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2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2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法兰克福报和商报
2.报纸印行条例
3.埃尔桑报团
4.新闻纵横
5.实话实说
二、简答题
1.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特点。

2.1998~1999年我国广播电视在舆论监督上的突出表现。

3.90年代后,我国广播电视对外交流活动及成就。

三、评述题
1.梁启超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在当时的主要作用,试评述这一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2.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根据地以红色中央社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状况及主要特点。

四、综合题
1.以美国四大网为代表的商业广播电视的发展。

2.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闻事业经历的发展变化及主要新闻活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法兰克福报和商报
《法兰克福报和商报》是德国出现的一份商业报纸,创办于1856年,为出版商列奥波特·宗内曼所有,最初主要报道当时颇受关注的商业活动和经济信息,50年代末,逐渐增加了政治方面的内容。

由于该报同情工人运动,经常刊登工运消息,并且内容丰富、特色突出,因而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2.报纸印行条例
答:《报纸印行条例》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有关新闻的成文法规。

1869年初,为了加强对报业的控制与管理,明治新政府参照外国报纸法制定。

主要内容为:(1)每份报纸必须有各自的名称。

(2)凡官方批准出版的报纸,不必每期送检,只要将当日发行的报纸向官厅呈送两份即可。

(3)每份报纸必须标明出版地点、年月日、编辑人、出版者姓名及各期期数。

(4)一切天变、地异、物价、商法、政治、火灾、军事、生死、文学艺术、服装、饮食、各种官方公报、洋书译文、海外杂话以及与世无害的事项均可登载。

(5)刊登赠答文书、个人著作、杂谈等,应加注姓名。

(6)不许对宗教妄加评说。

新政策颁布后,一些人开始办报,这一时期的报纸具有近代报纸的特性。

3.埃尔桑报团
答:埃尔桑报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法国新兴报团。

创始人罗贝尔·埃尔桑先后创办了《汽车报》、《瓦兹省晨报》和《中部新闻报》。

60年代,已经拥有二十多家地方报纸。

70年代,开始收购全国大报。

先后收购了《巴黎—诺曼底报》、《费加罗报》、《法兰西晚报》、《震旦报》,从而成为法国最大的报团。

该报团还拥有新闻通讯社、广告公司、印刷厂等企业,并向电视业进军。

尔桑在新闻界的兼并活动招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非议。

1984年9月,议会通过了反报业托拉斯法,规定兼营巴黎和地方的报团,其全国报纸和地方报纸的发行量均不得超过同类报纸发行总量的10%。

4.新闻纵横
答:《新闻纵横》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新闻播报节目。

节目诞生于1994年,周一至周日每天早7点至9点黄金高峰时间直播播出,享有“中国新闻名专栏”荣誉。

2009年12月改版为2小时综合新闻节目,聚焦昨日热点新闻,提示今日重要事件,并继续保留舆论监督功能。

《新闻纵横》追求高度、角度、深度、广度、速度。

用独特视角报道评论新闻事件,用采访当事人和相关利益方接近事件核心,用昨夜今晨的最快报道把握最新变化,从而提供大量独家原创报道,领先其它媒体,凸现与众不同。

《新闻纵横》每期还通过放送昨日个性声音,来梳理昨日生动新闻;通过今日交通出行提示和今日预知新闻事件提示,贴近听众,实用生活。

5.实话实说
答:《实话实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于1996年春季推出的一个新栏目,节目形式为群体现场交谈,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展开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的某一话题。

经过叙述、讨论或辩论,达到各抒己见、增进参与者
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目的。

《实话实说》和《艺术人生》被并称为央视所推出的最成功的谈话类节目。

许多观众通过热线电话和信函,对《实话实说》表示了热情支持,并积极提供选题建议,提出改进意见,踊跃报名到现场当观众,甚至希望购买某些节目的录像带。

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使《实话实说》全体工作人员倍受鼓舞。

节目由于收视率不理想于2009年9月底停播。

二、简答题
1.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特点。

答:自从1923年第一座广播电台在上海建立之后,上海的广播迅速发展起来,电台如雨后春笋,收听的观众也日见其多,当其如火如荼发展的时候,远在南方的国民党人开始意识到利用广播作政治宣传的好处。

民国时期广播事业有以下特点:(1)商业性广播电台播放娱乐节目与广告为主,规模较小。

(2)教育性电台由民间学馆或教育机构兴办,受众范围较狭窄,节目内容较为单。

(3)宗教性电台与海外宗教势力以及官方维持着密切的联系,经营资本较为充裕,听众范围较为有限。

(4)国统区内由国民党或国民政府主办的广播电台,是中央政府的代表。

(5)国统区内民营广播电台,依靠商业广告收入维持,规模小。

(6)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广播事业,代表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7)沦陷区内的民营广播电台,软性娱乐节目为主,靡靡之音<5>沦陷区内的日伪广播电台,强占原有的广播电台。

(8)其他性质的广播电台,外国建立的广播电台,影响力相对较小。

2.1998~1999年我国广播电视在舆论监督上的突出表现。

答:
3.90年代后,我国广播电视对外交流活动及成就。

答:
三、评述题
1.梁启超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在当时的主要作用,试评述这一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答:(1)《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的主要作用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海外,但仍坚持办报宣传保皇,1899年7月他们还在加拿大组建了保救大清国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康、梁办的许多报刊都成了它的机关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日本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①《清议报》1898年12月在横滨创刊,是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它是以时事评论为主的旬刊。

梁启超频繁地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接触,在思想上受其影响,因而在《清议报》上梁启超、欧榘甲发表了一些主张民权、自由和论述破坏、革命的文章,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②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这是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

该报一创刊就以崭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封面是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要读者关心国家,希望改变人们“知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的观念。

有的封面在地图上方还绘有雄狮,象征中国将像猛狮一样崛起于世界。

内容分设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包括在内,内容之丰富,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确实是中国报界前所未有的。

(2)梁启超办报思想
①报刊舆论观。

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健全舆论印产生需要报馆的引导,舆论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

②报刊功能观。

“去
塞求通”、“耳目喉舌”之“通”的功能,“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功能。

③报刊自律观。

对报人素养的要求,对报馆言论独立的要求。

④报刊编辑观。

编辑理论思想,编辑业务思想。

⑤报刊文体观。

语义平白易懂,以求说理透彻为先;内容上切中时弊,有感而发,改变过去报刊文章无病呻吟,满纸风月的不良作风。

2.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根据地以红色中央社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状况及主要特点。

答:(1)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状况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被迫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组建工农红军。

在农村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依然重视宣传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宣传,从1931年起,至1934年红军长征前的三年中,中央苏区迅速创建与发展新闻事业,初步形成了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

a.根据地初创阶段的新闻宣传工作
在根据地和红军初创时期,《时事简报》是主要的新闻宣传阵地。

《时事简报》是红军各军及纵队创办的壁报,主要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

1931年3月,毛泽东撰写了在红色区域普遍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和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

这些指令的贯彻,使《时事简报》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新闻宣传阵地。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的新闻宣传工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据不完全统计,1931年底到1934年10月长征前夕,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的油印、石印、铅印大小报刊约有160种。

其中,中央一级报刊有66种。

在这些报刊中,有图文并茂的铅印大报,也有传单式的油印小报,初步形成了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

其中主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