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应用化学专业081葛珍珍摘要:室内污染的空气中可检出300多种污染物, 室内有害气体浓度可高出室外数十倍, 人体所患疾病中68%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
“室内”主要指住宅居室内部环境, 但从广义上已经包括了室内办公场所和各种室内公共场所, 人一生中有2 /3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 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开展对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研究, 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装修装饰后室内空气污染、居室尘螨、大气细颗粒物( PM2. 5 )等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治的研究综述如下。
1、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 PM10 )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日益改善, 室内装修装饰和空调设备的广泛使用, 使室内密闭空间空气恶化, 病态建筑症候群( SBS)的出现, 使得甲醛、室内尘螨以及大气细颗粒物( PM 2. 5 )等成为室内常见的污染物, 逐渐成为环境卫生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1. 1 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 ), 它不仅大量存在于多种装饰材料中, 也可来自建筑材料。
调查表明装修后室内空气污染程度与装修的复杂程度成正比[ 2, 3] 。
装修居室空气中的甲醛主要来源于人造板材制作的家具和人造复合木地板[ 4] , 人造板多是采用甲醛系胶粘剂与木质材料复合加工而成的产品, 含有大量的甲[ 5, 6]。
林培喜等人的调查显示装修后0. 5个月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明显高于装修完工的当天, 这说明甲醛的散发不是简单地和时间成反比, 它也和室温、湿度有关, 温度升高、湿度增大, 空气中甲醛浓度相应有所上升[ 4 ]。
甲醛的污染状态呈现伴随装修建成使用时间的推移较长时间持续存在, 并随温度改变呈逐年螺旋样下降趋势[ 7] 。
食品加工具有造成室内空气甲醛超标的可能性。
2008年5月22日, 合肥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合肥某大酒店进行现场空气质量监测时, 发现一楼餐厅甲醛浓度高达0. 29mg /m3 (国家卫生标准为0.12mg /m3 )。
经询问酒店负责人, 半年之内该餐厅并未做任何装修装饰, 并且监测时间在上午10: 30左右, 餐厅内无就餐人员和工作人员吸烟现象, 只是在餐厅内吧台后开放式的食品烧烤正处在加工的繁忙阶段, 当时监测人员考虑甲醛严重超标可能与食品加工有关。
据吴富忠等的研究检测结果, 冷藏条件下一个月内, 近洋鲜鱿鱼中的甲醛含量会有明显上升; 鱿鱼丝在室温条件下保存, 约30d后甲醛含量发生明显变化, 且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农业部农办市函( 2004)第48号“关于商请协调解决水产品中甲醛含量处罚标准有关问题”中指出: 国外资料和国内研究表明, 甲醛可在动植物体内自然产生, 是一种自然代谢产物[ 24]。
考虑烹调加工食品时可能会产生甲醛, 因此对使用中央空调的合肥某大酒店一楼餐厅就餐场所要求加强通风换气, 保证充足的新风量, 加强烧烤烹调场所的机械排风能力。
1. 2 大气细颗粒物( PM2. 5 )大气颗粒物( PM )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 粒径小的颗粒物沉降速度慢, 易被吸入, 颗粒物的粒径不同, 其有害物质的含量也有所不同。
研究发现, 60% ~ 90%的有害物质存在于PM 10 (粒径≤10μm)中, PM 10中的29% ~ 75%为PM2. 5 (粒径≤2. 5μm) [ 1] 。
PM 2. 5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吸烟等以及室外空气污染和渗入等, 随着城市燃料种类的变化, 大气中PM2. 5的含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室外颗粒物质主要通过门窗等维护结构缝隙、机械通风的新风以及人员带入室内。
1. 3 尘螨螨虫的一种, 普遍存在于人类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中, 尤其是在室内潮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 床垫、被褥、枕头、地毯、挂毯、窗帘、沙发罩等纺织物内极易孳生。
贺骥等人的监测选择普通家庭30户, 某大学的学生寝室30 间及宾馆的普通客房30间, 采集屋尘和床尘标本90份, 其中78份检出尘螨,孳生率为86. 7% [ 8] 。
2、常见室内污染物的危害2. 1 甲醛胡衡生等人的研究表明甲醛对人体皮肤和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急性甲醛中毒不仅可引起流泪、咳嗽等症状, 还诱发支气管炎和哮喘; 慢性吸入可导致头疼、失眠等[ 4] 。
刘凯等人的调查提示南京地区女性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在污染居室内停留的时间更多有关。
研究还发现, 污染物超标家庭居民SCL- 90量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超标家庭, 且阳性项目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室内空气污染对人群心理健康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9] 。
