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财务报表
(一)做调整分录 1、应享有子公司当期净利润(亏损做反向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2、调成本法下分回的投资收益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一定要与权益法在同一个年度冲回的,如果不在同一年度冲回的,不能做冲回)
3、子公司的资本公积的变动(其他损益)
借或贷:长期股权投资
贷或借:资本公积
(二)做合并抵消分录
1、借:股本(借方四个数字为已知数,文字描述、报表)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年末
商誉(借、贷方比较得出)
贷:长期股权投资(经过调整后的数据,母公司本身的数字 + 刚刚的做分录借方–刚刚做分录的贷方)
少数股东权益(借方四个数字相加 * 少数股东持股比例)
营业外收入(借、贷方比较得出)
2、内部债权债券抵消(内部债权债务全部都是借负债贷债权)借:应付票据 / 应付账款 / 应付股利 / 预收账款/ 其他应付款
贷:应收票据 / 应付账款/ 应付股利 / 预付账款 / 其他应收款
内部应收应付账款一定要记两年:
当年2 套: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帐准备(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帐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跨年3 套: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帐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抵消分录跨年度遇到损益项目
一律换成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应收账款——坏帐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 2年
当年可能3 套:借:应付债券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
借:应付利息(只有分次付息才有第三套)
贷:应收利息
跨年可能有 4 套:借:应付债券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如果一方是投资收益、一方是财务费用则免做第2套分录)
贷: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原价)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借:应付利息(只有分次付息才有第三套)
贷:应收利息
(三)内部商品交易
1、本期内部交易本期实现对外销售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交易价格)
2、当期未实现对外销售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实际成本)
存货(毛利)
3、前期内部交易,本期实现对外销售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营业成本(交易毛利)
4、前期内部交易,本期仍未实现销售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存货(毛利)
考试时组合出现,2个本期合并,2个前期合并
(四)内部交易存货计提坏帐准备的抵消(举例)
例1:交易价1W,成本6K,购货方期末减值测试可收回7K,(当期内部交易当期未售)借:营业收入 1W
贷:营业成本 6K
存货 4K
购货方提了3K 减值准备,集团不认可
借:存货——跌价准备3K
贷:资产减值损失 3K
例2:交易价1W,成本6K,购货方期末减值测试可收回5K,(当期内部交易当期未售)借:营业收入 1W
贷:营业成本 6K
存货 4K
购货方提了5K 减值准备,集团成本为6K,减值1K
借:存货——跌价准备4K
贷:资产减值损失 4K
隔年的将“资产减值损失”换成“未分配利润——年初”
(五)内部固定资产交易
一方是固定资产,另一方购入仍然做固定资产:
1、当年
借:营业外收入
贷:固定资产——原价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
2、跨年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固定资产——原价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前期)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
一方是商品,一方购入做固定资产
1、当年
借:营业收入(交易价)
贷:营业成本(实际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内部交易利润)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
3、跨年 3 套同上
(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与存货一样,要看集团是否真的减值了)
(六)母公司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利润分配的抵消(模版)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已知)
投资收益(子公司净利润 * 母公司持股比例,调整分录第一个已经出现)
少数股东损益
贷:本年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已知数,在题干中可以找出来)
本年利润分配——应付普通股股利(已知)
. 未分配利润——年末(已知)
递延所得税(笔记)--若大家在这个专题有自己的总结欢迎添加.
一、与金融资产有关的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差额的所得税影响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初始成本公允价值上升,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
公允价值下降,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相等无递延所得税
(国债投资、未减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初始成本公允价值上升,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
(未减值)
公允价值下降,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对应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所得税影响
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导致存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由此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费用。
三、长期股权投资
若没有出售长期股权投资的计划,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四、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涉及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同固定资产)
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年限和净残值的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不一致
若固定资产会计折旧额大于税法折旧额,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若固定资产会计折旧额小于税法折旧额,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
2、因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五、投资性房地产
1、采用成本模式后续计量(同固定资产的处理)
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算计税基础不要忘了应该为初始成本-税法计提折旧)
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大于非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对应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公允价值上升,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公允价值下降,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六、或有事项
预提产品质量保证费用形成的预计负债
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经营合同违约确认的预计负债
因债务担保确认的预计负债
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七、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未行权前)
计税基础为0,形成
递延所得税资产
八、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以前多确认的事项,要冲减已确认事项;未确认的,要补充确认)
九、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前多确认的事项,要冲减已确认事项;未确认的,要补充确认)
十、合并财务报表
1、因抵消未实现的内部销售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的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或未分配利润--年初)
2、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3、非同一控制合并下,将可辨认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调整到公允价值
注意:此处有修改(以下这一部分,听取后面一个同学的建议做一下修改),由于自己没有看教材,所以这部分总结的和教材不一致,对大家造成困扰感到抱歉,虽然觉得中级考合并报表涉及所得税部分不太可能,不过还是谢谢后面那位同学moneywoman提出的意见.
下面这个分录:
对于中级考试来说,是没有紫颜色写的那2个分录的,只有红色的2个分录,也就是不涉及确认递延所得税部分.(但相关教材上的文字部分,我翻过一遍书,当然不够细,没有在教材的正文里发现明确的文字内容,只在p375页的这个大例子里看到了相关的文字说明,不知后面的同学说的是不是这段文字:
在合并报表层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实际上代表了子公司的各项资产、负债,也即意味着子公司的各项资产、负债在合并报表层面在税收上实际是按公允价值确定计税基础的,与会计上相同,不存在暂时性差异。
因此,母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不需要对子公司该项固定资产及其折旧确认递延所得税影响或所得税影响。
)也希望后来的同学在读书的过程中知道相关内容的在中级教材中明确表达所在的页码可以提供一下。
但是对于注会的会计考试在09年及以前的教材里是下面的分录(红色部分和紫色部分都包含的),对于2010年的教材这部分是否有做过修改,没有看到2010年的教材,不敢妄加揣测.
以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为例:
借:固定资产--原价
贷:资本公积--年初
借:资本公积--年初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管理费用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所得税费用
十一、其他
递延所得税若涉及转回税率与当初确认税率不一致,确认当期递延所得税为:
990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396为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500为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20为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3%为当初确认递延所得税税率,25%为转回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990 / 33% + 500)* 25% -990= -115
递延所得税资产= (396 / 33% +120)*25% -396 = -66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