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铁通风与空调设计手册

地铁通风与空调设计手册

第14章通风与空调14.1 主要设计原则1)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应考虑线网资源的共享利用。

2)高架站公共区不考虑设置空调,采用自然通风,设备管理用房区建议采用分体空调或变频多联空调系统。

3)通风空调系统应按远期(2039年)运营条件(预测的远期客流和最大通过能力)进行设计,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设备可考虑近远期分期实施的可能性或采用不同的运行模式。

4)工艺设备用房的通风空调系统应根据相关规范满足其工艺要求的运行环境。

5)通风空调系统应为乘客提供适宜的环境,为地铁工作人员和设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环境。

发生事故时通风空调系统应能迅速切换到事故通风模式,排除烟气和进行事故通风,为乘客和消防人员提供新鲜空气,保障乘客安全疏散。

6)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各区域运行时间的不同、运行性质的不同尽量分开设置。

7)车站通风空调房间尽量按照就近服务和相临布置原则,以尽量缩短空气的输送距离、减少运行费用。

8)风亭的设计应与城市环境条件相协调并充分考虑城市主导风向的影响,防止进、排风气流短路。

风亭噪声应根据所处的环境保护区域及周边噪声控制敏感点的位置,控制在有关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9)通风空调系统应采用运行安全、技术先进、可靠性高、节省空间、便于安装和维护、高效节能且自动控制性能高的设备。

10)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设备的配置应充分考虑采用节能调节措施,应参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要求。

11)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应满足《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要求。

12)通风空调系统设备应选用运行安全、技术先进、工艺成熟、高效节能、节省空间、便于安装和维护、且自身自动控制程度高的设备,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立足于设备国产化。

14.2 主要设计规范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347 2003)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7)《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8)《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生部2006)9)《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10)《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14.3 主要设计标准14.3.1 室外计算参数地下车站公共区: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2.4 ℃相对湿度: 66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8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 ℃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4.8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8.1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0.6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1.1 ℃14.3.2 室内计算参数1)地下车站(站台设置屏蔽门)站厅夏季空调设计参数:干球温度:30℃相对湿度:40% ~ 65%站台夏季空调设计参数:干球温度:29℃相对湿度:40% ~ 65%地下换乘平台空调设计参数:干球温度:29℃相对湿度:40% ~ 65%出入口通道(超过60m时)干球温度: 30℃相对湿度不控制2)设备管理用房设计参数见表14-1。

每坑位按100m3/h计算,且小时换气次数不宜少于10次。

3)站台、站厅(当送风为同一空调器时按站台送风温差控制)△T≈10℃电气用房如采用冷风降温时,送风温差应保证在电气设备空载时不结露的情况下,适当提高送风温差,一般取△T≈15℃~19℃。

其它设备管理用房区域△T≈10℃。

4)隧道通风系统主要设计参数⑴隧道温度:正常运行时区间隧道内最热月日最高平均温度≤40.0℃。

⑵阻塞运行时送风量保证断面风速不小于2m/s,并控制列车顶部最不利点隧道温度低于45℃。

⑶隧道烟气控制流速:2m/s≤V<11m/s⑷隧道内压力变化标准:当压力变化绝对值≤700Pa时,在1.7秒内隧道内的压力变化应≤700Pa ;压力变化绝对值>700Pa时,压力变化率必须<410 Pa/s。

5)新风量标准⑴车站公共区:车站公共区空调季节小新风运行时取下面三者最大值:a)每个计算人员按12.6m3/h计;b)不小于系统总风量的10%;c)屏蔽门漏风量。

地下车站公共区空调季节全新风运行或非空调季节全通风:每个计算人员按30m3/h计算且换气次数不小于5次/h。

⑵车站设备管理用房区:车站管理、设备用房区:空调计算人员新风量按30m3/人·h计。

6)通风空调计算人员数量(1)车站公共区根据乘客在车站停留时间和车站客流情况,通过停留时间与小时高峰客流的关系计算得出站厅、站台的通风空调计算人员数量。

非换乘车站公共区乘客在车站平均停留时间如下:上车客流车站平均停留时间为按行车间隔加2分钟,其中站厅停留2分钟,站台停留一个行车间隔;下车客流平均车站停留时间为3分钟,站厅、站台各停留1.5分钟,客流按车站远期客流计算。

换乘车站公共区换乘客流车站停留时间:换乘上车客流站台停留一个行车间隔,换乘客流其它地方停留1.5分钟。

(2)车站设备管理用房按室内实际人数计算,且计算总人数不得少于2人。

7)噪声标准车站内站厅、站台:≤70dB(A)通风及空调机房≤90dB(A)非通风空调设备用房≤60dB(A)管理用房≤60dB(A)地面设施:通风空调设备传至地面风亭、室外冷却塔、布置在室外的空调室外机等地面设施的噪音应符合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及环评报告的要求,各类别环境噪声值见见表14-2。

