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部的应用解剖

颈部的应用解剖

甲状旁腺 80% 上对 在侧叶后缘 上、中 1/3交界附近。下对在侧叶后缘 下1/3附近。20% 位置异常,可在甲状 腺实质 内或气管周围组织,前者易被 切除。
颈动脉鞘及其内容。 颈交感神经链
当甲状腺肿大时,可压迫气管和食
管,严重时可致气管软骨环软化,引 起呼吸和吞咽困难;如压迫喉返神经, 则可引起声音嘶哑;压迫交感干,可 出现霍纳氏(Honor’s)综合症。
5)椎前间隙 位于脊柱颈段与椎前筋膜之间,向下通上纵隔;向两侧至颈外侧区,经腋 鞘达腋窝。
二、甲状腺区的应用解剖
(Applied anatomy of the region of the thyroid gland)
(一)层次解剖
1.皮肤:皮纹呈弧形 2.浅筋膜:内含有 (1)皮肌—颈阔肌 (2)浅静脉—颈前静脉 (3)皮神经—颈横神经
(2) 静脉
有上、中、下三对:①甲状腺上静脉:②甲状腺中静脉;③甲状腺下静 脉.少数人可有第四甲状腺静脉:
静脉与动脉既不同名亦不全伴行,并直接汇入颈内静脉和头臂静脉。特别是 甲状腺中静脉,该静脉为一短粗的血管,易在手术中牵拉时撕断,可引起严重的 出血或空气栓塞。
6.淋巴回流
7.甲状腺附近神经与甲状腺和动脉的位置关系
(2)约有50%的喉返神经 包埋于甲状腺悬韧带内, 故在牵拉腺体向前,处理 悬韧带(侧叶切除,次全 切除外)时有可能损伤神 经。
(3)喉外分支,据统计, 单干在咽下缩肌下缘入喉 者占80.4%。分2-4支入喉 者占20%,手术时应注意。
(4)偶见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之间,分支与颈交感干之间吻合成袢。在甲状腺 侧叶后内方,可见2支神经干。在甲状腺手术时,显露喉返神经的过程中,应予 以重视,以免造成“漏认”和“误扎”。
3.颈深筋膜浅层及胸锁乳突肌 4.颈深筋膜中层及舌骨下肌群 (the pretracheal fascia) 5.颈部脏器(重点在甲状腺)
(二)甲状腺的解剖
(Anatomy of the thyroid gland)
甲状腺为人体内分泌腺之一,其重量在男 性为26.71克女性为25.34克,主要机能是分泌 甲状腺素,促进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2)有名称的动脉均直接起源于大动脉,故流 速快、压力高,如手术时结扎不良,则易脱落。
3)各动脉在腺体表面,特别是实质内存在着 丰富的吻合,因此在手术时对残留的甲状腺组 织应注意彻底止血。
近年有人根据临床观察报道,在甲状腺手 术时最好是保留甲状腺动脉主干和至甲状旁腺 的分支,以免残留的甲状腺组织缺血而造成甲 低和甲状旁腺缺血引起的钙磷代谢失调。
喉上神经及其分支与颈交感链发出的交通支常吻合成袢,称之为喉上神经。 在结扎甲状腺上血管时,应仔细分离喉上神经外支/或袢,单独结扎甲状腺上血 管,以保护该神经,免于损伤。
SLN
SCG
SLN SCG
ILN
Mb
Gb
T
a
Mb
T
Gb
3.喉返神经
(1)左、右喉返神经在甲 状腺侧叶之后与甲状腺下 动脉都有一交叉关系,特 别是右侧喉返神经,位置 偏前,较表浅,穿行于动 脉分支之间者多见,手术 时易受到损伤。
(1)喉上神经喉外支:为喉上神经的分支之一。
与甲状腺上动脉伴行,经咽下缩肌表面至环甲肌。
据统计:85.5%的喉外支要穿咽下缩肌止点处肌纤 维,然后才进入环甲肌。在甲状腺侧叶上极附近, 血管、神经的排列关系由后内至前外侧为—喉外 支、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上静脉。
(2)喉返神经:起自迷走神经,但左、右侧情况 不一样。
