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精)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精)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1、计算减免所得税额 (3)民族自治地方企业的减征额
民族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 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或 者免征。自治州、自治县决定减征或者免征的,须 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4)过渡期税收优惠的减征额 纳税人符合国务院规定以及国务院批准给予过渡期 税收优惠政策而享受的减征额。
典型任务举例
⑦计入成本、费用的实发工资总额150万元,拨缴职 工工会经费3万元,支出职工福利费23万元,职工教 育经费6万元。
该公司2008年已预缴了企业所得税50万元。 该公司在A、B两国设有分支机构,在A国机构的税 后所得为28万元,A国所得税税率为30%;在B国机 构的税后所得为24万元,B国所得税税率为20%。在 A、B两国已分别缴纳所得税12万元、6万元。假设在 A、B两国应税所得额的计算与我国税法相同。 请问:陈某将会学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哪些能 力?能直接用会计利润计算所得税额吗?
境外所得是指纳税人来源于境外的收入总额(包括生产经 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扣除按税收规定允许税后扣除的境外 发生的成本费用后的金额。若取得的所得为收入,则需将其 换算为包含在境外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所得,换算公式如下:
境外所得换算成含税收入的所得 =适用所在国家或地区所用所在国家预提所 得税税率的境外所得÷(1-适用所在国家预提所得税 税率)
享受上述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企业,应当实际购置并自身实 际投入使用规定的专用设备;企业购置上述专用设备在5年内 转让、出租的,应当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 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3、计算境外所得应补税额 居民纳税人应就其来源于境内外所得纳税,对来源于境外的所
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 计算步骤如下:
凭证、账簿及纳税资料。 (5)虽然能够按规定设置账簿并进行核算,但未按规定保存有关凭
证、账簿及纳税资料。 (6)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
仍不申报的。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二)选择核定征收的办法
核定征收方式包括定额征收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两种方法。
(1)定额征收。定额征收是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 方法,直接核定纳税人年度应纳所得税额,由纳税人按规定 申报缴纳的办法。主管税务机关应对纳税人的有关情况进行 调查研究、分类排除、认真测算,按年从高直接核定纳税人 的应纳税所得税额。
纳税人具有一列情形之一的,应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 (1)依照税法规定可以不设账或应设而未设账的。 (2)只能准确核算收入总额或收入总额能够查实,但其成本费用支
出不能准确核算。 (3)只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支出或成本费用支出能够查实,但其收
入总额不能准确核算。 (4)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支出虽能正确核算,但未按规定保存有关
2 500×5‰=12.5(万元)>9(万元) ③捐赠支出应调增所得额=36.24-256×12%=5.52(万元) ④支付的税收滞纳金调增所得额=6(万元)
典型任务举例
⑤职工福利费调增所得额=23-150×14%=2(万元) 职工教育经费调增所得额=6-150×2.5%=2.25(万元)
纳税调整增加额=75+6+5.52+6+2+2.25=96.77(万元)
表 6-1 应税所得率
行业 农、林、牧、渔业
制造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交通运输业 建筑业 饮食业 娱乐业
其他行业
应税所得率(%) 3~10 5~15 4~15 7~15 8~20 8~25 15~30 10~30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四)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应税所得额计算公式如下: 应税所得额=应税收入额×应税所得率 或 =[成本费用支出额÷(1-应税所得率)] ×应税所得率
教学内容安排
13 计算企业所得应纳税额
2 3
计算核定征收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
情境引例
某企业为居民企业,2009年发生经营业务如下:取得产品销售收 入4 000万元;发生产品销售成本2 600万元;发生销售费用770万 元(其中广告费650万元)、管理费用480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25 万元)、财务费用60万元;销售税金160万元(其中增值税120万 元);营业外收入80万元; 营业外支出50万元(其中通过公益性社会 团体向灾区捐款30万元,支付税收滞纳金6万元);已计入成本、费 用中的实发工资总额200万元,拨缴职工工会经费5万元,发生职工 福利费31万元,发生职工教育经费7万元。 要求:计算该企业2009年度实际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
境外所得应补税额 =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
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 =(境外所得换算成含收入的所得-弥补以前年度境外亏损-境
外免税所得-境外所得弥补境内亏损)×税率
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 =本年可抵免的境外所得税款+本年可抵免以前年度所得税额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1)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
抵免限额=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条例的规 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 税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根据情境引例计算 2009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 =172.4×25% = 43.1(万元)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三、计算核定征收企业的应纳税所得税额 (一)确定所得税核定征收企业的范围
境外所得应补缴的所得税额 =17.5-10-6=1.5(万元) 注意:A、B两国不能合并计算。 ③该企业2014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额 61.692 5+1.5-50=13.192 5(万元)
Thank You!
