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城市论文: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思考

智慧城市论文: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思考

智慧城市论文: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思考摘要: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治理城市问题和城市病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主动实现城市跨越式和创新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它可以激发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政府的行为方式、提高政府的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城市病;治理一、智慧城市理念的倡导和普及2008年11月6日,美国ibm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 palmisano)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的概念。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

会上,彭明盛再次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建议新政府投资建设下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

奥巴马政府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9年2月24日,ibm在中国提出“智慧地球赢在中国”,并建议优先建设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物流)、智慧的银行等六大行业。

2009年8月,ibm发布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

报告认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建立智慧的城市将是城市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和战略方向。

2010年6月2日,在世博会期间,“2010智慧城市全球峰会”在上海举办。

彭明盛发表“从城市开始构建智慧的地球”的主题演讲。

他认为:世界将继续变得越来越平、越来越小、越来越普遍联系在一起,世界也在变得越来越智慧,所有这些变化都会集中在城市呈现出来。

2010年11月2日,由科技部等单位举办的“2010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在武汉召开,论坛的主题是“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2010年12月12日,以“加速物联网发展与应用,共享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为主题的2010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

2011年5月18日,第二届apec智慧城市智能产业高端会议在河北省廊坊市举行,国际智慧城市组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的评审团主席约翰·荣格应邀参加。

ibm公司积极倡导和推广“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方案,尤其是借助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机,举办智慧城市的全球峰会,在it界、经济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

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认识到了“智慧城市”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相继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

据估计,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

在国内,尤其是近两年,“智慧城市”理念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呈星火燎原之势: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东营、南京、无锡、昆山、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佛山、成都、武汉、长沙、南昌、西安、昆明、廊坊……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升到战略层次。

以上海市为例,“十二五”期间,上海将率先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这也是进一步延伸世博后续效应的重要内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智慧城市组织(icf)的成立和评比活动也对智慧城市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产生积极的影响。

它每年都举办全球智慧城市的评比,评比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从全球众多城市中遴选出smart21,第二阶段再从中选出top7,最后评选出年度智慧城市(intelligent community of the year)。

第一届世界智慧城市评比自1999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1届(2003年除外)。

二、智慧城市概念的辨析ibm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ibm的智慧城市理念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等六个核心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

在未来,借助于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智慧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地整合起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整个城市像一个有智慧的人那样,具有较为完善的感知、认知、学习、成长、创新、决策、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

关于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需要关注几个问题:1.智慧城市的手段——智慧技术。

智慧技术是指将计算机、信息网络和人工智慧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在一起,以形成机器“智慧”的综合技术。

智慧技术的核心是用计算机(云计算)来模拟人在各个过程中的智力活动(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从而扩大、延伸和部分替代人类的脑力劳动,实现知识密集型生产和决策自动化。

从技术内涵来说,智慧城市是对现有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是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大规模普适应用,并将引发新一轮大规模的技术创新。

2.智慧城市的基础。

智慧城市是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着力培养它的监控、学习、反应、调整和适应能力。

因而,有关信息的感知、获取、传递、控制、处理和利用的设施构成智慧城市的基础。

借助于信息技术,城市系统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将成为智慧化基础设施。

3.智慧城市的核心。

智慧城市理念的实质是借助于智慧技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各种需求做出快速和智能化的响应,从而提高城市系统的智慧水平。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其中,物联网体系的建设是智慧城市的核心。

4.智慧城市的目的。

智慧的城市意味着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也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优化的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潜在风险、突发事件和各类灾害;目的是协调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城市各类主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的环境。

5.智慧城市的特征。

全面物联: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

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借助于发达的智慧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提高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的合作能力,实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6.智慧城市的体现。

智慧城市包含着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项目、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

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智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手段和驱动力,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项目是载体,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是目标。

具体说来,智慧(应用)项目体现在: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政府、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能楼宇、智慧油田、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

7.智慧城市的本质。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形式,是cyber-city、digital-city、u-city的延续,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

但就更深层次而言,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反应了当代世界体系的一个根本矛盾,就是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落后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有待于用新的科学理念和高新技术去解决。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改变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必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等一切行为方式和运行模式。

因此,本质上,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也是城市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

智慧化技术的应用必须与人的行为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乃至制度法律的变革和创新相结合。

三、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1.经济发展方面。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循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

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完全契合的,具体体现在:(1)体现资源节约、环保节能和绿色经济本质。

现代很多城市病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形成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

借助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实践,能促进人们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推动绿色消费、清洁生产和敏捷制造,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在未来的智慧产业中,通过建立一批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孵化基地,直接推广一批低碳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

此外,借助于智慧治理,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的手段和控制方法,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调配和使用水、电力、石油等关键资源,减少浪费,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智慧型城市,通过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和脑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由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具“智慧”。

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产业具有关联效应和催化效应,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海量的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和智慧设备,由此将形成市场大、范围广、关联多、链条长的智慧产业链和产业群,并催生一大批新的智慧产业。

以物联网为例,由于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是一个大集成,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其中包括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物联网应用服务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