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服装风格——巴洛克18世纪服装风格——洛可可19世纪服装风格——它既有革命时期的简练和朴素,也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婉丽。
20世纪时装化多样化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丝绸服饰,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料自给,纹样端丽,织物风格偏向厚重;二是造型夸张,尤以西班牙风格最为极端,填充、束身、撑垫等塑形手法广泛使用;三是装饰繁复,多刺绣、切缝和金银珠宝,总体风格浓重奢华;四是品种多样,从礼服长袍、帽子头饰到手绢丝袜,应有尽有。
16世纪初,德国人从雇佣兵的军服上得到灵感,切缝的装饰和剪裁,在男子的服饰中尤为流行,并发展成复杂而极端的样式,盛行于英、法等国,丝绸服装也不例外。
女装的领口上移,抽出碎褶,袖子变瘦,使上身在视觉上缩小,同时,加强下身裙部的膨胀丰满。
这个时期,德国已经强调用填充物塑形,并基本确立了男子服装以上体为重心、女子服装以下体为重心扩张的基础。
文艺复兴是西方知识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指从1350—1550年在意大利形成的、源于对古典、特别是对古希腊罗马雕塑和建筑的兴趣而持续发展成的一场规模宏大、涉及广泛、并在16世纪上半叶传至北欧的文化、思想、艺术和科技运动。
西洋服装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大约是14世纪到16世纪,服装展示出与中世纪传统的割裂。
现实生活的影响,超越了宗教成见的阴霾,服装成为社会身份、地位的显现;新兴中产阶层出现,渴望向贵族一样炫耀他们的财富。
这个时期由于快捷的交通运输,大大加快了时尚的传播速度;纺织业正欣欣向荣;裁缝同业工会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海外贸易带来奢侈的服饰配件;自我意识的增长使个人的偏好融入时装;建筑艺术也试图在裁剪中得到回应和遵循——从罗马时代以来一直是奢侈品代言的丝绸,不吝成为富庶阶层的用料首选,这时期的丝绸服装以尊贵的血统更彰显出时代梦想的特征。
1、丝绸面料实现产销自给自从552年君士坦丁堡获得制作的秘密后,拜占廷人就自己动手生产出一系列丝绸织品来为皇室制作服装,8世纪的家庭手工作坊已经能够生产出相当复杂的提花织物,丝织业迅速成为拜占廷帝国的主要工业。
从前需要从东方长途贩运的丝绸,逐渐在欧洲普及,西班牙的格林纳达、阿尔梅里亚、马拉加、托莱多一度因丝织业而繁荣兴旺,丝绸的价格也开始下降。
至13世纪,意大利的纺织和贸易城市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热那亚、卢卡,佛兰德的伊普利斯、根特、布鲁日都开设了丝织作坊,生产出漂亮的花样丝绒、塔夫绸、锦缎、波纹绸、雪纺绸等,垄断了欧洲皇室的供给;16世纪,在国王们的支持下,法国的图尔、枫丹白露、里昂陆续成为丝绸中心,这里出产的产品不仅为皇室及贵族提供上等的衣料,而且也是珍贵的室内装潢用料,用来制作豪华大厅内的帷幔、窗帘、壁布、家具镶料和其他。
有学者云“奢侈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创造市场的功能,挥霍是一种有损于人而无害于贸易的恶习,……大规模的工业首先在生产丝绸、布料的奢侈业发展起来”。
故而丝织业不仅为文艺复兴的装饰提供了精巧华丽的素材,也为这些城市积累了大量财富。
2、偏爱浓郁厚重的织物风格从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塑看,面料多数柔软悬垂,因为希腊罗马时期的女子服装主要是宽大垂挂的凯特恩,轻薄的丝绸能更好地展示细密飘逸的褶皱之美,《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就将丝绸衣服称作“一种让人可以看到肢体活动情况和皮肤颜色的服装”。
