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实例(案例)分析》真题及详解一、(本题20分)简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并阐释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求:1.观点明确,表述完整、准确。
2.不少于400字。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解析】(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2)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
(3)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a.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b.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c.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a.必须维护宪法权威;b.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c.必须树立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公信力。
③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二、(本题22分)案情:陈某见熟人赵某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便产生歹意,勾结高某,谎称赵某欠自己10万元货款未还,请高某协助索要,并承诺要回款项后给高某1万元作为酬谢。
高某同意。
某日,陈某和高某以谈生意为名把赵某诱骗到稻香楼宾馆某房间,共同将赵扣押,并由高某对赵某进行看管。
次日,陈某和高某对赵某拳打脚踢,强迫赵某拿钱。
赵某迫于无奈给其公司出纳李某打电话,以谈成一笔生意急需10万元现金为由,让李某将现金送到宾馆附近一公园交给陈某。
陈某指派高某到公园取钱。
李某来到约定地点,见来人不认识,就不肯把钱交给高某。
高某威胁李某说:“赵某已被我们扣押,不把钱给我,我们就把赵某给杀了。
”李某不得已将10万元现金交给高某。
高某回到宾馆房间,发现陈某不在,赵某倒在窗前已经断气。
见此情形,高某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协助司法机关将陈某抓获归案。
事后查明,赵某因爬窗逃跑被陈某用木棒猛击脑部,致赵某身亡。
问题:1.陈某将赵某扣押向其索要10万元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2.高某将赵某扣押向其索要10万元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3.陈某与高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4.高某在公园取得李某10万元的行为是否另行构成敲诈勒索罪?为什么?5.陈某对赵某的死亡,应当如何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6.高某对赵某的死亡后果是否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7.高某的投案行为是否成立自首与立功?为什么?【考点】绑架罪;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等犯罪;自首;立功的成立条件【分析】本题是一个较为疑难的案例分析题,案情复杂,在犯罪认定与刑罚适用上都存在疑难之处。
这也是刑法案例的最典型的考查方式,刑总和刑分的内容都有涉及。
只有正确地掌握有关刑法理沦,才能对本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答案】1.陈某将赵某扣押向其索要10万元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答:陈某构成抢劫罪。
抢劫罪与绑架罪的键区别在于,前者只能是向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有关人勒索财物;后者是直接迫使被绑架人交付财物,而不是向第三者勒索财物。
行为人使用暴力、胁迫手段非法扣押被害人或者迫使被害人离开日常生活处所后,仍然向该被害人勒索财物的,只能认定为抢劫罪,不应认定为绑架罪。
本题中,虽然后来由公司出纳李某送来了钱,但并不知道赵某被绑架,因而陈某扣押赵某向赵某索要财物的行为不构成绑架罪。
这种直接向被害人强行索要财物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2.高某将赵某扣押向其索要10万元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答:高某构成非法拘禁罪,因为高某并无绑架的故意,而以为只是索要债务。
高某听信陈某的说辞,以协助赵某讨债的故意参与扣押赵某。
根据《刑法》第238条第3款的规定,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应以非法拘禁罪论处。
3.陈某与高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答:陈某与高某构成共同犯罪。
根据共同犯罪的部分犯罪共同说理论,陈某与高某在非法拘禁罪的范围内,经过了事先通谋,有共同犯罪故意,并一起实施了拘禁行为,故二人在非法拘禁罪的范围内之间成立共同犯罪。
4.高某在公园取得李某10万元的行为是否另行构成敲诈勒索罪?为什么?答:高某不另外构成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实行威胁,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索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高某的行为属于为了索取债务而拘禁他人后,为了达到讨债的目的而实施的恐吓威胁的行为,缺乏非法占有的目的。
