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珠海市关于促进融合教育发展的实施办法

珠海市关于促进融合教育发展的实施办法

珠海市关于促进融合教育发展的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融合教育工作,保障珠海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及《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珠海市行政区域内、招收经鉴定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幼儿园、义务教育中小学校。

高中阶段学校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融合教育对象是指经由具备诊断或检查资质的医院确定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等的适龄儿童少年,包括脑瘫、自闭症及其他类别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

幼儿园、中小学校不得拒绝符合招生报名条件且具备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请求。

第二章通报、评估与安置
第四条市教育行政部门、卫计部门应建立市特殊儿童少年教育信息通报平台(以下简称“平台”)。

第五条市行政区域内具备诊断或检查资质的医院在接诊适龄儿童少年时,应将被确诊为符合第三条规定类型的残疾儿童少年的个人信息、症状、诊断结果等上传平台。

符合招生报名条件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到幼儿园、中小学校做入学登记时,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将其基本入学资料上传平台。

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将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档案资料及时上传平台。

第六条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平台的运营与管理,市内各相关医院,市、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安排专人负责平台相关事宜,严格保护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

第七条入学时未发现或未通报,但在就读过程中学生的行为、情绪、认知、生活适应等方面表现出与同龄群体有显著差异的,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幼儿园、中小学校应该安排学生到所在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进行教育评估。

所在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其相应的安置鉴定意见,由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做出安置决定。

第八条幼儿园、中小学校或家长对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安置决定有异议的,由区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报送至市教育行政部门。

市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市残疾儿童入学评估和咨询委员会进行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最终的安置方式。

第九条幼儿园、中小学校应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结合其特殊教育需要给予妥善安排。

每班原则上安置随班就读学生不超过2名。

幼儿园、中小学校应根据每安置1名随班就读学生减少5名普通学生的标准确定随班就读学生所在班级的规模。

应安排持有珠海市融合教育教师上岗证且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第三章支持、保障与督导
第十条市教育行政部门整体规划全市融合教育工作,明确市、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对融合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巡回指导教师队伍,按照每10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安排1名巡回指导教师的标准执行。

第十一条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要开展与融合教育相关的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资格认定与考核、师资培训、教育评估等工作,对全市的融合教育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业务管理。

第十二条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要负责辖区内随班就读对象的审核、备案与通报,指导幼儿园、中小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指导学校的资源教室建设,组织开展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师
全员通识培训,为家长、社区提供咨询服务等。

第十三条幼儿园、中小学校要建立由校长(园长)任组长,分管校(园)领导、中层干部、随班就读教师(随班就读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资源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等人员组成的融合教育工作小组。

建立健全与融合教育相关的校内规章制度或实施细则。

第十四条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所辖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划分为若干个融合教育区域,为每个区域配备至少1间资源教室,每增加5名随班就读学生新建1间资源教室,面向区域内所有幼儿园、中小学校提供相关服务。

第十五条幼儿园、中小学校的资源教室要按照《广东省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粤教基〔2012〕8号)要求配备设施设备。

幼儿园、中小学校要加强对资源教室的管理,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保障资源教室功能可持续发展。

第十六条资源教室须设专职资源教师1-2名,根据《广东省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开展教育工作。

第十七条各区政府应根据《广东省编办、教育厅、财政厅、残联关于印发〈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的通知》(粤机编办〔2008〕109号)的要求,及时配齐、配足资源教师,确保资源教室正常运转。

第十八条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应在每年的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过程中,同等条件下,对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给予优先考虑。

要设立荣誉奖项,奖励在融合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

巡回指导教师、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享受等同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特教津贴。

第十九条各区政府要认真保障落实幼儿园、中小学校的随班就读生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不低于普通班级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5倍且每年不低于6000元的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

第二十条市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健全对融合教育的督导制度。

对区政府、市政府相关单位的融合教育工作进行督导,督促其落实发展融合教育的职责。

要把对区政府融合教育工作的督导结果作为评价考核区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区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对幼儿园、中小学校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督导,督促落实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相关规定。

第四章教育与教学
第二十一条普通中小学校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常规教学应执行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

不得任意降低对无智力或其他相关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要求,同时应加强针对性教学和康复教育支持;对有智力或其它相关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可以根据其实际认知或身体条件,对教学内容作适应性调整,并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设置相应的特殊教育课程。

第二十二条幼儿园、中小学校应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专业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求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学习任务指标,发展目标和学习任务指标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二十三条个别化教育计划须按如下程序制定:
(一)由随班就读教师收集随班就读学生的基本情况,并按要求进行初步评估;
(二)由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随班就读教师、家长等相关人员召开个案综合分析研判会,分析诊断确定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特殊教育需要;
(三)幼儿园、中小学校要在综合分析研判会的基础上制订出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四)幼儿园、中小学校要明确教育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方法,定期对教育目标达成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