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当今中学生谈恋爱的现状及其策略

论当今中学生谈恋爱的现状及其策略

当今中学生早恋行为及其研究
姓名:姚欣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谓社会关系,除了阶级关系以外,还包括经济关系、伦理关系、宗教关系、两性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体系,它制约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人的社会化,就是把个体的生物特征和需要,纳入到一系列社会关系的规范之中。

在导致中学生产生早恋的各种因素中,作为生物学的个体特征,只是作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而存在,而社会环境因素则决定着心理和行为的性质。

人类虽然具有动物的本能,但在社会生活中,人不可能赤裸裸去表现和满足生理需求,而必须同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统一起来。

随着社会媒体关于爱情泛滥的传播和青少年性成熟的提前,高中生恋爱的普遍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鉴于中学生恋爱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对高中生学习的负面影响,父母、教师对高中生的恋爱持否定态度,这亦使得他们的指导方式不够科学、指导内容较片面、指导收效不佳。

学术界就中学生恋爱的危害和干预做了大量的研究,而对其积极面的阐述甚少;同时,由于绝大多数研究是以规范学校管理为根本出发点,对中学生恋爱干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制止他们的恋爱行为,而未充分考虑到青少年个体和成长的需要,因而许多研究成果指导实践的作用有限。

因此,从促进青少年成长的角度出发,改进中学生恋爱指导的不足,更具有其现实意义。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以见到穿着校服的男男女女,手牵着手,招摇过市,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有时候我们看见这些中学生就觉得当今中学生谈恋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回顾这些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都在研究解决,可是这类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中学生谈恋爱不仅仅影响的是学生成绩,此同时,许多相关的问题接踵而来—恋爱高中生学业成绩下降、与其它同龄人相处不和谐、师生关系紧张,与家长矛盾加剧,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学校出现了未成年少女坠胎、恋爱学生殉情、失恋学生自杀……等现象。

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地严厉禁止、家长一防二堵坚决反对,但校园恋情有增无减。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目前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关于爱情的信息,影视、歌曲、小说、广告、网络游戏……爱情始终是一个主要也无法缺少的卖点。

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生理发育的脚步也日益加快,性生理成熟的提
前致使性意识觉醒的提前。

高中生恋爱的普遍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并不可能因为家长和学校教育者的意志而改变.
我们通常称这些为早恋,关于早恋问题我有了如下的研究报告: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客观地分析高中生恋爱指导的现状,进而探寻改善高中生恋爱指导的有效对策,有效指导恋爱高中生走出困境,并促进学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具体来说,其现实意义有以下方面。

1、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正确认识高中生恋爱这一现象,并能对其进
行恰当的指导。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高中生恋爱也不例外。

但在高考压力下,我国的家长和教师只看到高中生恋爱的种种害处,并以此恐吓学生。

事实上,家长和教师的否定态度极有可能成为恋爱高中生的主要压力之一,进而对其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基于错误认识之上的恋爱指导,也很难让高中生信服。

因此,正确认识高中生恋爱,是对学生进行恋爱指导的前提条件。

本研究将通过“中学生对恋爱的认识和指导需要问卷”的调查,帮助家长和教师认识高中生恋爱现象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在数据分析、个案访谈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改善恋爱指导进行理论探讨,以期加强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2、有助于恋爱高中生增加对家长和教师的信任度,使其在迷茫中敢于求助,从而尽早走出困境。

以往关于恋爱指导的研究对高中生恋爱主要持否定态度,这无疑使家长和教师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指导,效果不言而喻。

本研究将更多地从学生成长的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当恋爱高中生感受到家长和教师能真正理解他们,而不仅仅着眼在分数上,必将增加对家长和教师的信任度,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接受他们的恋爱指导。

3、促进学校提高科学管理学生的水平。

恋爱高中生的管理是令许多学校头疼的一大问题,放任自流,是学校的失职;严厉禁止,只会使学生的校园恋情转入“地下工作”状态,从而更难以引导恋爱学生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将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对策,为学校行政决策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爱情与恋爱
荆其诚主编的((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对“爱情”定义为:比人际吸引更复杂更高层的概念,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情感状态。

E·沃尔斯等认为爱有两种:①激情爱或浪漫爱,表现的特征是一见钟情而不能自拔,当得到对方爱的回报时有极度欢乐的感情;②伴侣爱,指爱侣双方生活水乳交融不能分离的情感。

激情爱往往是暂短的,伴侣爱是长期的,成功的激情爱婚后的发展以伴侣爱为归宿,但不是所有的激情爱都能发展为伴侣爱。

林崇德等主编的((,自理学大辞典》中是这样给“恋爱”下定义的:男女双方爱情从萌芽、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其直接目的和最终归宿是爱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

恋爱成功,男女双方发展成夫妻关系,恋爱失败则恋爱关系解体
(二)高中生恋爱指导
在本研究中,高中生恋爱指导是指对因恋爱而产生困惑或遇到困难的高中生进行学业和生活指导。

这与爱情教育不同,爱情教育的对象是全体高中学生,而恋爱指导的对象仅包括处于单相思、正在恋爱和经历过恋爱的三类高中生。

爱情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树立健康的爱情观,而恋爱指导的内容还
包括辨析自身的情感,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其在各种矛盾中做出适合自身的选择。

本文研究的指导者包括教师、校行政领导等学校方面的教育者和学生家长。

相关文献综述
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将前人关于高中生恋爱指导的研究成果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家长对中学生恋爱的态度和指导的研究、对高中生恋爱现象的认识的研究和高中生恋爱现象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关于家长对中学生恋爱的态度和指导的研究
1、关于家长对中学生恋爱的态度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体现在家庭性教育的研究成果中。

谢立春等人的研究显示:33.50%的家长赞成小孩有异性朋友,34.80%反对,26.90%认为无所谓。

41.30%的家长知道孩子有异性朋友,35.50%认为没有,23.20%的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是否有异性朋友;80.30%的家长反对小孩中学期间谈恋爱,16.70%的
家长认为顺其自然,有 2.50%的家长赞成中学生谈恋爱,7.50%的家长承认自己的小孩已开始恋爱'。

陈慧瑜的研究中还就家长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与其态度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其研究数据表示:对学生性心理特点认识的正确率、态度的开放性和正确性均随家长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随家长受教育程度的
提高而增长。

2、关于家长对中学生恋爱的指导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家长对中学生恋爱行为指导的研究极少,仅有的少数研究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和个案法,缺乏代表性。

陈慧瑜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在处理孩子青春期恋爱和婚前性行为时,占65.4%的家长能够采取与子女交谈沟通的方式获取孩子异性交往情况,73.5%能指导孩子处理青春期恋爱问题,82.35%和72.1%能回答并指导孩子提出的有关恋爱和性行为问题;相对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相关认识正确的家长,做法上更加恰当;母亲比父亲做法更恰当从现有研究成果的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家庭性教育的研究侧重点放在对性生理知识的教育上,而忽视对中学生性心理的引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