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师范学院课程实践实习调查报告课程名称:中国地理实习题目:中国钢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指导教师:罗老师班级:09级01班姓名:程小东(20091061103)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中国钢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一、中国钢铁产业结构现状1.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96 年以来,钢产量已连续13 年居世界第一,2008 年产量高达5. 02 亿吨,约占全球总量的37. 8% ,与排名第二至第九位的八国钢总产量相当,是第二大钢产国日本的4. 3 倍。
我国钢铁产业从规模上讲已经相当大,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和推动效应较大。
2. 粗钢产量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不断增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实现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3.53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30.8%;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达5.68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46.6%,超过了排在我国之后的20个国家的粗钢产量之和。
预计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6.2亿吨。
“十一五”期间,粗钢产量年均增幅将达到12%左右。
3. 钢材结构不断优化,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2005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大力开发和生产国内相对短缺的钢材品种,钢材品种和质量不断提升,大量取代了进口钢材。
长期以来相对短缺的板材产量增长快于长材增长,板带比逐步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国产钢材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钢材进口量呈下降趋势,出口量不断增加,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92%,2009年提升至96%。
4. 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集中度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钢铁企业不断形成。
优势企业集团跨地区重组加快,宝钢集团重组新疆八一钢铁、广东钢铁和宁波钢铁,鞍钢集团重组攀钢集团和天铁冷轧,武钢集团重组昆钢、柳钢和鄂钢,首钢集团重组水城钢铁、贵阳特钢、长治钢铁和通化钢铁。
区域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形成一定规模,河北省唐钢、邯钢、宣钢、承钢、石钢和舞钢成立河北钢铁集团,山东省济钢、莱钢、日照钢铁合并成山东钢铁集团,湖南省湘钢、涟钢和衡阳钢管组成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大连特钢、抚顺特钢和北满特钢组建东北特钢集团。
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2005年我国排名前十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的35.4%,2009年提高至43.5%,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
2010年,随着鞍钢重组攀钢、本钢兼并北台、首钢重组通钢、天津渤海钢铁集团的组建,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5.“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钢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稳步推进。
2010年,按照我部下达的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分解任务,全年计划淘汰落后炼铁和炼钢能力3524万吨和921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696万吨、炼钢产能6914万吨,可分别完成计划淘汰量的117%和126%。
6.环保意识加强,节能减排力度加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企业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水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节能水平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不断减少,节能减排指标取得新进展。
2005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分别为741千克标煤和8吨新水,2009年分别降至619千克标煤和4.4吨新水,年均下降4.6%和16.1%。
2009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同比下降4.9%和7.9%。
二、中国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1. 是产能严重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
产能过剩是中国钢铁产业的“第一顽疾”,一方面落后产能没有及时被淘汰,另一方面产能又在快速增加。
2009年末,全行业粗钢产能已达7亿吨左右,其中不符合产业准入标准的炼铁产能1.6亿吨左右、炼钢产能1.9亿吨左右,而国内市场粗钢消费量预测只有5.65亿吨,呈现产能严重过剩状况。
由于总量过高,加剧了国内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市场价格低位震荡,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低水平、落后产能的大量存在,加之盲目重复建设,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通钢比例较高,特殊钢材缺乏,特别是性能要求严格的高洁净度、高强度、高塑性变形、高抗腐蚀性能的钢材和深加工高附加值钢材还需依赖进口,中国钢铁产业整体处于中端偏上水平。
2.全国钢铁企业集中度不高,联合重组步伐亟待加快步伐。
中国是一个钢铁大国,现有钢铁冶炼企业近1000家,但中国并非一个钢铁强国,集中度太低,国内钢铁老大上海宝钢在全球钢铁份额相当小。
据统计,上海宝钢在全球钢铁份额仅占7%左右,也就是说国内没有一家钢铁企业能够与全球其他几大钢铁企业相竞争。
如果要建设全球钢铁强国,则必须建立全球钢铁强企。
按照统计资料,五大钢铁集团目前控制的钢铁上市公司达到18家,占上市公司总量的一半,并购整合将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机遇。
短期来看,由于重组题材涉及面较广,整个钢铁板块都会受到重组加速预期的提振。