其他类似报道中涉及人群的不良反应与以上报道内容基本相似[ 10] 。
甲醛对人类的致癌性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但目前甲醛与人类肿瘤的因果关系尚不能确定, 还有待于更多的流行病学研究加以验证[ 11] 。
2. 2 大气细颗粒物( PM2. 5 )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 与PM 10和总悬浮颗粒物( TSP) 相比,PM2. 5上富集的有害物质更多, 在空气中的存留时间和在呼吸系统的吸收率也随之增加, 因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 PM2. 5 > PM10 > TSP), 钱孝琳等的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M eta分析提示, 大气PM2. 5浓度每升高100 g /m3, 居民死亡发生增加的百分比为12. 07% [ 12 ]。
林志卿等人的研究也表明, PM2. 5细颗粒物对重金属的载带能力较TSP和PM10更强,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 13] 。
颗粒物进入人体后, 除产生呼吸道炎症、哮喘等一般毒性外,还具有一定遗传毒性, 而PM 2. 5的遗传毒性更强[ 14] 。
Andrea Ranzi等提示, PM2.5 (和更小颗粒)的空气浓度监测, 在广大地区比TSP 和PM 10 更具有代表性[ 15]。
3.3! 尘螨具有强烈的变态反应原性, 变应原不仅存在于尘螨本身, 也存在于尘螨的分泌物、排泄物中, 是室内主要的生物性变态反应原。
可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体, 因反复接触而致敏, 可引起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也可引起皮肤过敏等[ 1 ]。
人们早就认识到, 同一种属(包括人)的不同个体在相同暴露剂量条件下对有害物质的反应性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16], 螨过敏性哮喘的发病虽然与尘螨的滋生密度有关, 但当尘土中尘螨变应原的浓度达到致敏的水平时, 是否发病可能还取决于个体特异性[ 17 ]。
栗建林等人的研究结论,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对室内尘螨变应原具有易感性[ 18] 。
3、防治措施对于室内空气污染, 研究者在调查和研究报告中提出许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 1 强化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金涛在对民用住宅预防性卫生监督中发现, 部分建设单位片面追求出房率, 建筑设计中户型结构的不合理, 造成室内空气流通非常不利[ 19 ]。
3. 2 保持通风保持良好通风换气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提高舒适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胡衡生和林培喜等人对装修居室的调查, 在通风良好情况下, 装修后6个月室内甲醛含量达到居住标准[ 2, 4] 。
洪燕峰等人的研究表明, 间断性开窗对吸烟、油烟等间断性污染十分有效, 但是对连续不断产生的污染问题, 如室内装修造成的甲醛污染等, 较好的通风方式应该是根据室外的气象条件控制开窗幅度连续自然通风[ 20] 。
特别是在烧烤烹调场所, 要加强机械排风,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 3 放置绿色植物甲醛释放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随湿度增加先小幅下降后上升, 虽然高温、高湿能促甲醛释放, 但也提示夏天预防高浓度室内装修污染的危害尤为重要[ 21] 。
居室内尽可能放置几盆叶片大而薄的绿色植物可净化空气, 适宜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有效地吸收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质, 而且也可以指示室内的空气污染状况[ 22] 。
3. 4 空气净化对室内空气的净化除了采用过滤、吸附的方法外, 低质量体积分数臭氧对甲醛有明显的净化作用[ 22]; 室内空气中甲醛消除剂, 对快速和持续消除甲醛有良好的效果[ 23] 。
3. 5 经常保持室内清洁清洗床上用品(被套、枕头套、床单)后, 用55% 以上热水浸泡10m in以上, 每月2次; 避免使用地毯; 定期将床上用品放置在阳光下曝晒2h以上; 每天保持室内通风2h以上均可降低人居环境中尘螨的密度[ 8] 。
3. 6 采用高滞留性吸尘器经常除尘[ 17]4 结语室内空气污染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发现,世界上一些环境保护专家已经把“室内空气污染”列为“煤烟型污染”和“石油型污染”之后的第三代污染问题。
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来自于室内和室外,种类多,来源广,对人体既有短期的影响,也有长期的效应,现在已越来越成为严重危害城市环境和人口健康的大敌,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减少和避免这些问题。
