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编号:12030开课专业:法律事务专业、法律文秘专业、书记官专业等(三年制)总学时数:54学时,理论教学学时26,实训教学学时28先修课程:刑法学学分:3.5主要教学环节: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考核办法:采取笔答闭卷考试执笔人:田秀然编制时间:2007年3月审核:吴连芝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性质:刑事诉讼法学是对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进行理论概括的一门部门法学,它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该学科以《刑事诉讼法》这一国家基本法律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刑事诉讼司法实践、刑事诉讼理论等相关内容,属于司法部规定的法学核心课程之一。

目的: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法学基础课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及理论体系,成为不可多得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任务: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刑事诉讼理论及实务以及古今中外的刑事诉讼制度。

三、课程基本要求刑事诉讼法学的开设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若干基本问题,注意思考和解决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系统地把握刑事诉讼法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理论教学第一编总论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概述目的与要求:掌握诉讼、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刑事诉讼法的任务第一节刑事诉讼、特征一、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渊源三、刑事诉讼法与宪法、其他部门法的关系第二节刑事诉讼法制定的目的和任务第三节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第四节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一、刑事诉讼的目的二、刑事诉讼的价值三、刑事诉讼的职能四、刑事诉讼的结构重点: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难点: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范畴第二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目的与要求:掌握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了解诉讼参与人的种类及其在诉讼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一节刑事诉讼法中的专门机关一、公安机关的性质、组织体系、职权二、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走私犯罪侦查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三、人民检察院性质、组织体系、职权四、人民检察院的性质、组织体系、职权第二节诉讼参与人一、概述二、当事人三、其他诉讼参与人重点: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公安机关的职能2、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及其权利和义务难点:1、人民检察院的性质2、被告人及被害人在诉讼中的特殊之处第三章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目的与要求:掌握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充分理解并把握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等主要原则。

第一节基本原则概述第二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第三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一、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三、依靠群众四、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五、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七、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八、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九、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十、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十一、刑事司法协助原则重点:1、基本原则概述2、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3、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难点:1、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2、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3、无罪推定原则第四章刑事诉讼基本制度目的与要求:掌握回避的理由、适用对象;回避的决定权。

掌握辩护人的范围、诉讼地位、权利和义务、介入诉讼的时间;辩护的种类;律师在侦查阶段的介入;诉讼代理人的范围和种类。

了解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性质;掌握附带民事诉讼的构成要件;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

掌握期间的计算;了解送达的程序。

第一节回避一、回避的概念、意义、二、回避的理由三、回避的适用对象第二节回避的程序一、回避的方式二、回避的决定和复议重点:1、回避的概念、种类、理由和适用人员2、回避的程序难点:1、回避的理由2、回避的适用人员第五章辩护与代理第一节辩护制度概述一、辩护制度的概念二、实行辩护制度的意义第二节我国辩护制度的内容一、辩护人的概念和范围二、辩护人的诉讼地位和职责三、辩护的种类和方式四、辩护人介入诉讼的时间五、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六、侦查阶段律师的介入第三节代理一、代理的概念和意义二、诉讼代理人的范围和种类三、诉讼代理人权利四、诉讼代理人诉讼地位五、诉讼代理人与法定代理人的区别重点:1、辩护人的范围、诉讼地位、权利和义务2、辩护的种类3、刑事诉讼代理的种类难点:1、辩护人的诉讼地位和权利、义务2、刑事诉讼代理的种类第六章附带民事诉讼目的与要求:第一节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性质二、附带民事诉讼的构成要件三、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第二节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一、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二、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第三节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二、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重点:1、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及构成要件2、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3、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难点:1、附带民事诉讼成立的条件2、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第七章期间、送达目的与要求:第一节期间一、期间的概念和意义二、法定期间三、期间的计算四、期间的恢复第二节送达一、送达的概念和意义二、送达的程序重点:1、期间的概念和意义2、期间的计算3、送达的程序难点:期间的计算第二编证据论第一章刑事诉讼证据目的与要求:掌握证据的概念、特征和意义;弄清各种证据的特征以及证据的分类。

第一节证据概述一、证据的概念和特征二、证据的意义第二节证据种类一、物证、书证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录七、视听资料第三节证据的分类一、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四、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重点:证据及证据的特征、种类难点:1、证据的特征和证据的分类2、刑事证据的几种历史类型第二章证明目的与要求:了解证明的概念;掌握证明对象的范围;证明责任的划分;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要求。

