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内外机器人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国内外机器人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美国
美国工业机器人发展主要经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其工业机器人产业处于研究阶段, 1962 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但由于
当时本土的失业率高达 6.65%,政府担心机器人导致就业情况恶化,并未把工业机器人
列入重点发展项目,美国市场的少量企业仅与大学合作进行初步的研发工作。第二阶段
9%,主要推动力是汽车产业。 2014 年德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282 台,是法国的两倍、英 国的四倍。
三、亚洲是全球工业机器人未来的主要市场
亚洲是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量最大的地区,占世界范围内机器人使用的
50%,其次
是美洲(包括北美、南美)和欧洲。 2012-2015 年亚洲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长 15%,远高
人在食品、药品、化妆品“三品产业”领域有较快发展,与汽车和电子产业不同,“三
品产业”的卫生标准更高,解决卫生标准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日本服务
型机器人开发领域虽然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产品量产的服务型机器人还很少。例如,医
疗介护和灾害救援的机器人已经研发出来,但是推广普及仍然缺乏技术和制度的支持。
的态势。 长三角板块江浙沪与安徽共计 1393 家;环渤海板块京津冀 +山东 +辽宁共计 784 家;珠三角板块广东省共计 74以上的省份比较具有参考性, 也就是排名靠前的 24 个省份。 前 24 名中,从增速上看,陕西 24.14%,辽宁 19.42%处于领先地位,其他省份大都在 10— 18%区间。增速较低(低于 10%)的有: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西 4 省。
业体系, 政府的推动作用对于韩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4 年韩国政府启
动“无所不在的机器人伙伴”项目后机器人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 2008 年,《智能机器
人促进法》将机器人列为国家级战略性产业,对于人才培育、质量把控和平台搭建方面
进行了顶层设计。 2012 年,韩国知识经济部发布了十年为期的 《机器人未来战略 2022》,
果、谷歌和微软都在加紧布局;在图像识别领域, Facebook 等公司的人像识别、图像分
析技术初露端倪。
美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三大市场。受到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美国重振制造业的
战略影响, 2014 年美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 2.6 万台,较 2013 年增长了 11%。但是机
器人本体利润少、技术含量低,美国制造机器人本体的制造商较少,更多的企业注重于
年其生产总值超过 6000 亿日元。第四阶段为平稳成长期( 1990-2013 ),受到金融危机
和日元贬值的影响,日本机器人产业在 90 年代中后期进入低迷期, 2005-2009 年,日本
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呈下降态势, 2009 年生产总值不到 3000 亿日元, 但是 2011 年生产
总值开始回升。截至 2014 年,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占全球机器人保有量的 30%。
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IFR
2、工业机器人发展高度集中 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产销国集中在日本、韩国和德国,这三国的机器人保有量和年度新增 量位居全球前列。 日本、韩国和德国的机器人密度和保有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据 IFR 统计, 2014 年日本 每万名工人拥有 323 台工业机器人,韩国为 437 台,德国为 282 台;2013 年日本的机器 人保有量为 30.4 万台,韩国为 15.6 万台,德国为 16.8 万台。 2014 年,日本、韩国、德国三国的机器人市场新增量占全球的 30.9%,市场规模分别为 2.9 万台、 2.1 万台、 2 万台。受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2014 年三国工业机器人 市场份额占全球市场总额的 30.9%,同比减少 6.6%。日本机器人市场成熟,其制造商国 际竞争力强,发那科、那智不二越、川崎等品牌在微电子技术、功率电子技术领域持续 领先。韩国的半导体、传感器、自动化生产等高端技术为机器人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国工业机器人在人机交互、机器视觉、机器互联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德国本土的库 卡公司是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制造商之一,年产量超过 1.8 万台。
是 20 世界 70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美国政府与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认识有了改
变,制定机器人重点技术路线,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集中于航空、核工程、海洋等特殊领
域的高级机器人的开发,机器人的主要用户是政府和军方,机器人产业的市场化在此阶
段远不及日本。
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美国政府真正开始重视工业机器人
