渐地举起的小手增多了。
这显然是一种更佳的教学效果。
久而久之,听课者就会逐渐具备透过现象思考本质的能力。
当然,上述的听、看、记、想等心智活动不可割裂,而需协调合作、联动推进。
联动是有效听课的真谛。
熟能生巧,当我们掌握联动的技巧时,听课就会成为“累并快乐着”的事。
(三)听课后:及时整理,认真回味课堂记录的速度总是有限的,有遗漏之处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第一时间给予回忆补充、整理反思。
有疑问之处可以通过与上课者交流、与其他听课者交流的方式予以理清,并养成及时撰写听后记的习惯(北仑教育博客正是新教师记录所思所得的好平台)。
针对所听的各堂课,听课者要取其优者借鉴之,取其劣者避免之。
即使是一听一得、甚至是几听一得,都弥足珍贵,它们就像散落在你专业成长中上的颗颗“珍珠”,只待有心的你创造机会将其串成精美的“项链”。
三、听课三注意1、提前进入课堂,做好倾听准备。
2、手机设成振动、无声或关机,一般情况不通话。
3、勿相互议论,不影响他人。
总之,作为新教师,如果你每次听课都能努力具备听课三条件,遵循听课三步曲,做到听课三注意,那就能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健康成长,登高望远,御风行速。
评课篇有人把老师上课比作“画龙”,把评课比作“点睛”,“龙”因“睛”而腾飞,评课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评课而豁然开朗。
评课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却蕴含着无限拓展的空间。
新教师该如何评课呢?评课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一、具有良好的心态新教师往往会对评课具有畏难情绪,他们总是以“我是来学习的”“我经验不足”“我的认识和大家差不多”之类的话来应对。
殊不知,评课虽难,却是锻炼新教师胆量、提高新教师看课水平的重要途径。
评课是教师无法回避的一项工作,作为新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调整心态,在评课活动中要敢于说、敢于问,切勿对自己施过大压力,可选取比较小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既可结合执教者的课堂表现,也可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当然还可以借鉴平时学习时的所思所悟所得。
只要能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表达出来,讲清楚,或者敢于提问质疑,都是新教师评课的良好开端,都应该给自己打高分,信心满满。
当然,作为组织者一定要创建平等和谐的评课氛围,使新教师了解到,在这个集体中评课不是相互“挑刺”,不是彼此“贬低”,而是帮助个体突破个人的局限性,是优化策略促进自我更新的交流与共享。
二、倾听执教者反思听听执教者的心路历程(包括设计思路、课堂感观、目标达成、问题困惑等)是开展评课活动的必要环节。
通过执教者的阐述,评课教师可能会对刚刚观察与记录的课堂历程进行比照,从而产生更多新的认识——或修正、或补充、或完善、或提升原来的认识,使自己的思考更客观、全面、深刻。
请执教者发表心路历程的问题常常有:“上完课后,你感到最满意的或最不满意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哪些目标达成得好、哪些目标达成得不好,原因是什么?”“课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现在又有什么想法?”“如果再让你上一次,你会作哪些调整?”等等。
三、多角度思考,不面面俱到评课的依据来源于听课时的记录,所以听课时看、听、记、想的充分联动为评课时“评什么”提供了最直接的素材。
一节课的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评价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我们倡导评课者要多角度思考,开展多方位的评议与交流,因为良好的评课活动常常能够引发评课者与被评者的思维共鸣,从而实现成长双赢。
建议的观察角度有:1、对教师的观察:教学态度是否认真负责、是否尊重信任学生;教学组织是否条理清楚;教学语言是否有吸引力与逻辑性;教学活动是否有序活泼;教学机智是否敏锐,能否及时捕捉信息生成精彩;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目标达成度如何等等。
2、对学生的观察:是否全员参与,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具备多向交往,是否体现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是否具有质疑精神等。
3、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观察:教学方法有何创新;组织形式是否合理有效;教学环节是否流畅完整;层次是否分明;教学手段是否现代化、科学化等等。
余杭高级中学在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指导下合作研发的《基于合作的课堂观察》提供了较为专业的听评课范式,给传统的听评课注入了新的血液。
其中的核心部分——课堂观察框架,(包含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见下表)帮助教师指明了观察的方向,从而使其在评课时有话可说,有例可讲。
“良药苦口”之理,能够以平和心接受意见,不要有其它消极想法。
“唱赞美诗”式的评课是无益于执教者的成长的。
新的评课文化是评课者与被评者之间建立起“民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大家都受到启发”,其核是“民主”。
我们期待着新教师们能在这种新的评课文化中得到更好地“哺育”与“滋养”,从而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教研犹如一张网,这张网从中心向四周辐射,又从四周向中心深化,其中学校教研,是教研工作网络的基本单位和关键环节。
如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稳步推进学科的健康发展,是小学英语教研工作的长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