表14-2 环境噪声值单位:dB(A)8)空气质量标准二氧化碳浓度≤1.5‰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0.25mg/m39)流速设计标准区间隧道早晚冷却通风断面平均风速≥2.0 m/s金属风道最大排烟风速≤20 m/s非金属风道最大排烟风速≤15 m/s其它设计流速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10)防排烟设计标准⑴地下车站及区间隧道内设置防烟、排烟及事故通风系统。

⑵按全线同一时间内发生一次火灾考虑,对于换乘车站,按同一车站同一时间发生一次火灾考虑。

⑶一辆列车火灾规模按5MW设计,同时考虑1.5倍的安全系数。

⑷列车发生火灾且停在区间隧道内时,其控制烟气流动的风速应根据隧道内烟气控制模型的临界风速计算确定,断面风速应在2.0~11.0m/s之间。

⑸地下车站站厅、站台、换乘厅的防火分区应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750m2,且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排烟量按每分钟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m3计算,排烟设备的排烟能力按同时排除两个防烟分区烟量配置,并应有1.1倍的漏风系数;当站台发生火灾时,应保证站厅到站台的楼扶梯口处具有不小于1.5m/s的向下气流。

⑹地下站设备管理用房区在同一防火分区内总建筑面积超过200㎡或单个房间面积超过50㎡且经常有人停留的房间应设机械排烟;最远点到地下车站公共区的直线距离超过20m的内走道(其排烟量应为走道面积加上不排烟最大房间面积计算),连续长度大于60m 的地下通道和出入口通道设机械排烟。

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量:在担负1个防烟分区时,按60m3/(h·m2)计算;在担负2个及2个以上防烟分区时,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120m3/(h·m2)计算。

单台风机排烟量不应小于7200 m3/h,排烟设备应考虑10%~20%的漏风量,排烟时应设有不小于50%排烟量的机械补风。

⑺排烟口距最不利排烟点不应超过30m,排烟口不应被下方的设备管线遮挡。

⑻超过2层的设备管理用房区的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车站控制室在车站发生火灾时应相对周边区域保持正压。

⑼区间隧道通风系统排烟设备及烟气经过的辅助设备要求在150℃能连续有效工作1小时;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车站排烟设备及烟气经过的辅助设备要求250℃能连续有效工作1小时。

⑽设计安全系数通风空调系统的设备在利用设计计算值选型时,制冷机的冷量、空调器的冷量和风压、水泵的水流量和扬程、风机的风量和风压等均应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

图纸中表示最终的设备选型参数(风量、冷量、全压、扬程、流量等)空调器设备选型冷量=计算冷量* 1.1空调器设备选型风量=计算风量 * 1.1制冷机的冷量= 计算冷量冷却塔的选型水量 = 计算水量* 1.3水泵的设备选型流量=计算流量(并联工况应考虑流量折减)水泵的设备选型扬程=计算扬程* 1.1风机的设备选型风量=计算风量* 1.1风机的设备选型全压=计算全压* 1.114.3.3 风亭设计要求1)风亭应位于洁净地带,进、排风亭宜合建,排风口与进风口直线最短距离≥10m,且与周围建筑物的直线最短距离≥5m。

2)进风亭进风格栅底部距地坪应≥2m,位于绿化带内时≥1m。

14.4 通风空调系统组成与功能1)系统组成通风空调系统包括隧道通风系统和车站通风空调系统两大部分:隧道通风系统(含防排烟系统)分为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两部分;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分为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含防排烟系统)、车站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含防排烟系统)及空调水系统。

2)主要功能⑴隧道通风系统(含防排烟系统)列车正常运营时应能排除隧道内的余热余湿,确保隧道内的最热月日最高平均温度≤40℃,同时使隧道内空气压力变化率满足相关设计标准;列车阻塞时应能向阻塞区间提供一定的通风量,控制隧道温度以满足列车空调器仍能正常运行的要求。

风量保证断面风速不小于2m/s,并控制列车顶部最不利点隧道温度低于45℃。

列车火灾时应能及时排除烟气和控制烟气流向,诱导乘客安全撤离火灾区域。

⑵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含防排烟系统)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简称车站大系统)在正常运营时为乘客提供过渡性“暂时舒适”环境。

当车站公共区发生火灾时,车站大系统(可与其它系统协调动作,例如隧道通风系统)应能迅速排除烟气,同时为乘客提供一定的迎面风速,诱导乘客安全疏散。

⑶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含防排烟系统)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简称车站小系统)正常运营时,应能为地铁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及满足设备良好的运行环境条件。

当车站设备管理用房区发生火灾时,应能及时排除烟气或进行防烟防火分隔。

⑷空调水系统空调水系统负责向车站公共区和设备管理用房区空调季节提供空调设备用冷冻水,能根据车站运营和非运营时段及全日负荷变化情况自动进行水系统负荷调节,实现节能运行。

14.5 地下线通风空调系统方案比选14.5.1.1 通风空调系统比选南京地铁六号线全长63.1km,共设置20座车站,其中高架站3座,地下站17座。

其中机场段工程全长约37.5km,高架段长约18km,过渡段长约0.8km,地下段长约19.2km,共设置9座车站,高架车站3座,地下车站6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