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丰县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专题报告范文

新丰县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专题报告范文

专题报告之一:新丰县城镇体系规划研究报告[摘要] 本文在分析新丰镇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城镇性质及职能结构和各镇用地现状的基础上,列举分析了各镇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劣势,并根据新丰县整体及各镇城镇体系存在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该县未来发展的城镇体系概念规划。

[关键词] 新丰县城镇结构规划一、前言:新丰县概况1、地理位置新丰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北毗邻地区。

东临河源市,北临翁源、连平,西接英德、佛岗,南连龙门、从化。

2、自然条件新丰县以青云山为分水岭,县域东部属东江流域,西部属北江流域。

全县土地面积为2015.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为1698.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5%,因此,新丰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全县有四种地貌类型:东部低山区、西部丘陵区、中部中山区、沿河丘陵盆地区。

新丰县地处北回归线之北,盛吹东北风和西南风,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类型的气候。

3、社会经济概况新丰县辖10个镇。

2000年总人口为人,其中农业人口为人,非农业人口为55425人,占总人口的23.56%。

新丰县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贫困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65086万元(可比价),三个产业结构为36.89:32.71:30.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10元(现行价),农民人均纯收入3398元,在岗职工平均收入6707元,在韶关市所辖十个市、县、区中分别列居倒数第三位、倒数第二位和倒数第四位。

4、资源状况及基础设施新丰县内资源较为丰富,有稀土、石灰石、瓷土、铁、煤、钨、水晶和森林、水力资源以及温泉等;因地形起伏形成的各种小气候,有利于建设和发展各类特殊种养基地(如反季节蔬菜基地);县内山水秀丽,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县内交通主要是公路。

105国道和1911省道(新龙公路)在县城西部相交,沟通了本县与邻县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市及赣、湘、闽诸省的联系。

二、新丰县城镇体系现状特点1、乡镇空间结构新丰县辖10个建制镇,县城丰城镇位于县域中心偏东南,新丰江上游,西距广州市区168公里,北距韶关186公里。

105国道与1911省道在县城西部相交,使新丰县城成为韶关市的南大门。

除丰城镇外,以青云山为分水岭,东部还有黄磜镇、梅坑镇、马头镇、石角镇、小镇和大席镇(均属东江流域);西部有回龙镇、沙田镇和遥田镇(均属北江流域)。

(参见附图1)新丰县乡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大致成点—轴分布的空间发展格局。

由于新丰县属山区县,交通不便,因此城镇空间分布受交通线影响较大。

其中较为发达的城镇均沿公路分布,如丰城、马头沿国道分布,回龙沿省道分布。

又由于105国道西南—东北向纵贯新丰县域,使全县城镇体系呈现以105国道为主轴线呈鱼骨状分布的格局。

2、乡镇等级规模结构表2-1 2000 年新丰县乡镇等级规模结构表★表示该镇非农人口大于4万人,▲表示该镇非农人口在0.2-0.3万人,其余镇非农人口均小于0.2万人新丰县乡镇等级规模体系呈显著首位分布,中心城镇丰城城镇化水平高,其余各乡镇城镇化水平极低。

200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非农化水平)为24.18%,比1993年增加了20.71%。

但与韶关市其他县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全县非农业人口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5.38%)。

全县10个镇的非农业人口共56897人,其中大于4万人集中在丰城,0.2—0.3万人之间的也只有马头、回龙两镇,其余各镇非农人口均小于0.2万人。

可见,新丰县城镇等级规模呈不连续分布,且各等级之间的“断层”明显。

县城丰城镇非农业人口46272人,占全县非农业人口的81.33%,而非农业人口第二大镇马头镇仅有非农业人口2359人,占4.15%。

首位度高达18.18,于1993年(首位度为10)相比,有上升的趋势。

新丰县城镇密度小,人口密度小,服务半径大。

全县现有10个建制镇,城镇密度为0.5座/100km2 ,低于全省(0.776座/100km2)平均水平。

由于是山区县,人口密度也不高,且分布不均,一般集中分布在镇区中心,如人口密度最大的丰城就比人口密度次大的遥田大了将近一倍。

虽然其城镇规模远低于珠江三角洲同级城镇,但服务范围及半径却相对大的多。

平均每个城镇的服务面积为201.5km2 ,服务半径为8km。

新丰县城镇体系规划专题报告之一:新丰县城镇体系规划研究报告3、乡镇性质及职能结构新丰县县城丰城镇为较综合的、具有较全面、高级服务的中心,经济发展也较好,另外回龙镇为县的水泥生产基地,除此之外,其余各镇经济实力单薄,就业机会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差,起不了带动作用。

一方面这些镇对迁移人口无吸引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和镇区居民都跳跃式地移向丰城、珠江三角洲等地。

1990年以来,除回龙人口增长(总人口和非农人口均增长)较大,遥田、黄磜总人口、大席非农人口略有增长外,其余各镇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均不断减少。

另一方面这些镇城镇职能类型单一,无合理分工。

这些镇基本属乡镇级管理中心、农副产品集贸地及乡村工业聚集地,彼此职能结构雷同,缺乏突出的地域特色。

各镇之间关系松散,协作很少,有限的物质或商品交流仅限于3天一墟的时候进行。

4、乡镇用地现状新丰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全县有四种地貌类型:东部低山区、西部丘陵区、中部中山区、沿河丘陵盆地区。

