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用法2、掌握基本的文言句式。

3、掌握翻译句子学习过程:(一)考点一:实词以中考题为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走送之走:跑 B.自念所赠颇不粗劣念:思念,怀念C.手自烹进手自:亲自用手 D.贵官执盏一拱曰执:拿着,握着方法点拨:第一种方法:温故迁移法第二种方法:组词联想法第三种方法:语法迁移法(二)考点二:虚词常考查的文言虚词:之、以、其、而。

7.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命名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重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整理归纳:“以”的用法1、介词(+名、代):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2、连词(+动词):①表示目的,译为“来”;②表结果,译为“以致”“以致于”;③有时相当于“而”3、动词(+句子或与为连用):译为“以为、认为”4、通假字:表示时间,可译为“已”“已经”“之”的用法之:助词①的②无实义(宾语前置标志、定语后置标志、主谓之间、补充音节)代词(动词+之)代人、事、物动词(某人之某地(到、往)“其”的用法1、通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那”等。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3、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的: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而”的用法: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顺承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3.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4.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直击中考1.下列语句,句式与“吾谁与归?”相同的一项是()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贤能为之用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忌不自信2.下列句子中,与“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 B贤能为之用 C其两膝相比者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三)考点三:文言句式常见文言句式:1、倒装句 2、判断句3、省略句 4、被动句 5、固定句式8.下列句子中,与“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B、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D、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直击中考1.下列语句,句式与“吾与谁归?”相同的一项是()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贤能为之用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忌不自信2.下列句子中,与“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B、贤能为之用C、其两膝相比者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四)考点四:翻译句子中考评分细则: 1.句子大意正确;2.重点词语译正确;3.表述文从字顺;4.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直击中考⑴向有友人馈朱鲫于孙公子禹年。

(2分)译文:⑵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译文:明确翻译句子方法:1. 以直译为原则,特别是重点字词一定要翻译出来。

2. 体现句式特征(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反问句、省略句)。

3. 语句通顺、连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4. 带上标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2015年青岛中考)故事两则向有友人馈朱鲫①于孙公子禹年②,家无慧仆,以老佣往。

走送之,及门,倾水出鱼,索盘而进之。

及达主所,鱼已枯毙。

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佣,即烹鱼以飨③。

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答曰:“欢甚。

”问:“何以知之?”曰:“公子见鱼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赐酒,且烹数尾以犒小人。

”主人骇甚,自念所赠颇不粗劣,何至烹赐下人。

因责之曰:“必汝蠢顽无礼,故公子迁怒耳。

”佣扬手力辩曰:“我固陋拙,遂以为非人④也!登公子门,小心如许,犹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盘出,一一匀排而后进之,有何不周详也?”主人骂而遣之。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⑥皆精。

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贵官默然。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饮已将尽,并无赞语。

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朱鲫:红鲫鱼,一种名贵的观赏鱼。

②孙公子禹年:孙禹年,淄川人,清代顺治年间兵部尚书之子。

③飨:用酒食款待。

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

⑤筲斗(shāo dǒu)不文:用小水桶盛着鱼,不够体面。

筲斗,小水桶。

⑥铛臼(chēng jiù):煮茶用具。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走送之走:跑 B.自念所赠颇不粗劣念:思念,怀念C.手自烹进手自:亲自用手 D.贵官执盏一拱曰执:拿着,握着7.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命名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8.下列句子中,与“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B.山峦为晴雪所洗出(《满井游记》)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D.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老佣人把鱼摆在盘中献给孙公子,公子很高兴,但没说话,让人拿酒烹鱼款待老佣人。

B.老佣人认为自己做得很有礼节,对主人的责备很不满意,极力辩解,主人非常生气。

C.灵隐寺有位以茶闻名的僧人,存了不同等级的茶叶,用来招待不同的客人。

D.僧人煮了上等好茶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哪知这位贵官却不懂得茶叶的优劣。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向有友人馈朱鲫于孙公子禹年。

(2分)译文:⑵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译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①与王恺②争豪③,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④,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⑤,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

崇视讫⑥,以铁如意⑦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⑧甚众。

恺惘然自失。

选自《世说新语·汰侈门》【注释】①崇:字季伦,西晋时渤海南皮人,是当时的大富豪,大恶霸。

②王恺;、:字君夫,西晋时东海人,晋武帝司马炎的舅父。

③争豪:比赛富有。

豪,豪华奢侈④武帝:即晋武帝司马炎⑤扶疏:树枝茂盛的样子。

⑥讫:完毕⑦指供玩赏的一种器物,多用竹、玉、骨等制作。

⑧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穷:穷尽B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许:左右、上下C、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悉:都D、条干绝世绝:尽8、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并穷绮丽,以饰舆服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B、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唐雎不辱使命》C、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通过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反映了晋富豪穷奢极欲的生活。

B、晋武帝将稀世珍宝随手赠与手下的行为反应了朝政的无道。

C、石崇随手击碎珊瑚的行为表现出他的豪爽、蔑视权贵。

D、本文表现出这些富人的攀比之心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心态。

10、将下列语句翻译成汉语(4分)①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②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分)苏秦之楚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三日乃得见乎王得:得到B.不远千里而临寡人临:到C.愿闻其说闻:听D.今令臣食玉炊桂食:吃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苏秦之楚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那不染(《爱莲说》)3、下列各句与“楚国之食贵于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不戚戚于贫贱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4、对下列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楚王很虚心,在听苏秦的话之后立刻请苏秦暂歇宾馆,说明他是个比较容易采纳意见的君王。

B.苏秦做事有耐心,说话有技巧。

C.苏秦到楚国去,过了许多天后才见到楚王。

D.苏秦向楚王告别,只要是因为楚王的怠慢。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2)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1、整理归纳课堂笔记。

2、《初中复习指导》 113页《关羽传》 114页《完璧归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