但是到了中世纪,西方的权利中心逐渐从地中海向西欧转移,日尔曼民族的便于游牧的立体造型主导了欧洲人的着装风貌,服装注重剪裁,硬挺的面料比柔软的面料更保暖、更容易塑造体形、更能展现面料上的精美图案。
因此,在文艺复兴时期,最受青睐的丝织物是拜占廷时期流行开的六股丝锦缎、浮花织锦和天鹅绒。
这些织物质地厚实、外观奢华、手感柔和,覆在后期金属制的紧身胸衣和鲸骨制的裙撑之外,能够非常平整地铺展开,尤其是前胸至腰腹处的三角胸饰,特意地附加衬垫使其硬挺而饱满地展现出装饰图样的精美。
轻柔的丝绸多用来制作头饰、手帕、饰带和少量贴身衬衣。
北欧对各种天鹅绒情有独钟,尤其是男子的短斗篷、袍、披肩和帽子。
此外,在色彩上也偏向浓郁的色调,如深红、深蓝、酒红、金色、黑色等都是当时盛行的颜色。
这种织物的厚重感与后期洛可可时期的轻柔相比,显得尤为明显。
3、面料图案富丽规正西方的丝绸制造,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波斯、中国、希腊、伊斯兰等装饰文化的共同影响,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变,至文艺复兴时期,丝绸主要产地意大利逐渐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新丝绸纹样,以植物纹、动物纹和曲线几何纹为主,采取并列、对称、交错、连续、循环等方式形成两方或四方连续纹样,完全符合文艺复兴的服饰审美原则:均衡和统一。
女装上最常见的是石榴形花纹、莨菪叶纹和花瓶纹样,多为纵向的波浪形构图和满地花形构图,图形的循环尺寸都比较大,色彩纯和,有浮雕感,显得饱满周正,圆润富丽。
袖子和衣身的颜色图案花纹常常不一样,因为这两个部分是可以分离的,人们用替换袖子的方法搭配出不同的着装效果。
丝绸图案中也有仿中国风格的蔓草、凤鸟、神兽、卷云等图案变化,被认为具有神秘主义的欣赏趣味。
小碎花则是比较难得的清爽样式,就像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中森林女神穿的那样。
家族徽章纹样没有如中世纪般盛行,男装纹样以条纹居多,有些是织纹,有些是附加的装饰边缘,多为几何曲线和罗马式卷草纹,查里斯九世、亨利八世和弗朗索瓦一世的肖像上皆是如此。
这是因为当时男装上多条形的切缝装饰,特别是绰号“甜瓜”的上胡斯裤,条纹图案正好顺势成形,而不会打破原有的规整。
由于西方人好金,许多图形中都有将金银丝织入,虽然拥有金碧辉煌的荣耀,却不免浮华过度。
4、不同地域、时期主导不同造型当哥特式服装还在西欧盛行时,意大利人已在重新诠释罗马艺术,在女装上吸收了高腰的比例,低领褶裙,线条简洁,造型自然,显示出不同于欧洲他国的柔和优雅。
其样式的突出之处是袖子与衣身的分离,两套裙子通常配有十对袖子,天鹅绒与织锦缎配、亚麻与亮缎配,可以穿出款款不同的效果。
袖子的变化也很丰富,抽褶、系带、开口、露出白色里衣等等,手法多样。
简单、流畅、明朗及适度的华美,是1450—1510年间意大利风格丝绸服饰的特点。
5、切缝、刺绣、嵌宝的复杂装饰除了织出来的纹样装饰,文艺复兴服装还有五花八门的附加装饰手段。
自古以来,服装的边缘一直是装饰的重点,如领口、袖口、衣襟和下摆等处,切缝装饰更加强了这种印象。
皮革上很方便切割,在丝绸上也切缝,这是有些困惑的,因为丝绸会毛边。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丝绸做成条状或是织成宽的缎带,将两端固定排列,从而形成切口的效果;一种是直接在面料上开口,再用丝线锁边,或用其他材料包边以防止脱丝。
有些丝绸衣服全身上下都密密排列着切缝,在当时没有机器设备的条件下,实在是耗时费工。
6、、花样繁多的丝绸饰品文艺复兴时期,不仅仅是丝绸,羊毛、亚麻和棉纺织业无不欣欣向荣。
普通人的服装由质地较粗的羊毛、亚麻和棉布做成,贵族的服装多用质地精良的毛料、亚麻和丝绸做成。
