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 ppt课件

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 ppt课件


本次洪水形成
流域出口流量过程
地下径流
前期洪水未退完的部分水量 非本次降雨补给的深层地下径流
割除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1.流量过程线的分割: 退水曲线:流域蓄水量的消退过程。 不同次降雨形成的流量过程线的分割常采用退水曲线。 降雨场次的划分一定要与洪水场次的划分相对应。
暴雨I对应洪水I 暴雨II对应洪水II
Pi——第i个雨量站的降雨量; n——流域内雨量站的个数。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算术平均法
Station
P2 P3 P4 P5
Observed Rainfall mm 20 30 40 50 140
Ave. Rainfall = 140/4 = 35 mm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2)泰森多边形法(垂直平分法)
Pn
f2
1 F
n i1
Pi fi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Station
Observed Rainfall
mm
泰森多边形法
Area km2
Weighted Rainfall
mm. km2
P
1 A
J
j1
Aj
Pj
P1
10
0.22
2.2
P2
20
4.02
80.4
P3
30
1.35
40.5
P4
40
1.60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将多次退水线绘在透明纸上; ➢将各退水段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其尾部重合; ➢作出下包线,即得流域退水曲线。 ➢使用 :图4-6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退水曲线可用下式表示:
Q(t)Q(0)et/Kg
Kg:地下水退水参数;Kg越大地下水退水越慢,反之则快。
t
Kg
lnQ(t)lnQ(tt)
t(h)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2. 径流量的计算 黄色的面积(ABCDFA):
n
3.6 Qit
R
i 1
F
式中 R ——径流深,mm; Δt——时段长度,h; Qi ——第i时段末的流量值,m3/s; F ——流域面积,km2。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Q(m3/s)
前期 洪水 未退 完的 部分
64.0
P5
50
1.95
97.5
9.14
284.6
Ave. Rainfall = 284.6/9.14 = 31.1 mm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3)等雨深线法 流域内雨量站分布较密时,可根据各站同时段雨量绘制等雨量线,
然后推算流域平均降雨量。
P
1 F
n
Pi fi
i 1
fi——相邻两条等雨量线的面积; Pi——相应面积上的平均雨深,一般
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
流域产汇流计算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第三节 蓄满产流计算 第四节 超渗产流计算 第五节 流域汇流计算 第六节 河道汇流计算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章对径流的形成过程作了定性的描述,本章从定 量的角度阐述降雨形成径流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它是以后学 习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降雨径流预报等内容的基础。
等雨深线法
Isohyets
10 20 30 40 50
Area km2 0.88
1.59
2.24
3.01
1.22
0.20 9.14
Average Rainfall mm 5
15
25
35
45
53
Rainfall Volume mm 4.4
23.9
56.0
105.4
54.9
10.6 255.2
Ave. Rainfall = 255.2/9.14 = 27.9 mm
10
9
8
7
6
5
4
3.07
8.2
3
30 min 5.56
2
1
1 hr
2 hr
0
0
30
60
90
120
150
降雨量累积曲线
Time (min.)
j
两者的转换: Pj ikt k1
ij
Pj pj1 t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降雨强度~历时曲线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二、径流量
地面径流 表层流径流
本章基本内容:
➢资料整理 ➢产流计算 ➢地面径流汇流计算 ➢地下径流汇流计算
第一节 概 述
降雨P(t)
产流计算 净雨R(t)
汇流计算
流域出口断面 径流过程Q(t)
降雨过程推求径流过程流程图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一、流域降雨量
1、流域平均雨量计算 由测站观测的降雨量,称为点雨量 整个流域上的降雨量称为流域平均雨量(或称面雨量)
雨量站观测的降雨量只代表那一点的降雨,而形成河川径流的则是 整个流域上的降雨量,因此,可用流域平均雨量(或称面雨量)来反映。 下面介绍3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1)算术平均法 流域内雨量站分布较均匀、较密且地形起伏变化不大。
P P1 P2 n
Pn
1 n
n i1
Pi
P——流域内某时段的平均降雨量;
采用相邻两条等雨线的平均值;
n——分块面积数。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等雨量线法的优点:
求流域平均降水量精度较高,适合于地形变化显著的流域; 能反映出降雨量在空间的实际分布情况。
等雨量线的不足点:
绘制等雨量线需较多站点雨量资料;不同时段的等值线图需 重绘,工作量大。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地形起伏变化不大的流域
方法:
①尽量用直线连接相邻雨量站构成n-2
个锐角三角形; ②作每个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这
pi,
些垂直平分线将流域分成n个以流域边 界为界的多边形;
fi
③假设每个多边形内雨量站的雨量代表
该多边形面积上的降雨量,按面积加权
法推求流域平均降雨量。
P P1 f1 P2 f2 F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2.雨量过程线
Incremental Rainfall (in per 5 min)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5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95
105
115
125
135
145
Time (min)
降雨强度过程线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Cumulative Rainfall (in.)
流 量Q
Qg~ t 时间 t
图 7-3 地 下 径 流 标 准 退 水 曲 线 示 意 图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Q(m3/s) B
前期 洪水 未退 完的 部分
A E
基流取的历分年割最:枯流量的G平均值或本年汛
前最枯流量用水平线分割(ED线)。
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过程
HHale Waihona Puke 实测洪水过程线CI
D
F
深层地下径流(基流)
A E
G
B
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过程
H
实测洪水过程线
C
I
C’
D F D’
深层地下径流(基流)
t(h)
C′D′D的面积与AEF大约相等,ABCDFA≈ABCC′D′FE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