抵扣限额: A国的抵扣限额=(246.77+40+30)×25%×40/316.77
=10(万元) B国的抵扣限额=(246.77+40+30)×25%×30/316.77
=7.5(万元)
典型任务举例
在A国实际缴纳所得税12万元,高于抵扣限额,只 能抵扣10万元,超过限额的2万元当年不得抵扣。
在B国实际缴纳所得税6万元,低于抵扣限额7.5万元, 可全额抵扣。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一、计算平时预缴所得税额
企业所得税实行按年计征、分月(季) 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办法, 实行查账征收方式申报企业所得税的居民 纳税人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的非居民纳 税人在月(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可采 用以下方法计算缴纳。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1、据实预缴
本月(季)应缴所得税额 =实际利润累计额×税率-减免所得税额- 已累
典型任务举例
第一步,计算会计利润总额。 会计利润总额=2 500-1 100-670-480-60-40+70-50+34+28+24
=256(万元)
第二步,计算纳税调整增加额。 ①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调增所得额=450-2 500×15%
=450-375=75(万元) ②业务招待费调增所得额=15-15×60%=15-9=6(万元)
第三步,计算纳税调整减少额。 ①技术研究开发费用调减所得额=40×50%=20(万元) ②权益性投资收益调减所得额=34(万元) ③境外税后所得在计算境内所得应纳税额时,予以调减
28+24=52(万元) 纳税调整减少额=20+34+52=106(万元)
第四步,计算应税所得额。 应税所得额=256+96.77-106=246.77(万元)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2、计算抵免所得税额 纳税人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
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 《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 节能节水、案例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的10% 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 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计预缴的所得税额
2、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平均 额预缴
本月(季)应缴所得税额 =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税÷12(或4) ×税率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二、汇算清缴年度应纳税所得税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在分月(季)预缴的基础上, 实行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办法。计算公式 如下:
实际应纳所得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减免所得税额-抵免所得税额+
应税收入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 应纳所得税额=应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典型任务举例
2015年4月,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陈某到黄河有限责任公司 报税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正值企业进行2014年度企业所得税年 度汇算清缴工作。
①该公司为居民企业,2014年境内经营业务如下: ②取得销售收入2 500万元; ③销售成本1 100万元; ④发生销售费用670万元(其中广告费450万元),管理费用 480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15万元、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费用为 40万元),财务费用60万元; ⑤销售税金160万元(含增值税120万元); ⑥营业外收入70万元,营业外支出50万元(含通过公益性社会 团体向贫困山区捐款36.24万元,支付税收滞纳金6万元);
(2)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是税务机关按 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预先核定纳税人的应税所得率, 由纳税人根据纳税年度内的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实 际发生额,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 办法。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三)选择应税所得率
应税所得率统一执行标准见表6-1.
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
(2 )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的计算
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包括本年可抵免的境外所得税款和本年 可抵免以前年度所得税额两部分金额。
境外所得税款的抵免限额为该项所得依照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 应纳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五个年度内,用每 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免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除国务院 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应当按分国(地区)不分项计 算,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