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择业基本原则首先,了解为什么要工作?众所周之,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它也应该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满足。

其次,工作可以达到的目的:❖经济方面:个人物质需求的满足,对未来发展有种安全感。

❖社会方面:是个人与他人会面的场所,存在潜在的友谊和人群关系,受人尊重等。

❖心理方面:能够实现自我肯定,对他人产生可信赖感,个人评价得到肯定。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该如何积极应对?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无疑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重要任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涉及到千家万户,也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目前党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力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最近2009年3月两会,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其中大学生自身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人最好的职业并非总是由最佳的人选取得,但总是由准备得最充分的人获得,正确的职业观对大学生形成职业理想、迎接职业挑战、规划自身职业生涯、提高职业修养、顺利就业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制约或影响。

❖那么什么是择业观呢?择业观是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它既是择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

其核心是个人的社会定位和志向。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出现6个新特点:职业理想表现出兴趣化、多元化;注意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重视职业规划,流动性强;把收入多少作为职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喜欢宽松、和谐的职业环境;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这些都是大学生职业观出现的新现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是值得提倡的。

但大学生毕业生自身错误择业观念从中作祟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作一简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矫正建议,是具有极其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大学生毕业中的不良择业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一)消极等待观。

长期以来,大学生由国家统招统分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定势,因此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虽有强烈的竞争渴望,但缺少竞争的勇气,当真的面对竞争时或畏首畏尾、疑虑重重,或坐等靠要,依然认为学校、社会甚至家长给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是理所当然,一旦要自己为毕业找工作着急忙乎,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二)过分看重职业稳定。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部分大学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作择业的唯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而高风险与高收益、高价值是成正比的,因而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萌生。

❖学生一般认为大的国有企业相对稳定一些,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加速进行,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像过去那样每天“抽支烟、喝杯茶”的日子不会再有了。

公务员相对稳定一些,但是考公务员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再说我国的公务员人数大大超过了社会实际需求量,“精兵简政”是不可避免的。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不过多地考虑收入及社会地位,用心做好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并作出一流的成绩。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宋鱼水法官,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

当初毕业时,她选择投身基层法院,默默无闻地作贡献,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她的职业观是值得大学生学习的。

电影《真水无香》将她的事迹一一阐述。

❖例如:做移动通信工程工作的,经常性出差在外,做基站维护,系统升级,可以说是风吹日晒,居无定所,这种工作性质的往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相结合的,最终的回报也是成正比的,收入可观。

❖(三)急功近利心理。

❖一些大学毕业生一心只想留在大城市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或者到合资企业、外企或沿海发达地区,为了功利不惜抛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但心理上难免会感到困惑。

况且,越是大城市、大机关或沿海发达地区,人才就越密集,竞争也越激烈,离开自己的专业优势去竞争,使大学毕业生容易遭受挫折。

❖(四)专业对口观。

有的大学生在就业中,把专业对口看得太重,甚至认为学企业管理的人到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就是不对口,专业不对口就不去。

一个优秀大学生的才华应该体现在综合能力上,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也能尽快进入角色,在新的工作中,作出突出的贡献。

❖再说历史上通过改行,在其他行业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也不少,如鲁迅弃医从文。

现代社会每10年约有30%的职业被淘汰,新的职业在不断地涌现,这是客观的。

例如:我们的校长胡大白,最初是在郑州大学教中文,由于意外,她从新考虑自己的职业,创办了一所大学,做高层管理。

❖(五)毕业即失业的“求职”观。

❖一部分毕业生把毕业即失业作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常态,习惯于从求职的字面意义去理解求职过程,把求职简单地归结为一个“求”字,即请求、恳求对方给予自己一份职❖业,往往把自己置于消极被动的不平等地位,一旦求职未果,就心灰意冷、甚至丧失人格和尊严。

❖案例:向招聘单位下跪求工作❖ 2006年7月,渝中区聋哑女熊小芸从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后,向上百家单位投递简历,都因她是残疾人而被拒绝。

无奈之下,她在华新街人才市场招聘现场做出了惊人举动:给招聘单位的人下跪求工作,残疾人求职尚且如此艰难,我们正常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诊断:职业专家表示,招聘单位招人,注重的是你的自身能力,他关注的核心是你究竟会做什么,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支撑你在我们的企业做下去。

