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1分析
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文艺现象 用文艺现象来印证心理学知识
研究对象
❖ 审美艺术心理活动
❖核心是研究文艺活动中具体的、感性的、 活动着的人及其心理情感与心理意象 ❖着眼点是文艺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的 心理体验
“七情六欲”
儒家:喜、怒、哀、惧、 爱、恶、欲 佛家:喜、怒、忧、惧、 爱、憎、欲 医家:喜、怒、忧、思、 悲、恐、惊
文艺现象
作家 创作经验 作品中人物 读者接受
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第二章 艺术家与体验 第三章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 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第五章艺术接受心理
研究对象
艺术家的人格心理、创作心理; 艺术文本的心理蕴涵,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情节、 环境中的心理活动; 艺术欣赏、接受与批评的心理规律,艺术家、作 品与受众三方互动之心理机制; 文艺活动的社会、民族、文化心理等等。
红国
楼维Βιβλιοθήκη )梦 评论
》
现代意义的文艺心理学与现代文学理论的产生是同步 的,它们都产生于本世纪初,其代表人物就是王国维。 王国维于1904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这是 一篇以德国生命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来观照中国文学 的批评兼理论的著作。这篇论文的中心论点,是把人 的生活的本质看成是欲望的追求与满足,认为人生就 像一个钟摆那样,在痛苦与厌倦中摆动。文学与艺术 则为人生的痛苦与厌倦找到了一条“解脱”之道。 “解脱”说,虽以西方的生命哲学为立足点,但其具 体解释却完全依靠现代审美心理距离说。这不能不说 是中国自己的现代的文艺心理学的原创之论。1910 年王国维发表了其文学理论的代表作《人间词话》, 把他的“解脱”说变化为带有中国色彩的“境界”说, 但其具体解释中,仍然处处使用文艺心理学的理论。
文艺心理学
讲师:邓金明
课程圈子:文艺心理学/02076189/邓金明
参考书目
1、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2、钱谷融、鲁枢元: 《文艺心理学》 3、童庆炳: 《文艺心理学教程》
课程安排
第一讲 概论 第二讲 艺术感的生成 第三讲 美感经验的产生 第四讲 作品的精神分析 第五讲 文艺的接受心理
第六讲 后现代精神分析 第七讲 政治的审美救赎 第八讲 文艺的性别意识 第九讲 文艺的大众心理 第十讲 随堂考试
言,是一种“心理文艺学”
❖ 并非如其字面意思所指(可归属于心理学), 它沿用了朱先生的历史命名
❖ 学科交叉:与美学、艺术哲学,与心理学二 者关系均很密切
交叉学科
多学科的综合性的边缘交叉学科
核心内涵:文艺学、心理学、美学 (审美心理)和心理社会学交叠而成 二级外延:哲学、伦理学、文化学和 社会学构成 三级外延:向政治学、传播学、经济学、 医学(治疗学)等广阔领域辐射
发展
(《鲁
1924
苦迅
闷
)
的 象
征
》
郭沫若在20年代所写的《“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 与其作者的性格》和《批评与梦》两篇文章,把文 本与创作心理联系起来分析,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 觉。这两篇论文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艺心理 学最早的又具有学术“自觉”的论文。 鲁迅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天才”、“灵感”、 “想象”等观点外,还就诗的情感的特质提出了独 到的看法。关于鉴赏心理,鲁迅也有很多很精彩的 论述。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揭示了文艺创作 的心理特点。鲁迅还于1925年译书出版前后,将它 作为讲义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开课,这 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在高校开设的文艺心理学课程。
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人类基本情感(心理)
喜悦 厌恶 恐惧 爱情 希望
悲伤 愤怒 妒忌 愧疚
问题
有哪些文艺作 品以这些情感 为主题?
“阿喀琉斯的愤怒”
“麦克白的妒忌”
——
惊 悚 恐电 惧影 与《 变沉 态默 心的 理羔 学羊 》
“七宗罪”
愤淫暴 怒欲食
、、 傲贪 慢婪 、、 嫉懒 妒惰 、、
文艺心理学
第一讲 概论
一、何谓“文艺心理学”
这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我对于它的名称, 曾费一番踌躇。它可以叫做《美学》,因为它所讨 论的问题通常都属于美学范围。美学是从哲学分支 出来的,以往的美学家大半心中先存有一种哲学系 统,以它为根据,演绎出一些美学原理来。本书所 采的是另一种方法。它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 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 归纳的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 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 以我不用《美学》的名目,把它叫做《文艺心理 学》。这两个名称在现代都有人用过,分别也并不 很大,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 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在朱光潜和胡风之后,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沉寂 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复苏
(《童
2005
文庆
艺炳
)
心 理
学
教
程
》
在新时期复兴文艺心理学的最初几个学者是金开 诚、滕守尧和鲁枢元。从80年代到90年代,文艺 心理学的研究活跃,取得了丰硕成果。仅文艺心 理学方面的丛书就有三套,这就是鲁枢元主编的 《文艺心理学著译丛书》,童庆炳主编、程正民 副主编的《心理美学丛书》,陆一帆主编的《文 艺心理学丛书》。概论性质的著作主要有:钱谷 融、鲁枢元主编的《文艺心理学教程》,陆一帆 的《文艺心理学》,王先霈的《文学心理学概论》 等。
同时,文艺心理学还要研究文艺、审美活动与当 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心理等一系列课题。
学科性质
首次提出:1930年 朱光潜(研究审美中的“心 理事实”,关注美学中的审美心理研究 )
美学与心理学的学科分野上,有过两种对立的 观点 :
美学从属于心理学
审美心理只是美学研 究的一个部分
❖ “文艺心理学” :就其研究的实质而
小说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诗歌心理学
文
文艺美学
(心理诗学)
戏剧心理学
艺
文艺批评学
学
文艺社会学
文艺文化学
学科框架
多艺术家与创作心理 文本、符号与心理蕴涵 文艺的接受与欣赏心理 文艺家、文本与接受者的三方互动 文艺活动与心理体验 文艺活动与社会民族文化心理
文艺心理学发展过程
起步
(《王
1904
高峰
(《朱
1936
文光
艺潜
)
心 理
学
》
中国的现代的文艺心理学经郭沫若、鲁迅20年代的 努力,应该说已经自觉地起步了。到了30年代的朱 光潜那里,则发展到第一期的高潮。朱光潜的《悲剧 心理学》(英文)、《变态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 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正式成熟。
如果说30年代的“京派”朱光潜是在书斋里完成他 的文艺心理学的建设的,那么30年代的“海派”胡 风则是在革命的文艺实践中创立了他的独特的文艺创 作心理学。朱光潜和胡风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艺心理 学自觉期的双峰。他们从不同的道路走来为中国的文 论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