就像现代人买不起名牌衣服可以买名牌的配件一样,当时的人们也可用精致的丝绸小件来为服饰增光添彩,比如丝绸的系带。
系带是文艺复兴服装的重要装饰物之一,用来把分离的袖子和衣身系在一起,抽出衬衣袖口和领口的褶份,把长筒袜系在紧身上衣的腰际,或者连接袖子的切缝。
系带两端还常常装饰金银的绳头,就像我们现在用的吊钟一样。
这时,还没有盛行蝴蝶结,但是流行样式独特的编带,用织带绞成链条状,一串串地挂在胸前,如同《萨克森公爵亨利像》中所描绘的那样。
女子的礼服袍上常常围着漂亮的丝织腰带,装饰刺绣或珠宝,松松地垂在膝上。
17世纪服装风格——巴洛克7、巴洛克时期的服装分成荷兰风格时期和法国风格时期。
前者是早期,后者是晚期。
荷兰时期特征主要是领子。
因为那是荷兰盛行的(直到现在荷兰民族服装也可以看到,那种花边一般都称为荷兰花边,因为荷兰的针织花边是最有名的)大的披在肩上带花边的方形领子。
这种领子叫做拉巴领(rabat),外衣特征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同时裤子延长到(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来说)膝盖,裤腿紧绷着大腿。
下面是长袜。
女人从这个时候开始不用裙撑,只有西班牙还延续老的传统(大米下面两张委拉斯圭兹的小公主像就是西班牙延续使用的裙撑,别的国家已经几乎不用了。
一直到后来再兴起裙撑的时候也不是这种扁型的)裙子常常要有三层套着穿,显得臃肿。
上衣要么齐脖子的花边大领,要么完全坦露到胸口。
袖子也很有特点,一节节的箍起来,一层层的装饰花边。
到了1650年以后,法国风格开始兴起。
也就是现在最常说的那种巴洛克风格。
主要一点就是缎带的使用,大量的缎带,大量的花边。
男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袖子花边了,带马刺的靴子也成了时髦,还有羽毛大帽子和佩剑这个时候出现长外套,开始没有领子,后来出现大领。
从上到下密密麻麻的排扣,装饰极为华丽。
外套的口子只扣上边几个,下面全是摆设用。
后来下摆还加了衬垫使衣服下摆向外翘起来,比较好看。
这个时候裤子流行灯笼裤,也是到膝盖扣住,下面是紧身长袜。
鞋子一般是方头,鞋跟很高,一般是红色(所以以前我写莱蒙和露米艾在17世纪相遇提到了红色鞋跟,可是后来因为要和拉莫德遇上又改成18世纪,那段就需要更改了:P)鞋上常常装饰花朵或是缎带,巴洛克晚期的时候出现了鞋扣代替装饰。
巴洛克时期还有一种叫做靴袜的袜子,是穿在靴子和袜子之间的一种袜子,穿靴子的时候把靴子上部翻过来,露出里面的衬子和靴袜的花边。
文艺复兴的时候因为用西班牙硬领(参照莎士比亚画像),所以男人的头发必须是短的,到了巴洛克时期领子披下去,头发于是慢慢变长。
后来发展成带假发。
男帽一般是宽边,帽檐微微上翘,有大量羽毛,后来又流行“三角帽”,也就是把帽檐从三面向上翘,成为主流。
帽子一般是黑色的,镶着大量的花边。
因为带假发,所以一般都是把帽子折一下夹在肋下,后来成为一种礼仪。
还有便帽,是在家脱掉假发以后戴的,和我们现在的运动帽子差不多。
巴洛克后期开始时兴领饰,把一块细布打摺围在脖子上,用花边缎带扣住。
这就是领带的前身。
巴洛克女装的特点是大量褶皱和花边。
无数的花饰。
上衣流行紧身胸衣,外面套无袖的短外衣,在腰部是成“V”字形收紧的。
法国时期开始把领口挖深加宽,几乎露出胸部以上全部空间。
领口边缘用花边镶嵌,或是系一小段丝绸打上花结。
衬衫肥大,袖子有长有短,都镶着大量花边,有时候袖子打成很多段,每段都镶嵌花边,非常华丽。
外出时穿外套,披着暗色的斗篷,或是男人样式的长大衣。
裙子仍然时兴蓬松的,不过不是用支架撑起来而是用多穿裙子的方法。
因为在腰间打摺所以显得膨大起来。
最外层的裙子从腰开叉向外翻,和里面的衬裙用不同颜色和质料产生漂亮的对照,有时还用花结或是扣子系起来,好像窗帘那样的。
有时甚至把外面裙子向后翻,在臀部打结。
外裙一般颜色比衬裙深,,衬裙有大量刺绣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