受地形影响,新丰县现已利用的用地土地大都集中在河流冲积地及两岸阶地中。

一般在河流两岸以农田及农村聚落为主。

农业土地利用中,河流阶地以水田及菜地为主,山麓以种植旱作物为主,山地为林地。

建设用地占的比例小且分散,大多沿交通干道分布。

由于全县工业都较不发达,因此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普遍不高。

三、各乡镇发展条件分析表3-1 各镇发展条件分析表综合来说,新丰县各镇都有较为有利的山区资源(包括山区的地形、气候、矿产等),而共同的劣势就是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建设落后,部分地区交通不便。

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是要注意以下几点:1.立足本地资源,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带动经济加速发展,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2.继续完善县内及与县外的交通网络体系,在一些山区由于修路难度大,费用高,可采取把山里人请出山的办法。

3.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市场网络,以适应乡镇经济结构的转变,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要求。

4.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具有弹性。

四、城镇体系概念规划1、城镇等级规模体系规划的主要依据是:——空间布局要考虑经济地理条件。

本县范围呈东西长、南北窄的形态,分属东江、北江流域,大致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

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成东、西低,中部高。

据此划分片区,确定各镇之间的联系方向。

——新丰县正处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阶段,经济以集聚经济为主。

1999年首位度相对于1993年大大提高也表明本县的社会经济趋向于集聚县城发展。

因此,未来15年内,新丰县的工业化及城市化,仍将以向心集聚、极化发展为主,现状高度首位性的格局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在强化首位中心县城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培养片区中心及交通干线旁贸易及物资交流集镇,传递和辐射城镇的技术、信息,靠点—轴系统逐步带动区域的普遍进步。

——鉴于本县城镇规模偏小,不利于形成吸引力。

规划的着眼点是从现状体系出发,集中力量发展,不考虑布局新城镇。

——规划的规模等级,相应于城镇的职能分工,以使每个城镇发挥出自己最大最好的效能。

综合考虑各镇的现状与发展条件(包括人口总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农转非”速度)以及在县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与分工,预计2005年、2015年城镇等级规模体系如表4-1:表4-1 县域城镇等级规模体系规划表新丰县城镇体系规划专题报告之一:新丰县城镇体系规划研究报告2、城镇职能体系各镇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历史基础、社会发展条件也各不相同。

因而在地域分工与职能分工时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适合于本镇的产业部门。

丰城——全县中心,工业生长极,对外开放窗口,粤中北经济节点。

马头——东部片区中心,县域东门户,商品集散中心,工业小镇。

沙田——西部片区中心,重要乡村商品集散地,农林资源加工基地。

梅坑——交通节点,乡村商品集散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回龙——联系韶关的西北门户,乡村集市,建材工业基地。

遥田——镇域中心,农村集市,农林产品集散加工基地。

黄磜——镇域中心,农村集市,农林产品集散地。

石角——农村中心,,农副产品及商品集散地。

大席——农村中心,,农副产品及商品集散地。

小镇——县域进入珠江三角洲的西南门户,农副产品集散及为过境交通服务的小集镇。

根据各镇的主要职能类型及服务范围,主要的联系方向及片区划分,将全县城镇划分为三个职能体系(参见图4-1)。

第一级为丰城镇,它直接辐射马头镇、沙田镇两个副中心和建材工业基地回龙镇集梅坑、黄磜、小镇三个第三级中心;副中心马头辐射石角、大席两个三级中心;副中心沙田辐射遥田一个第三级中心。

全县中心副中心三级中心图4-1 县城城镇职能体系3、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2000年新丰县总人口为人。

粗略地看,1990年—2000年间,总人口年均增长率为8.66‰。

综合前面十年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情况来看,预计在未来5年内新丰县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增长率预计在7‰左右,未来15年内将进一步降低至5.5‰-6.5‰。

人口自然增长会带来城镇人口的增加,按照次增长率,如今至2005年、2006年-2015年城镇人口将分别增加2200人和5500人。

随着新丰经济的发展,迁入人口会逐渐增多。

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

按每劳力平均负担耕地9亩计算,全县目前还有4.42万人可以转移。

这些人一方面可转向大农业,林牧副渔业尚有潜力可挖,可吸收相当一部分劳动力。

另一方面,转移从事二、三产业。

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未来这一进程将加速,为城镇人口增长提供最重要的来源。

随着县城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农业人口分阶段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新丰县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北毗邻地带,利于接受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的扩散。

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开始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阶段,这无疑将给新丰县的经济和城镇建设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未来暂住人口将随着产业的迁入而增加,从而带动城镇人口的增长。

县城及全县城镇水平将在2010年左右跨越新的门槛。

综上所述,预测全县人口至2005年为9万人左右,2015年达14.5万人,城市化水平相应为36%和50%。

(参见表4-2)表4-2 新丰县城镇化水平预测注:2000年城镇人口由非农业人口代替,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2005年、2015年总人口、城镇人口包括外来暂住人口。

4、各城镇结构及用地发展方向新丰县城镇体系规划专题报告之一:新丰县城镇体系规划研究报告丰城镇——西拓南展近期沿105国道以北向西拓地,利用开阔的河漫滩及岗丘地,开辟新的工业、生活及交通用地,并通过新丰江改道对东部沿江段进行一定的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