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总第152期)产业经济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唐晓华摘 要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在当代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一场最为深刻的产业革命。
把握它带给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所处环境的变化,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关键词 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化 信息社会作 者 唐晓华 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副教授 邮编 110036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进程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对产业、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又将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近20年来,随着科技革命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引起世界产业结构特别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
基本趋势表现为两个方面:1.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产业(如农业,尽管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基础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第二次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明显开始下降,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比重则逐步上升并成为产业的主体。
据资料表明,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创造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2.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
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产业发展已出现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正在从两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机械电子技术,二是生物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同时,使传统农业跳过中间发展阶段而进入生态农业,使农业的发展亦主要依靠知识的投入,而转化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推动自然——生物——人——社会之间稳步协调发展。
对于传统工业的改造则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地进行设备和工艺的更新、产品的重新设计与换代,从而赋予传统工业以活力和生机。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值得重视的是,此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在信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的条件下而诱发的一次产业结构升级或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随着高度技术的发展,产业的信息单列为第四产业。
在各产业中,信息产业是增长最快的。
美国信息产业的年增长率已相当于传统产业的3—5倍,预计到本世纪末,美国的信息产业的年收入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
据日本通产省预测,到2000年,日本信息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20%,信息产业的产值将超过145万亿日元(约合5000亿美元)。
・・81二、信息社会即将到来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已悄然向我们走来。
信息社会主要有以下特点: 1.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和使用;2.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部门;3.信息经济发达(依靠知识和信息发展经济);4.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5.拥有先进的信息网络,信息传播和扩散速度快;6.全社会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等。
在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方面引人注目的是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正在设计和建设中的信息高速公路,它是一个能够为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其它设备组成的网络。
美国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用10—15年的时间,将现有的90%以上的有线电视线路和电话线路更换成更为现代化的光导纤维线路,并综合利用数据通信网、通讯卫星、广播电波、微波等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可容纳庞大的音像、数据等其它信息,高速、准确、及时地完成通讯任务。
这一计划的实施,无疑刺激了投资的增长,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80年代美国企业界已经在办公自动化方面投资1万亿美元。
美国现在的服务业雇佣了70%的劳动力,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直接从事信息处理工作;西欧直接从事信息工作的人也已超过劳动力的50%。
据估计,发达国家中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正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人口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
而且,在未来的劳动大军中,60—70%将由掌握知识的技术工人、信息系统设计人员、经理人员、教育工作者、科学家等组成。
这一切足以说明,信息社会的到来将不再遥远。
信息社会是高速度、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
人们比以往更加需要信息,也更容易获得信息,这里的信息包括科技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研究开发信息等等。
目前,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美国已开始进入信息社会,日本也已具备信息社会的雏形。
据称,日本的商社每天从国外发回的信息达10万条以上,国内大公司需要掌握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在6个小时内即可全面掌握。
在21世纪,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将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信息社会。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国家或地区)之间,日益相互开放、相互融合,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状况和进程。
在当代,由于高新技术特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通信和数据传输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得国际间的经济信息交流的方式更为简便、快捷,经济活动也更为频繁、活跃。
国际直接投资、国际技术交流、国际金融流动、国际商品贸易等都通过联结媒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流动加快。
(1)国际贸易增长。
据世界组织公布的数字显示,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额增长19%,达到4.9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增长14%,达到1.2亿美元。
(2)国际资本流动加速。
80年代以来,跨国直接投资增长迅速,1985年跨国公司在本国境外的投资累计额为6000亿美元,到1995年达到2.5亿美元,增长3倍。
这当中,外国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量增长了6倍。
(3)国际技术交流增加。
目前世界技术贸易额(包括信息技术产品贸易)达6000美元,其中全球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额已占总贸易额的12%,超过了农产品贸易的比重。
(4)国际金融流动加快。
1995年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额达500万亿美元,相当于同年贸易额的近100倍。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作用越来越显著。
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40%是跨国公司在母国之外取得的。
为迎接高新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大战,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已经或正在建立新型的全球性机构,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82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持续增长,各国经济发展彼此依存,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面对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他们又有明显的一致性,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经济的发展都不愿意、也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之外。
四、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追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它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进步措施和政府的干预来实现的。
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话说,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仅仅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必须在能源、运输、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等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技术改造,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技术升级,以有效地使用能源,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代替矿物燃料,研究开发效率更高的材料,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环境,把污染控制在第一发生现场。
为此,人们注重发展能保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和增值,重点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绿色科技是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美国物理学家和能源分析学家艾莫里・洛里斯设计了一套详细的技术变革方案,按照他的设想,到2025年,在人口增一倍,人均富裕程度增加10倍的情况下,如果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使物质生产量减少到目前的1/3,一个给定物质生产的能源消耗减少到目前的1/5或者1/ 10,单位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只是目前的1/100,那么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只有现在的1/ 100。
如果这一技术变革的设想能够成为现实,那么全世界都将达到北美和西欧富裕国家水平,而不会产生不可维持的环境影响。
洛温斯的方案能否实现还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但科技进步使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一点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五、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和推广,为人们的交往和工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从而可以使人们利用电信设备工作来代替面对面的工作。
当今,很多经理人员在旅行时,通过便携式的信息技术装置,同其总部进行例行公务联系,结果便出现了一个新词“永远在行动的经理”(T HE PERPET UAL M OT ION EXECU T IVE)。
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的一项研究报告,1997年在家工作的美国人高达2148万人,比1991年增加了7.6%。
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知道如何充分利用电脑和传真机以及数据机等新科技产品的功能。
此现象使美国人在平衡家庭与工作的挑战中,更能弹性地支配时间。
与利用电信设备工作相关的倾向是,现在进入临时工作人员和兼职雇员组成的随时应聘劳动大军的人数急剧增加。
在1994年这种随时应聘人员占美国劳动大军的1/3,现在仍在迅速增长,到2000年,势必占一半左右。
先进技术与人们最直接的莫过于电子技术,到21世纪的某个时候将出现托夫勒所称的电子家庭。
家庭中的一切设备和用具都由计算机联网集中控制。
人们可以利用与外界联网的、具有通信功能的计算机在家里工作、购物、看病、学习等等,人们的生活将更加方便、舒适。
随着全球商业、电信事业的发达和旅游业的发展,将出现生活方式国际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将来是否会在世界各国都出现,还不能完全肯定,但至少在某些国家已出现了这种迹象。
【责任编辑 裴鸿池】・・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