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①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原因是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这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②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
2.惯性指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越大,运动状态越易改变;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第2节二力平衡1、几个力平衡:物体在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2、平衡状态: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可以用八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5、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受平衡力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6、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
8、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正好相反)(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第3节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产生的条件: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
第二: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
第三: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第四:两物体间接触面粗糙。
5、、测量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6、应用: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1、压力: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它力,则压力F = G⑵方向: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⑶作用点: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静止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不变运动快慢改变运动方向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S F 推导公式:F = PS 、S=PF⑶单位: p —压强—帕斯卡(Pa );F —压力—牛顿(N );S —受力面积—平方米(m 2) 受力面积是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
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压强:我们一般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 =G 容+G 液),后确定压强。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例:菜刀刀口很薄等就是利用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例: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是利用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减小压强。
第2节 液体的压强1.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测量仪器:压强计.液面高度差越大,则液体压强就越大.2.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计算:gh p ρ=,(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 3;g=9.8 N/kg ;h 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
)4.根据gh p ρ=,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5.、1)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2).F=G F<G F>G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 ;㈡其次确定压力F=Ps(固体则先确定压力F=G,其次确定压强p=F/S p )7、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如果只装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这就是连通器的原理。
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第3节 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存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等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 0=760mmHg=76cmHg=1.013×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A 、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C 、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 、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 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 g=1.013×105Pa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4、大气压的特点:⑴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⑵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 ,气压增大时升高。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吸管喝饮料、吸墨水、针管吸药液等都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
第4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
流速大的地方压强 小 ,流速小的地方压强 大 。
飞机的升力是由于飞机的上方空气流速快压强 小 ,下方流速 小 压强 大 ,在机翼的上下表面存在 压强 差,因而有 压力 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第1节 浮力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浮力的施力物是 液体或气体2.浮力产生的原因: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不同。
F 浮=F 向上-F 向下3.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4.秤量法测浮力:F 浮=G -F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2.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从中可以知:浮力的大小只与 液体的密度 和 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
3.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秤量法:F 浮=G -F ,(2) 平衡法:F 浮=G 物(适合漂浮、悬浮), 展开 ρ液V 排g =ρ物V 物g (3)阿基米德原理:ph排液排排浮gV g G F ρ===m(4)压力差发法:F 浮=F 向上-F 向下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的沉浮条件:(开始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状态 F 浮与G 物 对实心物体ρ物与ρ液V 排与V 物关系 上浮 F 浮>G 物 ρ液>ρ物 V 排=V 物 下沉 F 浮<G 物 ρ液<ρ物 悬浮 F 浮=G 物 ρ液=ρ物 漂浮 F 浮=G 物ρ液>ρ物V 排<V 物2.浮力利用(1) 轮船: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从而增大了浮力,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2)轮船的大小用 排水量 来表示,排水量就是轮船满载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 ,排水量为104吨的船受的浮力为 108N ,排开水的体积为 104m 3。
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