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探析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探析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探析王晨(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400715)[摘要]随着各大卫视选秀节目的兴起,青少年对于偶像的崇拜日趋明显,偶像崇拜这一现象也成为社会热门的话题,它对青少年身心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文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今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特征、成因及其影响,最终得以反思。

[关键词]青少年;偶像崇拜;特征;成因;影响[中图分类号]C913.5[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36(2012)03-0034-03[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2-07-08王晨(1989-),女,湖北潜江人,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公共关系与组织形象设计。

偶像崇拜是普遍存在于当代青少年心目中的、对于自己心仪对象的人格或外貌表现出来的嫉妒、喜欢、欣赏和向往的感情和行为。

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社会建设的储备人才、作为社会上最活跃、最具潜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由于青少年心理和身体的发育还尚未完全成熟,其偶像崇拜的行为也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青少年对于偶像的行为和语言的趋从和感知是侧面反映我国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需要的一面镜子。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青少年崇拜偶像这一社会现象,有助于全面理解青少年心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进而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期安定、繁荣与稳定。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一)偶像娱乐化本文所说的“偶像崇拜”不是指传统意义上对宗教中神圣的崇拜,不是指对社会政要、时代精神楷模、社会成功人士、古典文人墨客的崇拜,而是随着全球娱乐的大幅度发展,在社会创造的歌星、影星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当代青少年对待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一种独特的、新型的、狂热的崇拜。

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不同地区2710名大学生就偶像崇拜现象进行过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青少年崇拜的明星有99%以上来自娱乐界和体育界。

不难看出这些明星或者说是偶像多半是具有娱乐性质的,多半是供人日常休闲娱乐消费的。

(二)崇拜形式表层化崇拜形式的表层化是青少年偶像崇拜形式的第二个特征,同时,它也是伴随着偶像娱乐化应运而生的。

表层化是指青少年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偶像的外貌特征,而忽视偶像的内在人格魅力。

现在大部分青少年更多关注的是偶像的长相、身高等条件,忽视其人品和文化内涵,认为外貌上的美就是成功,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中整容越来越盛行的原因之一。

这种依靠感官的直觉和情绪化的依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全盘模仿、过分喜爱,也就是说,青少年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慢慢丧失了“择善而从”和“过犹不及”的观念,导致过分崇拜而丧失自我。

(三)崇拜内容消费化如今青少年崇拜偶像,便要为偶像消费,他们会购买偶像的专辑、歌迷会、影迷会的会服、海报、电影、生日礼物等等。

特别是随着草根文化的兴起、平民选秀节目的扩张、媒体的大肆宣扬、加之网络文化的盛行、大众通讯工具的普遍运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愿意为了自己所喜爱的歌手或明星花钱投票,以保证其偶像的娱乐圈地位或比赛名次。

但是,在此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便是青少年似乎并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负担追星的费用,他们的花销大多还是从父母长辈那里所得,甚至有些青少年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物来达到追星的目的。

(四)粉丝团体竞争化随着选秀的兴起,明星之间的竞争被推上台面,草根选手们需要通过赢得其他竞争对少才能获得较好的名次。

而偶像的晋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众投票的结果,这样一来,偶像之间的竞争或多或少地演变成粉丝团体之间的竞争,粉丝团体通过狂热投票和购买相关周边物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ChangshaSocialWorkCollege第19卷第3期2012年9月Vol.19No.3Sep .2012第3期王晨: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探析品的方式来提升其所喜欢的偶像的地位与名声。

如今,甚至有一股粉丝间更甚的风潮正在兴起,那便是“反文化”,或者说是“黑文化”,也就是通过在网络或其他公共平台上大肆污蔑其偶像的竞争对手,以达到让另外的明星社会声誉减退、社会形象变差等效果。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一)青少年的心理原因在彭文波、邱晓婷、刘电芝、王平所著的论文“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卷入类型与特征分析”一文中指出,初中生、成绩水平平均以下、正处于“非常喜欢”阶段的青少年易于出现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大多与自我意识发展、情感依托、群体接纳和疏解压力有关,随着年龄增加和评判性思维的成熟而体现出崇拜差异。

在青春期,寻找一种外部的价值认同,不仅是中学生自我需要满足的表现,也是自我定向的一种途径。

1、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一大重要条件。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的青少年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成熟,他们需要借一个行为上的“参照物”,帮助和指导他们培养在社会中的集体认同,以得到社会上其他人士的认可和赞誉,或者进入某个群体。

这一行为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青少年便以这些“成功人士”作为参照,学习他们的穿着打扮、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以获得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

2、情感依托偶像崇拜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青少年成长时期所需要的情感宣泄和感情释放。

进入青春期之后,青少年无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重大的转变,特别是对于异性的好感和冲动会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情感需要表达和发泄,于是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普遍有着“寻爱”的冲动。

