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清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清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450002)食用菌行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是白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食用菌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都有绝对优势的我国,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开展国际竞争等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丰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87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6万亩,总人口60万人,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县。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年产各种作物秸秆80万吨。

近几年,清丰县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珍稀食用菌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形成规模的龙头企业8家,各企业集菌种制作、物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

全县拥有10个食用菌生产重点乡镇,65个示范专业村,种植户1.1万余户,食用菌种植150万平方米,年投料7900万袋,产量5.6万吨,产值4.5亿元。

成为全国较大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

本文依据近几个月的实习调研,深入了解濮阳市清丰县食用菌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清丰县食用菌行业现状的了解、分析其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清丰县食用菌行业现状分析清丰县近几年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其行业现状为:1.1向多品种方向发展,珍稀食用菌备受关注前几年,清丰县的食用菌以平菇为主,生产品种及其单一,发展步伐缓慢。

现在,当地食用菌的栽培品种已由原来的平菇、香菇为主的状况,发展到目前已有的平菇、香菇、金针菇、双孢菇、草菇、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木耳菌、鸡腿菇、真姬菇、灰树花、姬松茸、猴头菌、灵芝等20余个品种的发展格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消费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珍稀食(药)用菌的开发成为当地调整食用菌品种结构,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

图一:清丰县食(药)用菌多品种发展格局图1.2食用菌生产与销售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食用菌生产中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装袋机、搅拌机、的应用和普及,极大的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各种杀菌剂的面市,使得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得到了很大的减轻,食用菌栽培变得更为容易;周年栽培模式的推广,使得大棚的使用效率更高等。

科技含量的提高显著地提高了食用菌栽培效益,调动了菇农生产的积极性。

表1:生产与销售方式改进表工艺传统方式现在改进方式消毒甲醛/高锰酸钾保菇王/一熏净等接菌传统接菌箱无菌接种室/超净工作台菌丝培养自然室温培养恒温箱/培养室灭菌土蒸锅常压/高压锅炉栽培传统塑料大棚工厂化生产/现代温室销售鲜销鲜销/深加工1.3食用菌深加工技术得到很大发展,新产品不断面市近年来,清丰县食用菌深加工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出现一大批食用菌烘干、保鲜、食品饮料、药品等深加工企业,如申氏菇业的食用菌深加工产品白灵菇罐头等业已打开国内外市场;恒立农业筹建的食用菌真空冷冻烘干项目等,他们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把食用菌加工为新型的老年食品、儿童食品、美容食品、功能食品、疗效食品、和休闲食品,食用菌深加工不仅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食用菌行业的整体效益,还在于将大量产品转化,解决鲜菇大量上市时“菇贱伤农”的问题,扩大了商品的流通渠道,占有更大的市场。

1.4食用菌生产多种方式并存清丰县食用菌生产方式多样,就眼下而言,主要存在着三种生产方式:1.4.1个体菇农生产即千家万户进行个体生产,这是目前清丰县食用菌生产的主要生产方式。

个体菇农食用菌生产的特点是分散的传统作坊式生产,规模小而全,技术含量低,自主经营为主,经济效益低下。

每个个体菇农都要进行菌种扩大、蒸汽灭菌、菌体培养和出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生产者要具有较全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否者,在生产中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失败而造成财力和资源的浪费。

1.4.2菇农联合体由于市场对菌类食品的需求与价格的引力,驱动部分菇农对联合产生兴趣,于是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平等原则在自愿互助基础上组织起来,通过共同经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这是广大分散、小规模经营菇农进入市场改善自身经济地位的有效选择。

菇农联合体是由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以农户为单位,以专业大户与技术能手为骨干,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符合国际合作联盟合作原则的合作性经济组织。

根据业务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食用菌生产联合型、销售联合型和综合型三种,但就其组织形态而言,在清丰县目前的实践中主要表现为食用菌协会、食用菌合作社两种。

1.4.3食用菌企业化生产是由个人或集体投资兴的办食用菌企业,通过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开展食用菌生产、经营业务。

这类生产形式具有投资大、生产能力强的特点,需要相应的资金、市场、管理、技术相匹配,如清丰县食用菌示范园、恒立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但这类生产方式对于当地广大农村,尤其是资金和技术匮乏地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当地食用菌发展的制约因素2.1菌种生产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在食用菌生产中,菌种对栽培成功与否起着决定因素。

眼下,当地食用菌菌种生产还缺乏一整套的专业化生产程序。

多数菌种生产单位因资金、规模、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制约,生产从简在无科学的检验手段的情况下,仅依据经验向市场提供菌种。

因菌种质量问题而造成生产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如:麦粒种生产中,本应将麦粒浸泡后煮透再用于菌种生产,但有些菌种生产者为省事、省时、降低成本,仅将麦粒经简单浸泡后即用于生产,结果培养出来的菌丝弱,已感染杂菌,质量差,严重影响生产栽培。

更有甚者,菇农购买木耳菌种,结果长出了平菇,搞得菇农哭笑不得。

这种因菌种生产单位良莠不齐,菌种质量鱼龙混杂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当地食用菌行业的健康发展。