3.毗邻 (1) 前面—为颈深筋膜中层包裹的舌 骨下 肌群甲状舌骨肌除外)和颈深筋 膜浅层包裹的 部分胸锁乳突肌。 (2) 内侧面—与两个管道、两条神经 和两 块肌肉相毗邻。 两个管道是—喉和气管、 咽和食管 两条神经是—喉上神经喉外支、喉 返神经 两块肌肉是—咽下缩肌、环甲肌 (3) 后外侧面—甲状腺下动脉的末段
(2)约有6%的神经穿行于动脉分支之间, 甚至神经与动脉伴行达侧叶上极上缘 (1.7%),以致在下1/3段结扎血管亦可能 损伤神经。为了避免喉上神经外支的损伤, 可采用在甲状腺上极水平以下结扎血管蒂。
2.喉上神经喉内支
为喉上神经的另一分支,与喉上动脉一 起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 除非上极甚大时,一般损伤此神经的机会较 小。
这两条神经都位于甲状腺手术范围区内,与甲状腺和甲状腺动脉的关系密切,在甲状腺手术中 保护好这些神经是外科所重点关心的问题。
1.喉上神经喉外支 甲状腺手术并发喉上 神经损伤并不多,占0.4-1.0%。
(1)以舌骨大角至环状软骨中点为连线, 将其分为三段(上1/3段神经和动脉伴行者占 89.2%,无动脉伴行者占10.8%;中1/3段神 经和动脉均伴行;下1/3段神经和动脉分开, 神经向前内下入环甲肌,动脉向外下方入腺 上极)。据此,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应在连线 下1/3段内较为安全。
剥离切口上部皮瓣时容易损伤,应尽量避 免,否则手术后可出现皮肤不适感。
(三)横断舌骨下肌时,防止损伤颈神经 袢支配舌骨下肌群的分支,因其在中部进 入肌组织。故切断平面最好在中部偏上, 如低于该平面,不利于甲状腺上极的暴露, 更容易损伤神经,以致舌骨下肌群萎缩, 而造成气管前突畸形。
(四)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的保护
5.颈部筋膜与筋膜间隙
(1)颈筋膜 目前,国内外文献和教材对颈
筋膜的分层、各层的名称、分布和附着,以及 筋膜间隙的范围、交通尚没有统一,但其基本 观点有以下几种。
1)“三层”观点:国内《局部解剖学》教 材将颈筋膜分为浅、中、深三层.
2)“三层两亚层”观点:刘树伟主编的 《断层解剖学》教材将颈筋膜分为浅、中、深 三层,其中浅、深层又分为两层。
1)假囊内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因喉返神经 多在假囊外。
2)远离腺体背面,靠近颈总动脉结扎甲状 腺下动脉的主干,切除甲状腺时应保留腺体 背面的完整。
3)解剖法:即根据解剖标志,先寻找出喉 返神经,再行动脉结扎。
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小儿胸腺上部。向下与前纵 隔间隙相延续,感染或气肿可相互蔓延扩散。 ②咽后间隙 或居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向上至颅底,向下经食管后间隙,通后纵
隔或后纵隔间隙。或位于颊咽筋膜与翼状筋膜之间,向上至颅底,向下经食管后间隙, 通上纵隔。内含有咽后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咽后间隙可被正中矢状位的筋膜隔分为 左、右两部分,或在正中缝处,被细薄的翼状筋膜分为左、右两部分,故脓肿常位于咽 后壁中线的一侧。 ③咽旁间隙 位于颊咽筋膜与翼内肌筋膜之间,向后通咽后间隙。 ④食管后间隙 位于食管筋膜与翼状筋膜之间,向上通咽后间隙,向下通上纵隔。或位 于食管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向上通咽后间隙,向下达后纵隔或后纵隔间隙。