第一节证明概述一、证明的概念和特征二、证明的意义第二节证明对象一、证明对象的概念二、证明对象的范围第三节证明责任一、证明责任的概念和意义二、证明责任的划分第四节证明要求一、证明要求的概念和意义二、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要求重点:1、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2、各个诉讼阶段的证明要求难点:1、证明对象的范围2、证明责任的分担第三编程序论第一章立案目的与要求:了解立案的概念。

掌握立案的条件以及立案监督。

第一节立案的概念和意义一、立案的概念二、立案的意义第二节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一、立案的材料来源二、立案的条件第三节立案管辖第四节立案的程序一、对立案材料的接受二、对立案材料的审查三、对立案材料的处理四、立案监督重点:1、立案的条件、立案管辖和立案程序2、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难点: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第二章侦查目的与要求:掌握侦查的概念;掌握各种强制措施的概念、适用对象、适用条件及期限;开展各种侦查行为的程序;侦查终结的条件及处理;侦查羁押期限。

第一节侦查的概述一、侦查的概念二、侦查的任务和意义三、侦查原则第二节侦查行为一、强制措施(一)强制措施的概述(二)强制措施的种类1、拘传2、取保候审3、监视居住4、拘留5、逮捕二、专门性的调查工作1、讯问犯罪嫌疑人2、询问证人、被害人3、勘验、检查4、搜查5、扣押物证、书证6、查询、冻结存款、汇款7、鉴定8、通缉第三节侦查终结一、侦查终结的概念和条件二、侦查终结案件的处理三、侦查羁押期限第四节补充侦查与侦查监督一、补充侦查二、侦查监督重点:1、侦查、强制措施的概念2、侦查的方法与要求3、侦查终结的条件难点:1、侦查中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2、补充侦查3、五种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条件、程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章起诉目的与要求:了解起诉的概念;审查起诉的程序和期限。

掌握提起公诉的条件;不起诉的种类。

第一节起诉的概念、任务和意义一、起诉的概念二、我国刑事起诉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审查起诉一、审查起诉的概念和作用二、审查起诉的内容三、审查起诉的程序四、审查起诉的期限第三节人民检察院对案件的处理一、提起公诉二、不起诉重点:1、起诉的概念、任务和意义2、公诉的概念、条件3、不起诉的概念、种类和意义难点:不起诉的种类第四章审判目的与要求:了解审判、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任务;掌握审判制度、审判管辖、审判组织的有关规定和法庭审判的阶段;第一审程序的期限;延期审理和中止审理的区别;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特点、期限;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征。

掌握第二审程序的概念;上诉、抗诉的概念、主体、期限;第二审审理方式及裁判;上诉不加刑原则。

掌握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掌握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区别;申诉的概念、主体;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重新审判的程序、结果和期限。

第一节刑事审判概述一、刑事审判的概念和任务二、审判制度三、审判管辖四、审判组织第二节第一审程序一、公诉案件普通程序1、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任务2、对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3、开庭审判前的准备(1)人民法院的庭前准备(2)人民检察院的庭前准备(3)辩护人的庭前准备4、法庭审判(1)法庭审判的概念(2)法庭审判的阶段4、延期审理和中止审理(1)延期审理(2)中止审理(3)延期审理和中止审理的区别二、简易程序1、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2、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3、简易程序适用的特点4、简易程序的变更三、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1、自诉案件的审查与受理2、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征四、判决、裁定和决定1、判决与判决书2、裁定第三节第二审程序一、第二审程序的概述二、第二审程序的提起1、上诉、抗诉的概念和主体2、上诉、抗诉的期限与程序3、上诉、抗诉的理由三、第二审程序的审判1、审查原则2、审理方式3、第二审裁判4、上诉不加刑原则第四节死刑复核程序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二、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1、死刑的核准权2、报请复核的程序和要求3、复核的程序和结果三、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1、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核准权2、报请复核的程序和要求3、复核的程序和结果第五节审判监督程序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点和意义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1、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2、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3、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三、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一、重新审判的程序二、重新审判的结果三、重新审判的期限重点:1、审判的概念、审判管辖、审判组织、审判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