在采用净化设备时,应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和使用效果,用最少的花费达到最好的净化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克敌(主编). 环境卫生学[M ]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51- 252, 77. [ 2] 胡衡生, 张新英, 黄文珊, 等. 装修后居室空气污染及健康效应[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4, 21( 1) : 47 -49.[ 3] 余江, 李伯灵, 王军义, 等. 装修居室内空气质量及其健康影响的卫生学调[ J]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5,22( 2) : 131.[ 4] 林培喜, 程丽华, 周锡堂. 新装修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 J]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5, 22( 2) : 132- 133.[ 5] 卢网珍, 唐金和, 黄雪飞, 等. 南通市售人造板中甲醛的释放量[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5, 22( 2) : 104.[ 6] 余志林, 李纯颖, 邓署芳, 等. 装修材料销售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 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4) :397.[ 7] 张晓进, 戴红, 浅川富美雪. 室内环境空气中VOCS 及醛酮类污染调查[ 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 4) :403.[ 8] 贺骥, 李朝品. 居室环境中尘螨调查[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5, 22( 4) : 270. [ 9] 刘凯, 陈晓东, 林萍, 等. 装修居室内空气污染对成人心理健康影响[ 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4) : 399.[ 10] 李曙光, 刘亚平, 林丽鹤, 等. 家庭装修室内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 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4) :401.[ 11] 于立群. 甲醛的健康效应[ J] .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 12] ! 钱孝琳, 阚海东, 宋伟民, 等.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M e ta分析[ J] .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 22( 4) : 246.[ 3] 林志卿, 袭著革, 杨丹凤, 等. 采暖期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及其重金属分布状况[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5, 22( 1) : 33- 34.[ 14] 原福胜, 马亚萍, 赵五红, 等. 大气颗粒物对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5, 22( 4) : 277- 278.[ 15] Andrea Ranzi1, Mariaelena Gam bini1, Andrea Spattin等. Air pollution and respiratory status in asthmatic children: Hints for a locally based preventive strategy [ J].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 567 –576, 2004.[ 16] 杨克敌. 我国环境卫生专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4, 21( 1) : 11.[ 17] 贺骥, 江佳佳, 王慧勇, 等. 大学生宿舍尘螨滋生状况与过敏性哮喘的关系[ J] .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4) : 485.[ 18] 栗建林, 邢志敏, 王宗惠, 等.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居室内生物污染调查[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5, 22( 4) : 269.[ 19] 金涛. 杭州市民用住宅预防性卫生监督状况[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5, 22( 2) : 149.[ 20] 洪燕峰, 戴自祝, 陈逊, 等. 室内空气自然通风换气次数的估算[ J]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5, 22( 1) : 49.[ 21] 周连, 陈晓东, 陈宇炼, 等. 温湿度变化对木质人造板材甲醛释放影响[ 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2) :172- 173.[ 22] 易义珍, 唐明德, 陈律, 等. 臭氧净化大学生宿舍及卫生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研究[ J]. 中国学校卫生,2004, 25( 1) : 106- 107.[ 23] 段慧敏, 郭光美, 李淑芳, 等. 室内空气甲醛消除剂研究[ 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2) : 204- 205.[ 24] 吴富忠, 黄丽君. 鱿鱼及制品中甲醛来源与产生规律探索[ 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 3) : 257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