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出生缺陷宣传周活动总结摘要: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进一步宣传普及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动员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将以“预防出生缺陷日”为契机,在全国开展出生缺陷预防宣传周活动。
预防出生缺陷宣传周活动总结篇一:9月11日上午,省卫生计生委、省残联、省妇联、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在郑州举行“出生缺陷预防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
省卫生计生委李广胜主任、省残联吴霄副巡视员、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武峰峰主任出席仪式。
部分省直和郑州市卫生计生单位的医务工作者代表、媒体记者等近200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由省卫生计生委谢李广副主任主持。
启动仪式后,相关卫生计生单位在现场举行了义诊咨询、免费发放宣传资料、陈列宣传展板、悬挂标语、利用户外大屏幕循环播放《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预防出生缺陷请看我》、《如果一切可以重来》等预防出生缺陷宣传科教片,向群众宣传普及出生缺陷防治和残疾预防科学知识,提供优生优育风险咨询指导等。
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夏杰部长,省政府王艳玲副省长,省妇联郜秀菊主席,省卫生计生委李广胜主任,省残联、民政厅、河南报业集团等单位领导,莅临义诊咨询活动现场指导。
省卫生计生委李广胜主任代表启动仪式活动主办方发表讲话。
他在讲话中强调,要科学把握全省出生缺陷防治形势,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在预防出生缺陷中的重要作用,要逐步建立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他指出,出生缺陷是影响全球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公共卫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将其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工作任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部署,组织卫生计生、残联、妇联等相关部门,围绕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实施一系列妇幼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先后将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苯丙酮尿症等出生缺陷疾病纳入新农合大病保障范围,切实减轻患儿家庭就医负担,减少儿童残疾。
通过不懈努力,我省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持续下降,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他强调,减少出生缺陷,关键在于预防。
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我国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一样,采取“三级预防”策略。
其中,健康教育是一级预防体系中重要措施之一。
今年以来,为认真贯彻落实赵乐际同志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和在河南调研时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积极组织制定我省《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其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实施“健康宝贝计划”,把人才培养向源头延伸,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质量,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开端,确保我省人才发展不输在起跑线上。
前不久,省卫生计生委和省残联已联合发出通知,对各地、各单位做好今年出生缺陷预防宣传周的相关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希望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围绕主题,突出重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普及科学知识,传播防治措施,扩大宣传效果。
李广胜主任最后指出,全省卫生计生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做好卫生计生工作,努力实现健康从生命起点开始,健康在全周期得到有效保障。
要主动与残联、妇联等部门联系沟通,巩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细化保障措施,推进综合防治,确保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取得实效、长效。
据悉,自XX年起,我国政府将每年的9月12日确定为“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
全国卫生计生、残联、妇联等部门都会联合组织开展出生缺陷预防宣传周活动,宣传普及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动员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出生缺陷防治工作。
XX年,全国“出生缺陷预防宣传周”的活动主题是:防治出生缺陷生命健康启航。
我省在此前已下发通知,对全省各地开展出生缺陷预防宣传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开展知识普及。
围绕结婚、孕育等关键环节,广泛普及出生缺陷防治和残疾预防科学知识,增强群众优生意识,引导群众主动接受出生缺陷防治服务。
二是强化政策宣传。
一要宣传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让免费服务政策家喻户晓。
二要宣传出生缺陷患儿医疗保障政策,先天性心脏病、血友病、唇腭裂、苯丙酮尿症和尿道下裂等出生缺陷疾病已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患儿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升。
城乡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纳入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畴。
三要宣传残疾儿童医疗救治及康复政策和措施,提高患儿救治和康复水平。
三是防范再生育风险。
结合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高龄待孕人数明显增多,剖宫产后再孕高危人群比例显著上升,出生缺陷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增加的现状,针对再生育夫妇开展风险防范知识宣传,特别是加强高龄、剖宫产再生育夫妇孕前咨询指导,引导夫妇主动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服务,预防出生缺陷,孕育健康宝宝。
四是加强统筹协调。
以宣传周活动为契机,通过宣传倡导加强政策协调,推进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免费服务项目落实,促进出生缺陷患儿疾病诊断治疗与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不同制度协同互补的作用,形成制度合力,促进患儿早诊早治,减少残疾发生。
动员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出生缺陷防治工作。
据悉,我省自1996年起在57所省、市、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医院出生缺陷监测工作,XX年调整监测点为75所。
随后又开展了人群缺陷监测及淮河流域监测。
