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以下是本人对实施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要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吃透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
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
“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
作者的目光投向的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
“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
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二、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每个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如六年制四年级每学期不少于30万字,目的是督促师生把语言积累落到实处。
如果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了量的突破,胸有万卷,“书生气”十足,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定会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这不是倡导学生像过去私塾教育一样死记硬背,但适当背诵经典作品、优美词句,可以让学生储存语言模型,发现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械,以更好地受到审美感染。
因此,我鼓励学生把课外学到的优美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并互相交流,办班级图书角,每周抽出两节课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并戏称这种课为“营养午餐”,旨在引导学生沟通课本内外,拓宽学习渠道。
作业时也有的放矢地延伸到课外,如:写出从课外学到的名言、歇后语、儿歌、诗歌等;根据提示填写表示数字的成语,如(五)光(十)色;表示动物名称的成语,如(鹤)立(鸡)群;填写诗中的花名、数字等。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语言积累落到实处。
三、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1、教师要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对话不就是“备课”“钻研”教材吗?没错。
但强调“对话”,能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个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的。
他
与一般读者又不同的是,在与文本对话时,还要加上对文本的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教学重点进行分析,而不是忙于抄备课手册或教案集。
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震撼甚至批评,是对文本意义的重构,是教师一个全新视角的诞生。
于永正老师在讲到他备课《第一次抱母亲》时,读课文九遍,在抓住“八十多斤”和“一百多斤”;“一次”和“多少次”;“重担”和“翻山越岭”这样几对并不十分起眼的词语后,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母亲,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去读书,内心的情感不能自禁。
他想,这几对词语可做大文章!这时,心里有谱了,踏实了,知道这课一定会上精彩了。
“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怎能去感动学生?”有一位教师在谈到她与《从现在开始》一文对话时,读着读着,一直跌宕在内心深处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孩子才能像森林里的动物最后实现了自由和解放一样,真正获得生命活动的自由和解放?于是在教学的结尾处,她设计了这样的自由表达:“对森林里的动物们终于能快乐地生活你羡慕吗?你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向往着老师或家长怎
样对待你呢?”没有自己与文本的对话,怎么能参与学生的对话,成为其中的“首席”、“指导者”、“点拨者”?
2、要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潜心会文的良好习惯。
现在很多课学生往往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地感悟,教师就让他们谈感悟,作表演,当导游,话变画,貌似热闹的小组讨论……殊不知,咬文嚼字,静心会文,圈点勾画,才是学生渐入佳境的享受语文,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这样与文本对话的良好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那才是受益终身的呀!要强调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老师的点拨指导决不是可有可无,需要讲的时候就要讲。
有的课为了体现以读代讲,却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浅尝辙止,甚至有些学生读书时滥竽充数,有口无心。
这样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却没有真正地读进去。
有的老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深怕别人说自己讲多了话。
有的学校甚至硬性规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话时间不得超过多少分钟。
有一位老师教《二泉映月》,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说如果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象,一定会读得更好,然后请学生个别读,在读时老师纠正其语调语速,之后让学生再起来读……学生只是为读而读,不明白阿炳到底是为了什么叹息、哭泣?不明白他要倾诉什么?呐喊什么?由于没有老师的指导,当点到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时,学生很难发自内心谈好。
有没有体现出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老师对读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指导性的引导,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最后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都已充分对话了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展开三者之间的对话了。
此时,大家都已是“不吐不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