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第三课时 文献的载体(二)纸及纸本文献装帧方式

3第三课时 文献的载体(二)纸及纸本文献装帧方式

第三课时 文献的载体 (二)
——纸本
二、古籍用纸
在汉代,纸原本是缣帛的别名。 汉代虽然发明了纸,但当时的书写材料,竹、木仍 为大宗,其次是帛。纸写书,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 现中都没有充分的根据说明在汉代(特别是西汉)就 已普及。 《后汉书》卷78《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 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东汉元兴元年 (105),蔡伦改进造纸术成功,时称“蔡侯纸”。 其后纸写本开始出现。但直到东晋末永始二年 (404)桓玄下令废简用纸以后,纸才成为最主要 的文献载体材料。
《柳文指要》书影
章士钊题语云“荷君 贤妹指疵,一九七二 年六月廿八日,章士 钊病床题赠,时年九 十三”,荷君即潘伯 鹰夫人张荷君。此书 曾经毛主席特批出版, 这在“文革”期间并 不多见。章士钊 (1881-1973),字 行严,今长沙人,是 一位有影响的政治活 动家和著名学者。
线装书结构图
线装与包背装区别
总结
隋唐五代时的图书已有使用皮纸的,宋以后的图书 典籍中,皮纸是使用最多的纸类之一。皮纸的种类 很多,主要有棉纸、宣纸、桑皮纸等。 竹纸至晚出现于唐末,宋、元时建本图书大多数是 用竹纸刷印的。明末以至整个清代,竹纸更是图书 典籍的主要用纸。竹纸品类极多,有毛边纸、连史 纸、开化纸等。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以手写形式为主,兼用划 刻形式。印刷术发明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流行, 写本虽然还一直存在,但不占主流。近代以来,文 献的印刷逐渐采用铅印、石印、影印等形式,此外 还有拍照、刻录等手段。
(四)纸
书册制度是指古籍的外在形式,与书的文字 内容无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书写材料、 复制形式等因素。早期的书是抄写在竹木简 上的,只能用带子把竹木简编连起来成为简 册的形式,这时书写材料就决定了书籍的外 在形式为简册。在纸成为文字的主要载体, 由于抄写是基本的复制方式,所以在很长一 个时期内,书籍的外在形式为沿袭简册形式 而来的卷轴装。
总结
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大致可分为麻纸、皮纸、 竹纸三类。它们全部为手工制造,与现代机制纸有 所不同,在纸质、纤维、薄厚、颜色、帘纹等方面 都独具特色。 麻纸的特点是纤维较粗,纸质坚韧;外观有粗细厚 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帘 纹一般较皮纸、竹纸为宽。隋唐五代时的图书多用 麻纸,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 更为稀少。
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 形式。这种装订形式产生于明朝中叶,是由包背装 转化而来的。它与包背装的主要区别是: (1)改纸捻穿孔订为线订。 (2)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 (3)改包背为露背。 线装书出现后,一直沿用至今。从工艺方法上,后 来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均未超出线装范围。
总结
自魏、晋至隋,文献典籍的载体逐渐由竹简、 缣帛而改用纸张,篇卷的变化也受到影响。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3《篇卷》说:
总结
唐、宋以来,卷轴之书,又变而为纸册,则成书之 易,较之古人,盖不啻倍蓰已也。古人所谓简帙繁 重,不可合为一篇者,今则再倍其书,而不难载之 同册矣。故自唐以前,分卷甚短。六朝及唐人文集, 所为十卷,今人不过三、四卷也。自宋以来,分卷 遂长。以古人卷从卷轴,势自不能过长;后人纸册 为书,不过存卷之名,则随其意之所至,不难钜册 以载也。以纸册而存缣素为卷之名,亦犹汉人以缣 素而存竹简为篇之名,理本同
经折装
经折装
经折装:大约始于唐代后期,把卷子改成折 叠式,纸仍是粘连起来的长幅,按一定宽度 一反一正折叠成长方形的册子。再用两个硬 纸板或薄木板把折子夹起来。
(3)蝴蝶装:P33
蝴蝶装
蝴蝶装:蝴蝶装是由经折装变来的,元代吾衍《闲 居录》:“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 久而折断,复为薄帙。”薄帙就是蝴蝶装的一本一 本的书。 所谓蝴蝶装就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 然后再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 糊粘在一起,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因打开书 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蝴蝶展翅,故称 蝴蝶装。 蝴蝶装起于何时尚不清楚,大约在北宋时取代经折 装成为儒家经典及一般书籍的主要装订方式。
(四)纸到纸本文献
2、纸质文献的装潢: 纸质文献的装潢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以轴为中心的“卷”;以线为中心的装帧。
(1)卷子:P30
卷子
