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翁亭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1课】

《醉翁亭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1课】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野芳.发而幽香。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山间之四时.也。

:⑤射.者中,弈者胜。

:⑥非丝.非竹。

:⑦四时.之景不同:⑧颓然..乎其间者:⑨山.行六七里。

⑩杂然而前.陈者。

⑪名.之者谁。

⑫太守宴.也。

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⑮至于负者歌.于途:2、一词多义:而: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②临溪而渔: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④而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⑤朝而.往,暮而.归。

:⑥而.不知人之乐。

:⑦蔚然而深秀者:⑧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⑨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⑩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⑪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⑫水落而石出者:⑬往来而不绝者:⑭溪深而鱼肥:⑮泉香而酒洌:⑯杂然而前陈者:⑰起坐而喧哗者: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之: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泻出于两峰之间者:③名之者谁:④醉翁之意不在酒:⑤山水之乐: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⑦山间之朝暮也:⑧宴酣之乐:⑨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②云归而岩穴暝:③暮而归:谓:①太守谓谁:②太守自谓也: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临溪而渔: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佳木秀而繁阴:乐:①山水之乐: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环滁皆山也。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

:④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⑤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⑥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⑦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⑧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⑨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⑩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⑪庐陵欧阳修也。

:⑫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⑬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⑭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翻译: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翻译: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翻译: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翻译: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翻译: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9、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翻译:1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翻译:1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1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

欧阳修(1007-1072),字水叔,自号,晚年又号,吉州水丰(今属江西)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3、第三段中有四幅画面,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太守之乐”具体有哪些?其本质是什么?5、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6、本文以乐为线索,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欧阳修怎样的情怀?7、简要阐述本文中“醉”和“乐”之间的关系。

8、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

9、《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参考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今异义;古义:意趣,情趣。

今义:愿望,心愿。

②野芳.发而幽香。

:古今异义;古义:香花。

今义:散发。

③佳木秀.而繁阴。

:古今异义;古义:茂盛。

④山间之四时.也。

:古今异义;古义:季节。

⑤射.者中,弈者胜。

:古今异义;古义:文中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⑥非丝.非竹。

:古今异义;古义:弦乐器。

⑦四时.之景不同: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⑧颓然..乎其间者:古今异义;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⑨山.行六七里。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解释:沿着山路。

⑩杂然而前.陈者。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解释:在面前。

⑪名.之者谁。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

解释:取名、命名。

⑫太守宴.也。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

解释:设宴。

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解释: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

解释:以…为快乐。

⑮至于负者歌.于途: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2、一词多义:而: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

②临溪而渔:【有争议】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承;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表顺承。

④而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表顺承。

⑤朝而.往,暮而.归。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⑥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却,可是。

⑦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⑧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顺承⑨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⑩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顺承⑪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顺承⑫水落而石出者:表顺承⑬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⑭溪深而鱼肥:表并列⑮泉香而酒洌:表并列⑯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⑰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顺承之: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③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⑤山水之乐:助词,的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⑦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⑧宴酣之乐:助词,的⑨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②云归而岩穴暝:聚拢③暮而归:回来谓:①太守谓谁:为,是②太守自谓也:命名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②临溪而渔:靠近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②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乐:①山水之乐:乐趣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3、判断文言句式: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环滁皆山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

④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判断句,“…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⑤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判断句,“…者,…也”。

⑥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判断句,“…者,…也”。

⑦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判断句,“…者,…也”。

⑧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判断句,“…者,…也”。

⑨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判断句,“…者,…也”。

⑩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判断句,“…者,…也”。

⑪庐陵欧阳修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

⑫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倒装句,状语后置,“述以文”,即“以文述”。

⑬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⑭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翻译: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翻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翻译: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翻译: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翻译: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9、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翻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1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翻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1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三、课内简答题: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

欧阳修(1007-1072),字水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水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答:“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

“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3、第三段中有四幅画面,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滁州的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人民安居乐业而高兴。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4、“太守之乐”具体有哪些?其本质是什么?答:(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

三乐归一,其本质都是“与民同乐”。

5、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