5.陈某对赵某的死亡,应当如何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答: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不再另行评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中明确指出,行为人为劫取财物而预谋故意杀人,或者在劫取财物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处罚。
陈某将爬窗逃跑的赵某击伤致死的行为,包含在抢劫罪当中,不另行构成故意杀人罪。
根据《刑法》第263条的规定,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属于抢劫罪的法定刑升格情节。
6.高某对赵某的死亡后果是否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答:高某不负刑事责任。
因为陈某的杀人行为超出了高某的故意范围,属于共犯的过限行为。
高某对赵某的死亡并不知情,也不包含在事先的预谋之中。
高某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7.高某的投案行为是否成立自首与立功?为什么?答:成立自首与重大立功。
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的行为。
高某自动归案,并协助司法机关将陈某抓获归案,且被检举人有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的刑罚,满足自首和立功的条件。
三、(本题20分)案情:被告人甲、乙共同将被害人丙杀害。
一审程序中,在公诉人对被告人甲、乙同时进行讯问后,经审判长许可丙的父亲丁以附带民事诉讼原告的身份,就犯罪及财产损失事实向甲、乙发问。
丙所居住社区的物业管理人员戊旁听了案件审理,并应控方要求就丙的被害情况向法庭作证,先后回答了辩护人、公诉人及审判长的发问。
庭审中合议庭对戊的证言及其他证据发现疑问,遂宣布休庭,就被害人死亡时间及原因进一步调查核实。
法庭调查中,公诉人发现被告人乙尚有遗漏的犯罪事实,当庭提出要求撤回起诉,法庭审查后作出同意撤回起诉的决定。
重新起诉后,甲、乙分别被判处死刑并赔偿原告损失10万元。
宣判后乙提出上诉,二审法院仅就乙的犯罪部分进行了审查,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维持了原判,并上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问题:请指出以上案例中在程序方面的不当之处,并简要分析原因。
【分析】本题是一道程序挑错题,综合考查了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中的全面审查原则。
考生必须仔细审题,将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避免遗漏问题。
【解析】(1)公诉人对被告人甲、乙同时讯问违反了分别进行讯问的原则。
《高法解释》第199条规定,讯问同案审理的被告人,应当分别进行。
必要时,可以传唤同案被告人等到庭对质。
即讯问共同犯罪案件中的被告人,应当分别进行。
本题中,公诉人对被告人甲、乙同时讯问违反了分别进行讯问的原则。
(2)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不能就有关犯罪事实向被告人发问。
《高法解释》第198条规定,在审判长主持下,公诉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讯问被告人。
经审判长准许,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就公诉人讯问的犯罪事实补充发问;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就附带民事部分的事实向被告人发问;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在控诉一方就某一问题讯问完毕后向被告人发问。
由此可见,附带民事诉讼原告向被告人发问的内容仅限于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事实,而不包括犯罪事实。
本题中,丙的父亲丁以附带民事诉讼原告的身份,就犯罪事实向甲、乙发问是违反程序的。
(3)戊作为证人不能旁听案件的审理。
《高法解释》第216条规定,向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发问应当分别进行。
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经控辩双方发问或者审判人员询问后,审判长应当告知其退庭。
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不得旁听对本案的审理。
(4)戊作为控方证人,控辩双方向其发问的顺序错误,应当先由要求传唤的一方进行发问。
《高法解释》第212条规定,向证人、鉴定人发问,应当先由提请通知的一方进行;发问完毕后,经审判长准许,对方也可以发问。
该案中,戊作为控方证人,是由控方提请传唤的,因此应当先由控方发问。
即该案中对戊的发问顺序错误,违反法定程序。
(5)公诉人在庭审中发现有漏罪的只能追加起诉,不能撤回起诉。
变更、追加、撤回起诉应当报经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并以书面方式向人民法院提出,公诉人不能当庭迳行决定。
《高检规则》第458条规定,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前,人民检察院发现被告人的真实身份或者犯罪事实与起诉书中叙述的身份或者指控犯罪事实不符的,或者事实、证据没有变化,但罪名、适用法律与起诉书不一致的,可以变更起诉;发现遗漏的同案犯罪嫌疑人或者罪行可以一并起诉和审理的,可以追加、补充起诉。
第461条规定,变更、追加、补充或者撤回起诉应当报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并以书面方式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前向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