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传统招标方式,浅议工程量清单招标利弊我国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的是引起施工企业的竞争,以便择优录取。
但是,在过去定额模式的计价方式中,调节承发包双方利益和反映市场价格等方面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方面,还缺乏合理完善的机制。
这是一种滞后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招投标模式,同时还会派生出其他的问题,比如权力的干预、假招标和滋生腐败等,使得招投标的根本目的并没有达到。
要实现建设市场的良性发展,除了加强行政监管以外,发挥市场规律中"竞争"和"价格"作用才是根本。
一、传统的招标方式及缺点
传统的招标一般是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进行,主要的招标方式有“施工图预算招标”、“部分子项招标选定施工单位”和“综合费率招标”等。
从运行实践看,上述的传统招标方式主要存在如下不足:(1)招标工作需要在施工图设计全面完成后进行,这对工程规模大、出图周期长、进度要求急的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开工时间严重拖后;而采用部分子项招标确定施工单位或进行费率招标等方法,虽可解决开工时间问题,但不能有效控制工程投资,工程结算难度很大。
(2)传统招标方式采用“量价合一”的定额计价方法作为编标根据,不能将工程实体消耗和施工技术等其它消耗分离开来,投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优势难以体现,且在价格和取费方面未考虑市场竞争因素。
同时,评标定标受标底有效范围的限制,往往会将有竞争力的报价视为废标。
即使是工程规模大、施工技术复杂、方案选
择性大的项目也如此,这会误导投标单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使投标价更靠近标底的“预算竞赛”上来,从而难以体现综合实力的竞争。
此外,招、投标多家单位均要重复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浪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
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基本方法
工程量清单招标是由招标单位提供统一的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文件,投标单位以此为投标报价的依据并根据现行计价定额,结合本身特点,考虑可竞争的现场费用、技术措施费用及所承担的风险,最终确定单价和总价进行投标。
这是国际上普遍通行的招标方法,已有近百年历史,与国际通用的工程合同文本、工程管理模式等都是相配套的。
因此在我国积极试行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大胆探索合理低价中标,符合当前建筑市场的发展所需。
工程量清单招标方法的基本做法如下:
(1)招标单位在工程方案、初步设计或部分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即可委托标底编制单位(或招标代理单位)按照当地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单位工程为对象,计算并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应附有有关的施工内容说明),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发放给各投标单位。
其工程量清单的粗细程度、准确程度取决于工程的设计深度及编制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
在工程量清单招标方式中,工程量清单的作用一是为投标者提供一个共同的投标基础,供投标者使用;二是便于评标定标,比选价格;三是进行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四是进行合同总价调整、工程结算的依据。
(2)标底编制单位按工程量清单计算直接费,并进行工料分析,然后按现行定额或招标单位拟定的工、料、机价格和取费标准、取费程序及其他条件计算综合单价,含完成该项工程内容所需的所有费用,即包括直接费、间接费、材料价差、利润、税金以及综合合价;最后汇总成标底。
实际招标中,根据投标单位的报价能力和水平,对分部分项工程中每一子项的单价也可仅列直接费,而材料调差、取费等则以单项工程统一计算。
但材料价格、取费标准应同时确定并明确以后不再调整;相应投标单位的报价表也应按相同办法报价。
(3)投标单位根据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文件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实力和竞争所需要采取的优惠条件,评估施工期间所要承担的价格、取费等风险,提出有竞争力的综合单价、综合合价、总报价及相关材料进行投标。
(4)在项目招标文件或施工承包合同中,规定中标单位投标的综合单价在结算时不作调整;而当实际施工的工程量与原提供的工程量相比较,出入超过一定范围时,可以按实调整,即量调价不调。
对于不可预见的工程施工内容,可进行虚拟工程量招标单价或明确结算时补充综合单价的确定原则。
三、工程量清单招标的优点
(1)由通行的预算价招标改进为工程量清单招标,实现了量、价分离、风险分担。
预算价招标时全部风险由投标方承担,既有价的风险,又有量的风险。
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后,工程量误差的风险由发包方承担,工程价的风险由投标方承担。
(2)有利于廉政建设、规范了招标运作,完善了市场竞争机制。
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无标底评标,彻底避免了标底跑、漏、靠问题,有利于廉政建设和净化建筑市场环境,规范了招标运作。
实行了工程量清单招标,所有招标人均在同一量的基础上综合企业综合实力,考虑风险、竞争价格,即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优胜劣汰,避免了预算价招标时,招标变成了检验预算人员业务水平的行为,有利于公平竞争,完善了市场形成价格的市场竞争机制,为实现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
(3)有利于工程款的拨付和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
中标后发包方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工程量清单报价基础上的中标价就成了合同价的基础,投标清单上的单价也就成了拨付工程款的依据。
发包方根据施工企业完成的工程量,可以很容易地确定进度款的拨付额,工程竣工后,根据设计变更,工程量的增减等,发包方也很容易确定工程的最终造价,不会像现在,一个工程结算搞几个月甚至一两年。
(4)有利于发包方对投资的控制。
采用现在的施工图预算形式,发包方对图纸设计变更、工程量的增减所引起的工程造价变化不敏感,往往等竣工结算时才知道这些对项目投资的影响有多大,但此时常常是为时已晚。
而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的方式则一目了然,在进行设计变更时能马上知道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这样发包方就能根据投资情况来决定是否变更或进行方案比较,以确定最恰当的处理方法。
四、工程量清单招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程量清单招标虽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对招投标机制的完善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预算定额不能适应工程量清单招标的要求。
目前预算定额对于项目的划分过细,过于繁琐,不适应工程量清单招标所需的比较粗集化的清单列项,在量的列项和量的计算上统得过死、过细。
因此政府造价管理部门应制定出符合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定额项目划分规定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做到既简化列项又能统一规则。
2.绝大多数施工企业还没制定出企业内部定额。
施工企业定额是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专长,施工设备配置情况,材料来源渠道及管理水平等所规定的为完成工程实际所消耗的各种人工机械、材料和其它费用标准。
施工企业定额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也是施工企业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的依据,也是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依据。
随着《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及工程量清单招标的推行,建立企业内部定额已势在必行了。
3.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职能有待转化。
随着工程清单招标的实施,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要做好三方面的转化工作:
一是工程造价管理由过去执行指令性定额的政府控制转变为制定适应工程量清单招标所需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计价方式,对工程造价进行宏观控制;
二是由发布指令性的建筑工程费率标准转化为收集市场信息、投标报价资料,测算公布指导性工程造价指数及各单项子目参考指标;
三是由定期发布材料价格及调整系数转为汇总市场材料信息、投标工程材料单价、生产商价格信息、测算公布招投标市场材料参考价、建筑市场参考价。
结束语:
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程序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招投标文件的编制、评定标组织及合同签订,都需要有相应的规范来支持,以保证招标人与投标人的合法权益。
采用工程量清单形式在我国还未全面推开,无论招标方还是投标方,对工程量清单模式下投招标的认识还有待加深;同时,市场也急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以规范工程量清单计价及建设工程招投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