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遗
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南县地花鼓
它从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以其朴实粗 犷的动作、明快高亢的音乐、活泼自如的表演,浓郁的生活气息, 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江华瑶族长鼓舞
长鼓舞是表现瑶族人民群众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段。每当 春节或庆贺丰收、建新房,或在祭祀“盘王”以及其它 一些祭祀礼仪中,都要表演长鼓舞。表演的内容多为体 现劳动生产和建造房屋的动作,表现的动作粗细并蓄, 有着朴实的美感。
湖南非遗调研
汇报人:视传1502 周妍君
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 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大类:
A B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
湘剧
湘剧,湖南地方大戏剧种。流传于湘、资二水的湘中、
木偶戏(湖南杖头木偶戏)
湖南杖头术偶戏,遍布全省,在不同的地区称为“木脑壳
湘东地域以及江西西部的广阔地区。它拥有一千余出传
统剧目,及近百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拥有高腔、弹 腔、昆腔和低牌子四大声腔和丰富的打击乐谱和过场音 乐;它有着严谨的戏剧表演程式;服饰、脸谱,独具有 湖湘地方的特色。
戏剧: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主要有:昆曲、高腔、湘剧、 巴陵戏、荆河戏、目连戏(辰 河目连戏)、傩戏、木偶戏 (邵阳布袋戏)、湘剧、衡阳 湘剧、祁剧、花鼓戏、阳戏、 皮影戏、湖南杖头木偶戏、平 江花灯戏、祁剧目连戏、苗戏、 侗戏、傩戏“杠菩萨”等。
其中以湖南昆剧为例
湖南昆曲
湖南昆曲,又称湘昆,湖南的地方大戏 剧种之一,乃湖南昆曲的简称,与我国 昆曲尊魏良辅为祖。这位活跃在明代嘉 靖年间的民间音乐家,吸收海外腔、余
蹈的最远源头”。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
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 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具有舞蹈 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 性舞剧。
产生在苗族祭礼活动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己成
有带有浓重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舞”,有反 映古代渔猎生活的“狩猎舞”,有表现春耕夏 耘的“农事舞”,有反映民族风情的“民俗
土家族摆手舞动作大方、粗犷、有单摆、 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具体运用有撒 谷种、望太阳、撬岩头、穿花、披甲、牛 打架、狗连裆、老鹰抓鸡、摸冰口、抖狗 蚤等。
舞”,有体现古代战争题材的“军前舞”,还
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昆曲在
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崇高的声誉,最先 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明代万历年间,昆曲传入湖南,经过长 期演变,形成具有山野气息的地方昆曲, 盛行于以桂阳为中心的湘南一带。昆曲 剧目丰富多彩,文辞华丽典雅,曲调清 逸婉转,表演细腻优美、载歌载舞,武 功技艺卓绝,富于诗的意蕴、画的风采。
民俗学等特别是研究女性历史文化方 面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歌。
其中以桑植民歌为例
桑植民歌
A
桑植民歌流传于桑植境内所有民歌种类的总称。 桑植民歌内容极为丰富,有山歌、情歌、小调、 花灯调、劳动号子、薅草锣鼓调子、革命民歌、 仪式歌、挽歌、嫁歌、摇篮曲、三棒鼓、渔鼓、 傩腔等。
B
民歌多用衬词、衬腔扩充声腔,占民歌数的90%。 节奏常出现垛垛儿句,使音乐的强弱节奏变得张驰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 一带的地方曲种。明末清初,江浙一带 的民歌和时调小曲传入常德后,经与当 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演变、发展而 成。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 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 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 流传于湖南各地常德丝弦演唱,演唱时 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 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 唱,故称常德丝弦。
的弹拨乐器月琴,长沙弹词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发挥着其历史补遗,警示教育、 休闲娱乐的功能,他是具有浓郁地方特 色的古老曲证。是湖湘曲苑三大演唱艺 术之一。在表演艺术上以其丰富的曲目,
以生动、形象的演唱方式,在很长的历
史时期内广泛地在人民大众中流传,被 誉为长沙历史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传统戏曲(戏剧)
有专供土官土司取乐的“宴会舞”等等。
第四部分
传统戏曲
traditional opera
传统戏曲(曲艺)
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是湖南著名的曲艺品牌,发祥
于长沙,是城市曲艺的一种,它源于道 情,因用长沙方言说唱,也称长沙道情。 长沙弹词是一种个体弹唱艺术,其特征 是“怀抱月琴,口吐圣贤”。它所使用
常德丝弦
姚腔及江南民歌小调,对昆山一带戏曲
唱腔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舒徐宛转的水 磨腔,称昆山腔,也称昆曲。唱昆曲的 戏曲叫昆剧。 九芝堂是武陵人龙膺的府第,在今常德 大西门内。龙膺曾在江浙做官,喜爱昆 曲,家有歌伎班,自己编写有《蓝桥 记》、《金门记》等昆曲,传奇剧本。 此后昆班在湖南各地演出,有的还和地 方戏同台,甚至合班。
