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与研究

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与研究

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与研究
【摘要】随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

尤其在日常检查、统计决策等业务的开展方面,要求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以满足信息融合发展的要求。

本文主要对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述、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以及构建网络安全体系的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电子政务安全风险网络安全体系前言:在信息网络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政府部门也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以实现办公网络化、电子化以及自动化的目标。

然而电子政务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网络安全问题,导致其应有的效果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对电子政务中网络安全问题及其相应的完善策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述
对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概念目前仍未形成比较全面的定义。

但从广义角度分析,其主要以网络信息安全为基础,将网络系统中涉及的数据信息及其自身的软件与硬件进行保护,避免因恶意侵入所造成的泄露、修改以及破坏情况的发生。

在内容方面既存在管理问题,也包括技术问题。

其中管理方面主要指通过内部使用人员的管理确保电子政务实现政
府要求的信息化与开放化,而技术问题侧重于对不法分子攻击的预防。

因此针对现阶段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问题,需从技术与管理方面进行完善。

二、电子政务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1、从网络层安全风险角度。

电子政务的网络层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数据传输风险、网络边界风险以及网络设备安全风险等方面。

在数据传输风险中,往往存在业务数据泄露以及数据被破坏的情况。

利用上下级网络或同级局域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包含相关的敏感信息或其他登录通行字且缺乏专门控制数据的软件与硬件,不法分子会采用不同的攻击手段窃取或直接破坏数据信息。

在网络边界风险方面,由于电子政务中的网络节点多为不可信任域,入侵者很可能利用Sniffe 等程序对系统中的安全漏洞进行探测,并在此基础上窃取内部网中的用户名或口令等信息,导致系统瘫痪的情况发生。

同时内网与外网的互通也是产生网络边界风险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设备安全风险方面,主要体现在如路由器或交换机等设备方面,其安全性关乎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

2、从物理层、系统层与应用层角度。

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物理层风险主要指周边环境对网络或线路所造成的影响,如设备的毁坏、设备被盗或线路老化等情况,也存在自然灾害等对设备造成的破坏。

通常可利用物理隔离技术解决
物理层风险。

而系统层的风险主要指电子政务中的数据库、操作系统以及其他相关产品使用中存在的病毒威胁以及安全漏洞等,是影响系统安全的重要因素。

另外,应用层安全风险集中体现在非法访问政务系统;业务信息被修改;用户几令的被盗取以及用户的事后抵赖行为等方面,尤其电子政务系统对外开放的E-mail 或DNS 等服务都可能成为补发分子侵入的渠道。

3、从管理层安全风险角度。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良好的管理方式。

许多部门在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混乱、权责不明以及可操作性的缺乏都可能产生管理层面的安全风险。

另外管理过程中许多机房重地允许外来人员的自由出入,很可能使其中重要信息被泄露,其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匮乏。

三、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完善措施
1、对安全服务设施的完善。

作为电子政务网络安
全的基础,安全服务设施应逐渐完善。

其作用主要体
现在能够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可信任的网络环境以及安
全技术应用的参考依据。

因此需对其中的信任问题如 可信的身份、网络信任域、可信的数据以及可信的时 间服务等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2、安全技术平台的构建。

在网络信任问题被解决 的基础上还需采取相应的安全策略如通讯加密、扫描 漏洞、检测病毒与入侵、访问控制等,以此使网络安 全环境得以保障。

然而网络环境安全的实现又需构建 安全技术平台,其应将电子政务中内网、外网以及专 网间的数据交换、对信任域的访问控制、对内部网
Internet 访问策略、身份识别等内容囊括其中, 确保其 能够为安全技术提供支撑平台,解决信息泄密与网络 空寂的问题。

3、响应与恢复机制的建立。

往往包含许多信息,在面对网络攻 然灾害等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丢失或损坏的情况,因此 需构建响应与恢复机制,确保电子政务系统能够在备 份与恢复、大容量存储、自动恢复机制以及存储介质 等方面进行完善。

这样才可将冈数据信息丢失或被破 坏所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四、结论 电子政务系统在未来应用过程中将趋于完善。

但 其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针对网由于电子政务系统中 击、系统故障或自
络层、管理层、物理层、应用层等方面所带来的风险应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进行安全服务设施的完善,搭建安全技术平台并构建响应与恢复机制,这样才可实现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日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