技术方面的研发。截至 2015 年,美国共申请 1.6 万余件相关专利。在机器人技术分类
方面,除了机械手、控制单元、焊接、机床零件等基础技术除外,美国的高智能、高难
度的国防机器人、太空机器人已经开始投入实际应用。
为满足美国制造厂商的现代化生产线需求, 美国本土加速机器人的安装工作, 2010-2013
2016 年全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分布情况(截至 2016 年 6 月)
名次
省份
公司数量
增长率
知名公司
1
广东
747
13.53%
哈工大、飞马
2
江苏
568
10.94%
科沃斯、北人
3
上海
396
4
浙江
307
5
山东
274
6
北京
204
7
辽宁
123
8
安徽
122
9
湖北
104
10
天津
100
11
湖南
99
12
河南
93
13
黑龙江
岗位施行机器换人的计划。近几年,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能源部联手推行“工业
4.0 ”战略,将物联网和信息技术引入制造业,打造智能化生产模式。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也是世界第五大机器人市场。 2014 年其工业机器人市场
规模超过 2 万台,较 2013 年增加 10%。2010-2014 年,德国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长率约为
的研发和推广,美国标准局和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开始商讨并且建立美国机器人国家
标准。随着机器人制造商的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功能简单的一代机器人逐渐不能满足实
际需要,美国开始重视开发具备视觉、触觉、力感等功能的二代机器人。第四阶段是
90
年代后期,美国在机器人软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语音识别技术上,美国科技公司苹
的比例为:自动化零部件工业占 35.1%;电机械制造工业占 27.3%;塑料制品工业占 9.7%。
数据显示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和电子领域的应用比例高达
62.4%,这两类产业是推动日本
国内机器人产业增速的引擎。
在出口方面, 2005-2014 年十年间,日本工业机器人出口量显著高于内销。 2014 年出口
3、服务机器人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专业服务机器人和个人 / 家庭服务机器人。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化 程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受到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刚性需求的驱动,与人均可支 配收入提升和物联网、大数据、计算机、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快速迭代的影响,服务机 器人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2017 年服务机器人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7.4%,市场规模 预计将在 2017 年达到 461.8 亿美元。
的工业机器人产品数量超过 9.8 万台,出口的工业机器人占总销量的 77.2%,出口额约
3100 亿日元,比 2013 年的 3013.4 亿日元增长了 2.8%。日本工业机器人出口国多集中
在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韩国和菲律宾。
目前日本机器人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拓展应用领域。一方面,日本近年工业机器
根据新战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最新公布的分省机器人企业数据情况,整体来看,截至 2016 年 6 月,在企业总量上,与 4 月份的榜单中 3400 家企业相比, 6 月份 3800 多家,
增幅为 12.68%。两个月有如此增幅,可以说机器人行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十分迅
猛。纵览排名,各省在排名上的变化基本不大,但增速各有不同。 从优势区域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依然呈现长三角雄霸天下,珠三角和环渤海势均力敌
二、主要国家机器人发展情况
1、日本
日本工业机器人发展主要经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摇篮期(
1967-1970 年),川
崎重工业公司从美国 Unimation 公司引进先进的机器人技术, 建立生产车间,并且于 1968
年制造出第一台川崎机器人。第二阶段为实用期( 1970-1980 年),日本工业机器人经
历短暂的摇篮期后迅速进入发展时期,工业机器人十年间的增长率达到
30.8%。
第三阶段为普及提高期( 1980-1990 年),日本政府开始在各个领域广泛推广使用机器
人, 1982 年日本的机器人产量约 2.5 万台,高级机器人数量占全球总量的 56%,到 1986
年其机器人保有量已经达到 10 万台, 机器人产业生产总值超过 3000 亿日元, 到了 1990
日本机器人产品以工业机器人为主。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 2014 年日本工业机
器人的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工业机器人生产和安装总量为 12.7 万台, 销售量约 2.8
万台,销售额超过 500 亿日元。2014 年,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产品按应用领域划分为四类,
分别是喷涂机器人、原材料运输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按照工业分支应用
于美洲和非洲 6%的增长速度。 2015 年,亚太地区工业机器人销售超过 14 万台。 2014 年
中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占亚洲地区总量的
75%,分别在全球排
名第一、第二、第四和第八位,四个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