长期来看,重组完成后,产业集中度提升,钢铁行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将逐步提高,溢价能力增强,长期发展前景趋好。
目前,全国有1000多家钢铁企业,排名前10位钢铁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的43.5%,而美国、日本和欧盟排名前4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在本国的占比均超过60%。
根据国家关于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2015年我国前10家钢铁生产企业产量要占到全国产量的60%以上,但目前仍有不小的差距。
由于产业集中度低,我国在铁矿石谈判中长期处于劣势。
我国对海外铁矿石资源的依赖性逐年上升,但在采购谈判中却一再被动。
据统计,2003—2008年国际铁矿石谈判结果均以涨价告终,涨幅分别为8.9%、18.6%、71.5%、19%、9.5%、79.9%,2009年即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铁矿石价格下调也未达到中国的期望值。
因此,迫切需要尽快建立铁矿石进口的“中国模式”。
3.是内部竞争无序,国际竞争力弱。
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的分销渠道以经销商为主,重点企业直供最终用户所占比例偏低,这种营销方式,使得经销商对市场影响较大。
然而,目前经销商经营模式也处于粗放阶段,追涨杀跌。
市场稍有波动,企业间便竞相压价,少数企业甚至采取不理性的销售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市场恐慌因素,造成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由于我国钢铁产业技术水平仍处于中低端,我国出口的钢铁产品,大多是中低端品种,高端产品比例很小,国际竞争力不强。
4.是布局不合理,生产成本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钢铁企业大多分布在靠近资源和大中型城市的内陆地区,多数重点大中型企业位于省会和大中型城市,不少钢铁企业还处于人口密集、严重缺水地区和风景名胜区。
从区域布局看,我国钢铁业呈现出内地产能过多、沿海沿港产能不足,主要产区产能过多、主要消费地区产能不足的特点。
随着资源和外部条件的变化,钢铁产业对国外铁矿石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制约日益显现,企业生存发展能力下降。
事实表明,我国钢铁产业现有布局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进行布局调整。
5.钢铁最重要的原材料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无定价权。
200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6.28亿吨,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2.62亿吨占进口总量的41.7%;从巴西进口1.42亿吨占进口总量的22.7% 从印度进口1.07亿吨占进口总量的17.1% 从这三个国家进口占进口总量的81.47% 其它国家进口占进口总量的18.53%。
中国钢铁企业生产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达到69%。
今年的铁矿石进口还要增加几千万吨。
钢铁最重要的原材料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52%左右,原油、铬铁矿石和镍矿石等也依靠进口,原材料需求大,没有定价权;干散货运力也严重不足,无法掌控海运运费的走势。
2002年到2008年,铁矿石价格上涨了近5倍,海运运费上涨了15倍,但同期中国钢材价格却只上涨了35%左右。
可见,中国钢铁行业是在为铁矿石等上游原料生产企业和其他服务性企业打工。
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
大而不强是人们对钢铁业的普遍认识。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产能过剩典型的钢铁业,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是“产业主线”,普通钢过剩和特种钢稀缺,这一情况只是被一些市场因素掩盖着,显得模糊不清,如果对此没有清醒认识,钢铁业将会长期在大起大落的“轮回”中积累更深的矛盾。
6.缺乏铁矿石谈判与海运市场主动权。
铁矿石市场供大于求,价格预期下跌,但矿价谈判仍然力量不均等。
全球三大矿山(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垄断了接近全球80%的海运铁矿石贸易量,而世界前20位的钢厂产量合计也不过占全球37%。
在一片涨价潮中,铁矿石价格谈判的胜利天秤越来越倾向于供应商,中国钢铁显得束手无策。
随着海运价格频繁变化,致使中国每年投入海运市场上的资金巨大,要想重振雄威,国内钢铁企业在海运市场上需要赢得更多发言权。
三、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对策1.进一步加快国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强产业集中度。
淘汰落后产能,将直接决定中国钢铁业的景气度。
根据《钢铁行业联合重组指导意见》,全国将进一步推进钢铁行业购并整合,政府出台相关兼并政策,据此可以预见钢铁行业的长期前景向好。
钢铁行业的再次重新洗牌,将自然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炼钢炼铁企业,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要想取得国际竞争主动权,中国钢铁企业必须抓住经济危机利好时机,由大变强,在实行国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避免简单的联合,须要阻断国有企业的弊病,加强技术、结构、制度、各项资源等的全方位整合,特别是对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整合,实质性地提升核心竞争力。
2.加强技术改造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现参加全球钢铁市场竞争的梦想,全国钢企必须实现技术的实质性提升。
品种质量、节能降耗是重点,需要支持高强度的三级钢筋、高档的汽车板、高排耗的取向硅钢、高速轨道用钢等产品。
要提升钢铁竞争力,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环境下,占据各级市场份额,则必须加强技术改造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的提炼与保护的力度。
3.改善钢铁产业结构与国内支柱产业相配合。
国务院下达扩大内需政策无疑是对中国钢铁企业的一个利好政策,但危机后中国钢铁企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的配合将直接决定其今后发展道路。
钢铁行业需要加大与铁路、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配合度,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国家投资铁路业,特别是大力支持“高铁”的建设,刺激钢铁产品的需求,刺激钢铁行业的发展。
建筑用钢量占中国钢产50%以上的消费量,房地产市场形势是制约钢材需求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