2.2栽培技术约束清丰县食用菌栽培以平菇起步,近几年,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当地菇农纷纷调整栽培结构,珍稀食(药)用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随即面临了新的问题---栽培技术问题。

近几年,清丰县菇农因技术问题而造成失败的是有发生。

例如:白灵菇栽培中菇蕾形成需要连续十天以上0—13℃的低温环境和10℃以上的温差刺激。

一部分菇农因把握不住这一关键技术,而造成不出菇或出菇很少,给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还有,食用菌生产中容易出现一年赢,两年平,三年亏,四年穷的怪圈。

每年都有一大批食用菌生产者亏损。

除去少数市场因素原因外,主要就是技术原因,比如杂菌感染等。

对于老种植户而言,因为有成功经验,对技术一般比较大意,再加上珍稀食用菌的一些特殊生物学要求,转产易出现技术问题。

2.3市场因素市场是食用菌生产的动力,近几年来,清丰食用菌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该模式在发展初期对食用菌市场化运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一些可避免,不可避免的问题随之而来。

2.3.1竞争者的竞争刚开始,清丰县食用菌依靠一两家龙头企业,企业面临的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和处于增长期的消费市场,竞争不明显。

企业、市场、农户之间关系稳定,食用菌行业发展迅速。

随着市场的发展,种植户的增多,进行食用菌菌种生产、贸易的企业逐年增度。

企业间的竞争带来了菌种市场的争夺。

企业为争夺菇农市场,开展价格战、进行技术许诺和包回收许诺,其中难免部分企业为得到短期利润,降低生产成本,在菌种生产上偷工减料,以低价格获得菇农的购买;还有的菌种生产单位作出与自己实力不符的收购和技术承诺。

这些做法严重制约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2.3.2 对市场的需求及价格的预测食用菌品种多样,不同品种的消费需求也是不同的,且都有有限的市场空间。

对于食用菌龙头企业而言,应具有相应的市场预测能力,及时把握市场价格动态,指导菇农进行生产。

对于清丰县而言,一些龙头企业是从家庭式作坊生产发展而来的,市场敏锐力不足,对市场预测的失误会给菇农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挫伤菇农生产食用菌的热情。

3当地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对策3.1有关各方要高度重视食用菌菌种质量对于食用菌生产,菌种质量至关重要。

面对菌种质量鱼龙混杂的状况,政府、企业和菇农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3.1.1 政府政府要加强监督作用,对于因菌种质量差而导致菇农损失的,政府应严肃处理。

从源头上治理种子市场上的混乱,杜绝“种差害农”事件的发生。

另外,政府对食用菌种植户要加大扶持,进行科普宣传,增强菇农对菌种的鉴别能力。

减轻因种子质量带来的经济损失。

3.1.2 企业企业应当把眼光放的长远,深刻认识到与菇农唇亡齿寒的密切联系。

只有种植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增强他们继续生产的积极性。

3.1.3 菇农菇农是食用菌菌种的消费者,食用菌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其经济收入。

因此,菇农应对菌种充分重视,应选择科研实力强、信誉好的菌种生产单位。

切勿贪图小便宜,购买质低价廉的菌种。

3.2 加快新技术推广和使用技术问题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没有科学的技术保证,很难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更不用说较高的经济效益。

要解决技术问题:3.2.1 菇农菇农应充分认识到技术在食用菌尤其是珍稀食用菌栽培中的重要性,从意识上加以重视。

眼下菇农生产食用菌的一个怪圈“一年赢,两年平,三年亏,四年穷”就是生产中马虎大意,过分相信经验造成的。

另外,在生产中学习,开展“干中学”。

3.2.2 食用菌企业食用菌菌种生产企业与菇农要有风雨同舟之感。

在做好售后服务,开办技术培训班,增强菇农技术水平,保证菇农生产成功率,以实现与菇农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

3.3.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市场是食用菌生产的动力,对于食用菌栽培者而言,面对着两大市场:菌种市场和销售市场。

在清丰当地,菌种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存在多家菌种生产单位,且这些单位生产的产品无差异性,向市场提供相对过剩的产品,企业之间合作意向较低,不可能形成寡头垄断。

食用菌栽培者在这一市场具有相对的市场势力。

但小农经营却容易目光短浅,在鱼龙混杂的菌种市场丧失主动权。

销售市场是一个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对市场的预测,品种的选择是否对路,直接影响能否进入这一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生产。

所以,面对清丰县的两大市场。

菌种生产者食用菌栽培者应当:3.3.1 菌种生产者在菌种生产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营方向放在:研究市场趋势,提高菌种质量,巩固与菇农关系。

在研究市场趋势方面,菌种生产企业应紧紧把握国内外食用菌市场需求,积极引进新品种,向菇农提供市场需要的栽培品种,保证菇农生产的食用菌适销对路。

在菌种质量方面,面对菌种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应当以质量赢得菇农的信赖,进而占领这一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