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法
泊子小学刘维福
一、方法概述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要围绕一个思路:来源于生活———提炼于数学———应用于实际
二、教学流程:
1、进入情境,搜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收集用于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
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讲,进而提出数学问题。
2、利用经验,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构思思路的基础。
已有经验包括生活常识与经验,也包括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经验。
在现实情境中唤醒已有经验,在活动中寻找联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3、自主探索,让学生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这一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两次“转译”(生活语言转译为数学语言,数学语言转译为数学符号),再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
地选择相关的两个条件正确地选择算法,最后提醒学生分析解题结果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
4、反思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科书的实际问题不仅要解决,还要通过这些问题为今后在日常生活和继续学习中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积累经验。
因此,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是不可缺少的。
(1)、要围绕刚才是怎样理解这个实际问题的,怎样理解解题思路的,怎样估计得数是否合理的等环节组织学生反思。
(2)、把反思和交流结合起来。
通过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可能只会想到一种解题的方法,在交流中可以学到另一种方法。
通过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
三、效果及有待完善的地方:
(1)、使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3)、促进学生逐渐概括化地把握常见数量之间的联系,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总之,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