在求职过程中,央求、下跪等类似的做法,最多只能博得大家的同情,很难起到真正让用人单位破格录用你的作用。

在北京的招聘会上,也有求职者给自己脖子挂个牌子,说多少钱或是如何要应聘哪个职位,但这样做的效果几乎没有。

甚至有些企业还讥笑说,来招聘会你不赶紧找合适工作,搞这么一套,大家❖都很忙,哪有企业会丢下所有的应聘者不管,而去理会你。

❖建议:可以骑驴找马。

从基础做起,慢慢为自己积累资本,从而获得自己满意的职业。

❖(六)盲目择业观。

有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就是简单地递交一份简历,然后回答用人单位的几个问题,就万事大吉。

还有的大学毕业生不进行市场调查,不问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不惜大量举债对自己从内到外进行高昂的,有的甚至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所谓全方位包装,一旦入不敷出,超负荷投入换得低效益产出,就焦虑不安、心理严重失衡,部分经济贫困学生甚至出现压抑、绝望的心情。

(七)“职业自我”与“生活自我”的同一性择业观。

❖我们常常发现:相当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刻意把生活中的自我形象呈现在用人单位面前,追求一个所谓“完全自由、完整无缺”的自我。

例如,女大学毕业生着意展示其生活中的天真、活泼、浪漫、娇俏、可爱;男生刻意表现其桀骜不逊、不拘小节或沉默寡言等,以为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个性鲜明”的好印象,殊不知,这些都可能会使他们失去工作机会。

❖(八)知识与能力、素质等同观。

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使得高校部分毕业生不能正确理解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尤其不能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区别。

部分毕业生认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等同的,都可以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较高的考试分数似乎就意味着较强的能力和优良的素质,❖似乎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找到他们自认为最理想的工作,从而使得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而期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痛苦也就越多。

❖(九)同伴攀比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与同学攀比,特别是看到与自己成绩、能力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时,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职业,很没面子。

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将自己择业的目标设计过高,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陷入苦恼之中。

❖二、不良择业观的原因分析首先,择业就业的压力是产生不良择业观的直接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它要求毕业生公平地参与竞争,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流。

然而,一部分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基础不扎实,不注意提高能力,毕业时才恍若惊梦,考虑到即将面对择业的压力,于是担忧、焦虑开始困扰他们,部分毕业生以消极、低沉的心态试图躲避竞争,还有部分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心理承受力不强,惧怕竞争,考虑到即将面临的种种挑战就胆战心惊,焦虑不安,即使品学兼优的毕业生也同样心存疑惧,担心毕业就失业,担心优生不能优分。

其次,错误的价值取向是导致不良择业观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也在部分学生中❖活中,一部分大学生总是不自觉地要求学校或政府有关部门安排他们的工作,强烈希望“婆家”能主动找上门来给他们工作。

这种矛盾思想的形成更加凸现了大学生的自信心不足、自主择业能力脆弱。

第四,不健全人格是错误择业观产生的关键因素。

有的毕业生不能正确处理动机冲突。

人们面对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但不可能所有的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有选择就会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斗争,如果没有科学的人生观指导、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就会常常处在紧张失措、彷徨不安或踌躇不定的状态中,思想对立、矛盾较大。

那些既有理想、有报负,又过多地强调个人愿望;成才要求高,但更注❖重自我实现而忽视国家的需要和对社会的奉献的毕业生表现得尤其突出。

还有的毕业生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具体表现为:缺少自觉性,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和从事何种职业缺乏思考和选择;缺乏坚定性,遇到挫折就望而却步,在单位和职业的选择上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或毫无目标;缺乏果断性,在应作出决断,采取行动时迟疑不决、踌躇不定,事到临头只好仓促决定,与用人单位签约后立即就感到后悔不迭,加剧心理困扰。

❖大学生:“我是大学生,我怕谁?”❖社会:“你是大学生,谁怕谁?”❖案例:身家2千万图女富豪开着跑车给大学生擦鞋李惠说,她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即将面临择业的大学生们:“放下架子,坚持自己的信念,一定会成功的!”摘自《四川在线》三、大学生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要知己知彼。

择业是一种双向选择,因此必须正确地估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在择业中可接受的范围,同时要全面准确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实力。

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去选择职业,就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大学生具有“五高峰、四最、三敢、二缺乏、一个中心”的特点,即体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特殊行为高峰、成就高峰;最积极、最富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敢说、敢想、敢做;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政治经验;常常以崇尚自我为中心。

❖[案例]09年3月28日,我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一家航空公司招聘地勤这一职位,我校仅仅有十几个人投了简历,而招聘负责人说,不久前在郑州大学招聘引来200人投递简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