卷子:西晋傅玄《纸赋》:“揽之则舒,舍 之则卷。”说明纸张在早期是以卷子形式保 存的。其流行时期是六朝到唐五代前后。 卷子一头有轴,在文字结束的尾端,不读时 就卷起来,所以卷子又叫卷轴。卷子开头部 分,容易磨损,会接出一段丝织品或空白纸, 叫“褾”。褾上还系一根带子,卷起来后用 于捆扎。一个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 部分。
牙签与插架
卷子摆在架上,不易检寻,所以一头往往悬 挂标签,标签是牙制的,所以叫牙签。唐韩 愈《送诸葛觉往隋州读书诗》:“邺侯家多 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 触。” 卷子不便携带,通常还有装书的袋子,叫作 “帙”,通常每十卷装作一帙。帙一般为丝 织品,因卷和帙为相互配合的产物,后来就 成为卷帙一词,形容书多为“卷帙浩繁”。
线装与包背装区别
线装是有一定规格的,一般只打四个孔,叫 “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 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上下两段间 距短些,中间几段间距长些。最后是穿线, 不仅横穿,也要直穿。
总结
总之,中国古代的装订形式,是随着古代书 籍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它经历了简策装、 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 和线装等漫长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古代社会、 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四)纸
卷子从前很罕见,日本保存相对多一些,有 相当一批实物。清末在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 了一大批即所谓敦煌遗书,有数万件之多, 绝大部分属于唐五代,以后这种古写卷子方 广为人见。
引子:武则天该看什么书,线装书究竟什么 时候出现
范冰冰主演的大型历史巨制《武则天》 , 武则天翻看线装书。 《西游记》西天取经,亦是线装形制。 西北大学博物馆,馆藏佛像刻石,佛手持书 册。
(四)纸:P28
1、纸的发明及其对简牍、帛书的取代 我国古代的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 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代只有这种 卷轴形式的书。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 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 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 历了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 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
包背装样式
元末明初多用包背装。明代的《永乐大典》、 清代的《四库全书》,都采用的是包背装。
《永乐大典》的包背装书影
《永乐大典》的包背装书影
包背装样式
包背装样式
包背装书结构图
(5)线装:P34
线装书
线装书
《芥子园画谱》
《芥子园画谱》,又称 《画传》,诞生于清代。 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 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 子园”,并支持其婿沈 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 概、王蓍shī 、王臬), 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 之时,即以此园名之。 此画谱堪称中国的教科 书。
插架的样式
缥囊纪庆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囊纪庆,玉烛调 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 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 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 玉烛:《尔雅·饰天》:“四时和谓之玉烛。”
削则削到雌黄
早期的纸需要“染潢”, 用黄檗汁,目的是防虫, 因其色微黄,所以又称黄 卷。《抱朴子·疾谬》: “吟咏而向枯简,匍匐以 守黄卷。” 因纸是黄色,所以写错涂 改也用黄色盖住原字,再 行重写,所用颜料叫雌黄, 所以后来形容不顾事实, 随便议论叫信口雌黄。
(4)包背装:P34
包背装
包背装:包背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 形式,起于南宋后期。包背装将书页背对背 地正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 为书口,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 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 由于包背装的书口向外,竖放会磨损书口, 所以包背装图书一般是平放在书架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