目前,3个监测项目分布在16个地市,合计每年覆盖近40万孕产妇,基本可以反映全省出生缺陷发生概况。
据监测情况看,我省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全国一样,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神经管畸形等严重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呈明显下降态势。
我省常见的出生缺陷疾病种类很多,呈现出地域、性别、年龄等不同的发病特点。
在地域分布上,城市人口出生缺陷明显高于农村;在性别上,男性出生缺陷人数多于女性;在年龄上,育龄妇女小于20岁和大于35岁生育的出生缺陷儿发生率明显增高;从病种情况看,围产儿前五位的高发畸形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外耳其他畸形、总唇裂(唇裂及唇裂合并腭裂)、先天性脑积水。
我省出生缺陷防治的主要做法:1.搞好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一是不断强化婚前医学检查工作。
XX年,国家取消强制性婚前医学检查,我省婚前医学检查率锐减,到XX年全省婚检率仅为%,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面对这种形势,全省卫生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将婚前保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向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并强化督导检查,使婚前医学检查率不断提高。
XX年全省婚检率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今年新修订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凡参加婚检的夫妻增加婚假7天,将对提高我省婚检率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是全力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
通过制定《河南省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工作管理规范》,加大督查力度,强化项目培训,逐步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做好孕期优生咨询和检测。
XX年,共体检农村地区计划怀孕夫妇616379对,目标人群检测覆盖率达%。
三是积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积极实施《农村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项目》,为全省农村准备怀孕和早孕3个月内的妇女免费发放叶酸。
目前,该项目运行顺利,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叶酸服用的知晓率、服用率和依从率显著提高,育龄妇女服用叶酸的主动性大大增加。
截止XX年底,全省共累计发放叶酸620多万人,有效降低了我省神经管缺陷儿的发生率。
2.构建二级预防屏障,减少缺陷儿出生。
一是建立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网络。
依法许可省妇幼保健院、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3家省直单位为全省产前诊断机构,许可6家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作为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
并在3家产前诊断机构开展了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和诊断试点,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开展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病科学研究。
发挥科研优势,组织开展“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防治研究”、“常见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综合优化干预研究及应用”等研究,探讨出生缺陷干预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省、市(县)、乡三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优势,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系统,为出生缺陷数据库建立和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规范开展孕产期保健工作。
通过加强助产技术的准入与管理,按照《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要求,规范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通过加强对高龄妇女的健康咨询、指导和风险评估,筛查危险因素,识别高危孕妇和新生儿,落实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密切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
四是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
将农村住院分娩补助政策与新农合政策有机结合,在全省统一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最高限价,与新农合补助相结合,实现了乡级免费分娩,对保障孕产妇分娩安全,减少新生儿出生窒息,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残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年间,累计已有600万余名农村孕产妇享受到了住院分娩补助。
3.做好三级预防,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
我省自XX年起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XX年我省镇平县、郸城县和汝阳县逐步纳入国家儿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行免费对4万名新生儿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
多年来,通过加强组织,建立网络、强化宣传、规范流程、技术培训、筛查追踪、免费救治等措施,探索出了一条切合我省实际、运行高效、覆盖全省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模式。
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覆盖全省1450家助产机构,并设立1个新生儿疾病筛查省中心和1个新生儿疾病筛查分中心。
XX年-XX年我省共筛查新生儿508万例,“两病”筛查率从42%增长到83%,听力筛查率从47%增加到70%,共确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2197例,苯丙酮尿症患儿746例,并对筛查阳性病例进行随访和救治。
XX年,我省将苯丙酮尿症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0-3岁参合患儿在定点救治医院门诊开展治疗性食品或特定药品治疗的,按其实际费用的80%报销,每年最高可报销至新农合大病补偿封顶线20万元。
XX年1月起,我省参合苯丙酮尿症患者纳入保障范围的年龄限制已放宽到18周岁以下(含18周岁)。
城市户籍病例由省妇幼保健院提供救助到满6岁。
目前“两病”救助人数达3800多人。
此外,重视“生命最初1000天”,着力改善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
通过积极争取,我省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有10个贫困县被纳入国家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为项目地区6-24月龄婴幼儿每天免费提供1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包,预防婴幼儿营养不良和贫血,提高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