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危害
1、水土流失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土壤肥力。
土壤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绿色植物生长的基础。
肥沃的土壤,能够不断供应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如腐殖质、氮、磷、钾等)、空气和热量。
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据考察,黄河每年所携带的泥沙中含氮、磷、钾等养分达数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
(2)加剧沟壑发展。
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
在晋、陕、甘等省内,每平方千米一般有支、干沟50条以上;沟道长度可达5千米~6千米,个别地区达10千米以上;沟谷约占流域面积的10%,个别可达40%~50%。
这样,就使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耕种不便,以至弃耕荒废。
(3)淤积水库、阻寒河道、抬高河床。
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积,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
有些河流还因河床不断抬高而成为“地上河”。
这些“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每当洪水季节,容易溃堤泛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黄河自然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
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四个地貌单元。
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个阶梯。
地貌类形有黄土塬、梁、峁、沟等。
地表起伏变化剧烈,相对高差大,黄土层深厚,组织疏松,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
黄河在上中游地区,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水土流失严重。
早在人类活动以前,黄土高原就有土壤侵蚀。
由于当时地面大部分有林草覆盖,土壤侵蚀轻微,不致造成严重危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贫困、经济发展缓慢,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形成地上悬河,也是黄河下游泛滥成灾、难以治理的症结所在。
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流失”和黄河下游大堤“越加越险,越险越加”两个恶性循环。
据统计,黄土高原每年因沟壑侵蚀约损失6000多公顷土地,占总耕地面积90%以上的坡耕地,每公顷每年流失土壤120~150吨,流失水量300~450立方米。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该地区成为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水土流失对土地的危害,主要是降低土壤肥力,破坏地面完整,加剧干旱发展等。
黄土高原的坡耕地土壤遭受侵蚀以后,水、土、肥一起流失,以致土地日益瘠薄,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新中国建立前,在丘陵沟壑区,一般年景坡耕地每公顷产粮300~450公斤,灾年只有150~220公斤,甚至颗粒无收。
黄土高原之所以成为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水土流失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据统计,山西省在1464~1949年的486年中,共发生旱灾284次,平均不到2年一次。
陕西省北部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灾害亦十分频繁,在1629~1949年的321年间,共发生旱灾131次,平均2.5年一次。
水土流失导致的沟蚀的发展,将黄土高原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面积日益扩大,耕地面积日益缩小。
黄土丘陵沟壑区,一般沟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沟长2~7公里,沟壑面积占地面积的30%~50%。
此外,水土流失对河流的危害也很大。
水土从坡面流失后,洪水泥沙即进入黄河干、支流,一是引起洪涝灾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二是淤塞水库、河道,降低其蓄水、行洪和综合利用功能。
这两种危害在黄河流域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洪水威胁在黄河下游十分严重。
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吨,其中大约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道年均抬高约10厘米,年复一年,造成举世闻名的地下悬河。
这是造成黄河洪水决口的重要原因,每次决口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黄河洪水威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其根据就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还淤塞河道,影响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