争议的焦点 是关于舌骨下肌群筋膜的归
属、颈动脉鞘的构成及封闭状态、翼状筋膜的 存在于否、椎前筋膜下方和后方的附着部位等。
(2)筋膜间隙 1)胸骨上间隙 位于胸骨上方,在封套筋膜浅、深层之间,内有胸锁乳突肌胸骨头, 颈前静脉下段、颈静脉弓、淋巴结和脂肪组织等。 2)锁骨上间隙 位于锁骨上方,在在封套筋膜浅、深层之间,内有颈前静脉、颈外静 脉末段、疏松结缔组织等。向内侧经胸锁乳突肌后方通胸骨上间隙。 3)舌骨下肌前、后间隙 分别位于舌骨下肌及其筋膜与封套筋膜、气管前筋膜之间, 有疏松结缔组织充填。舌骨下肌前间隙上至舌骨,下达胸骨柄水平。舌骨下肌后间隙上 至舌骨,下达上纵隔,向后经颈动脉鞘内侧与咽后间隙相通,或借颈动脉鞘、筋膜隔与 咽后间隙分隔。 4)内脏间隙 为包绕咽、喉、气管颈段、食管颈段、甲状腺和颈部大血管周围的疏松 结缔组织,包括气管前间隙、咽后间隙、咽旁间隙、食管后间隙等。 ①气管前间隙 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静脉、
(约19%的情况下可缺如) 不成对的甲状腺最下动脉(出现率为13.8%) 无名称的动脉—副甲状动脉(源于气管、食管等处)。
从上述动脉血供中可以看出:
1)甲状腺的动脉来源广泛,血供丰富。椐测 定,每克甲状腺组织每分钟血流量约为4-6ml。 成人血容量若以5000ml计算,则一小时就可流 经甲状腺一次,仅次于脑部。
4.被囊及固定装置 (1)被囊
内层—为甲状腺真囊 外层—为甲状腺假囊(false capsule of thyroid gland)
假囊与真囊之间有疏松结缔组织相隔,
易分开,其间有甲状腺下动脉,甲状旁腺 等,故手术多在此两层之间进行(因神经 多在假囊之外)。 (2)固定装置
1)甲状腺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thyroid gland) 由包裹甲状腺的假被囊在 甲状腺侧叶和峡部后面与甲状软骨、环状 软骨和气管软骨之间增厚所形成。将甲状 腺悬置于喉和气管上。因此吞咽时甲状腺 可随喉上下移动,临床上可籍此鉴别颈部 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
颈部的应用解剖
Applied anatomy of the neck
一、概述(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ck)
(一)境界与分区
(二)颈部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1.颈部的发生与腮弓和咽囊有密切的关系,容易出现一些先天性疾病。 2.颈部的结构来自三个胚层,并构成消化和呼吸器的起始端,易受外界影响发 生病变。
3)“四层”观点:将颈筋膜分为四层,浅层 为封套筋膜,第二层为舌骨下肌筋膜,第三层 为内脏筋膜,第四层为椎前筋膜。
4)“五层”观点:将颈筋膜分为五层,即封 套筋膜、舌骨下肌群筋膜、内脏筋膜、颈动脉 鞘、椎前筋膜。
5)“六层”观点:将颈筋膜分为六层,即封 套筋膜、舌骨下肌群筋膜、内脏筋膜、颈动脉 鞘、翼状筋膜、椎前筋膜。
(4)不返行的喉神经:据报道1776例右侧喉返神经中发现有6例, 其中两例在甲状腺下极平面向内经气管食管沟再到喉;有4例在上 极平面分出,直接行向喉,易被误认为甲状腺下动脉而结扎.
关于喉返神经损伤率,约为0.5-4%,(多见于右侧),损伤后产生声带部分或全部 麻痹,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单侧损伤一般无呼吸困难)。为了避免损伤喉返神 经,可采用以下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