强的文学性。
演唱时有唱有吟,有对唱有合唱,既有深沉,忧郁的古歌,也有轻松、欢快的盘歌,既有抒情、哀婉的祈祷辞, 也有风趣、滑稽的玩笑话。《梯玛神歌》以歌舞贯穿始终,其舞,有豪放者如《墨日里日》,有潇洒者如《坐 马》,有缠绵者如《解钱》,有粗犷者如《大赏兵》,有风趣者如《选男选女》,有洒脱者如《摆郎》等等。
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反映了
湖南人崇尚正义、热爱自由、 追求平等的朴素的人生观、社 会价值观、审美观,表达了湖 南人世代祈求幸福、平安、财 富和健康的美好愿望。在一定 程度上,也帮助人们形成了淳 朴、友善、热情的民风。这些 民间口头文学表述形象生动, 且多带有一些传奇与幻想的浪 漫色彩。
故事、民间谚语、谜语、民
间小调等。
其中以土家族梯玛神歌为例
土家族梯玛神歌
《梯玛神歌》是土家族长篇民族史诗。 “梯玛”,俗称土老司。梯玛在土家族大型祭祀 仪典“社巴日”(即“做摆手”)中演唱的敬神
之歌被称为《梯玛神歌》。《梯玛神歌》主要流
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土家语聚居区。 《梯玛神歌》格局宏大,篇幅浩繁,长达数万行。它通 过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狩猎、拓荒 等,蕴涵了天文、地理、历史、语言、民族、民俗、文 学、艺术等多学科内容,被誉为“土家族的百科全书”。 《梯玛神歌》在唱述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述语 言,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采取浪漫 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修辞上有比 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具有很
土家族哭嫁歌是由待嫁新娘及其女亲友们演唱的抒 情性歌谣。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宣泄心
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包罗万象,涵盖了丰富的社会生产、生活内容,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源,包含着难以言 是神化了的苗族史诗。 中真情实感的一种演唱形式,也是新娘为了表达离 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别之情,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戏”、“棒棒戏”、“矮台戏”、“低台戏”、或“观音
戏”,最早见于史籍为公元865(唐威通六年)。
传统戏曲
曲艺: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有:常德丝弦、长沙弹词、 武冈丝弦、九澧渔鼓、瑶族谈笑、 侗族琵琶歌。其中常德丝弦以唱 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既 演唱抒情小段,又演唱有人物、 有情节的大段子。它的唱词典雅、 曲调优美、曲目丰富、结构完整、 腔系多样,旋律朗朗上口,是群 众性编创、演唱活动中常见的一 种曲艺音乐形式。。
C
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古老歌谣的延续和发展, 它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 用歌声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后 又吸收了楚巫时代祭祀活动中演唱的一些音乐 元素,并一代代口耳相传,加之交通闭塞、文 化落后、民智未开,从而完整无缺地延续至今。
01 04
02 03
有度,在中国民歌中极为少见。三句体歌词结构, 可谓独树一帜。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有一句、 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七句体。
另一类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 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它的形式包括语言、音乐、舞蹈、游戏、 神话、礼仪、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等。。
目 录
壹
民间文学
贰
民间音乐
叁
民间舞蹈
肆
传统戏曲 民俗
伍
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艺技艺 民族绝技与民间知识
陆
柒
第一部分
民间文学
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号
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 麻山锣鼓、新化山歌等,还包括土家 族和苗族的民歌、器乐、舞蹈音乐、
调性变化巧妙,曲式结构灵活多样。
节拍交替自由而自然,有一套完整的 演唱形式,无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 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
是汉族民歌中研究人类学、民族学、
澧水船工号子
澧县“澧水船工号子”是澧 水流域和湘北地区民间音乐 的缩影,流传于澧水流域及
歌”的总称。
土家族打溜子
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 最广,土家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 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是土家 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 曲牌繁多,表现丰富,演奏独特。
周边地区的水上劳动号子。
民间音乐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桑 其旋律优美,地域风格鲜明,调式、
D
桑植是一个以土家、白、苗等17个民族聚 居的多民族山区县。各民族纷纷迁徙来桑, 丰富发展了桑植民歌。品种繁多,内容极 为丰富。
第三部分
民间舞蹈
folk dance
民间舞蹈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最具古老的舞蹈,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
湘西苗族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