他们对于美好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喜爱和幻想,通过对偶像的崇拜,青少年追求美好事物的这一情感可以得到依托。

3、群体接纳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城市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十分孤单,陪伴他们的大多是电视机、书本、电脑、游戏机,而没有同龄的或者是更多年龄层的伙伴,他们在家中的庇护中长大,在冷冰冰的机器中挣扎,为了让更多的同伴接纳自己,他们选择从众,选择喜爱大多数人喜爱的明星偶像,由此来深入某个群体,于是,他们为了得到群体的接纳,也会选择对偶像的崇拜。

4、疏解压力当今社会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青少年不仅仅面对老师、家长对于其学业上的期盼,更要面对青少年时期的重大转型,这些转型让青少年不得不去思考人生和未来,这些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压力。

他们为了舒缓这些压力,把注意力转移到外表华丽的明星身上,这样可以让他们暂时忘记生活的不快与抑郁,可以让他们更加轻松与愉悦。

(二)社会原因———媒体导向作用“媒体是代替受众思考的大脑”。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慢慢深入人们的视野,娱乐最终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产业,而媒体则成为推动这一产业进步的推手和催化剂。

特别是当今社会,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从横向和纵向上都进一步扩张,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能够被大多数人知晓。

这些信息被青少年普遍接纳,从而引导青少年进行偶像崇拜或者追星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说认为,行为是个体对于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人们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人的行为。

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观点,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这也就表明媒体大幅度偶像报道的大环境势必影响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

近年来,诸如“快乐男声”、“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节目的繁荣和兴起,更是进一步引发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主流媒体并不同于以往“大锅饭”时期,他们为求生存,更多地进入到利益追逐的行列之中。

此时的媒体,不单单陷入对某位明星的报道之中,他们还参与到明星的包装和制造之中,于是为了更多的利益,偶像的曝光率也就越高,这样青少年接触偶像的时间也就增长,对于偶像的兴趣也随着增长。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否认,偶像的存在对青少年的成长而言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并且这种积极的作用对不同的青少年具有不同的力度。

从青少年对偶像的痴迷和追赶的狂潮中,我们不难看出,偶像对于这些青少年具有极大的感召力,这些感召力能够帮助一些青少年矫正心理的懒惰和狂躁。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同一句话,从偶像的嘴里说出来要比从家长或老师的嘴里说出来更具效果。

“亚洲小天王”周杰伦的一曲《听妈妈的话》,让许多青少年回归家庭的正途;汶川大地震时候的公益歌曲的传播,让更多青少年伸出援助之手;许多明星带病仍然坚持工作,让许多青少年了解自强不息的情怀,让更多青少年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不断战胜和挑战自己。

崇拜偶像同时还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奋斗的目标。

这些偶像在舞台上光彩夺目、在电视电影中倾情表演、在赛场上纵横驰骋,都能够深深吸引青少年的注意,青少年以这种辉煌和光鲜的人生作为榜样,并且希望向着这种形象前进。

同时,一些偶像本身就洁身自好,在媒体和大众35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面前温文如玉,以健康、向上、积极的形象出现在广大的青少年面前。

例如,选秀选手出身的李宇春积极投身其“玉米基金”的公益事业中;功夫明星李连杰、成龙身赴美国好莱坞独自闯荡,把中国的功夫和文化传播到世界上其他的地域;喜剧演员周星驰从“跑龙套”开始,从一个影片只出现一两个镜头到完全知道电影的拍摄,到成就如今在喜剧电影界的地位等等,这些行为不会不影响现在的青少年。

2、对社会的影响随着偶像事业的发展,娱乐业已经在中国的产业链条上占了很重要的一笔,娱乐事业的发展或多或少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偶像的崇拜,其实一直带动了娱乐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偶像的兴起、偶像效应的形成,很多青少年看电影或者使用某种产品都是随着其喜爱的明星而变化的。

青少年出钱看其追逐的偶像的影片,购买那些偶像代言的商品。

以电影为例,2010年冯小刚导演的一部《唐山大地震》便为其和其公司带来了14亿元的效益,这些收益不仅仅来自于电影院的票房,更多的来自版权的拍卖、其他公司的广告赞助和与电影有关的偶像商业活动等。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浪潮中,14亿元虽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相较于电影产业,这一部影片的收益约等于往年4到5部大片的收益,这无疑是电影产业上的一大进步。

同时,青少年是社会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是社会未来的希望,青少年的心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未来社会的心理走向。

一个好的明星能够带动其粉丝的心智更加成熟,能够帮助青少年制定更宏伟的目标,能够引导青少年怀抱投身公益、奉献社会的心态,这样不仅仅对于青少年自身发展极为有利,而且在一定领域里帮助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偶像娱乐事业的发展和推广也能为国家形象的推广献上自己巨大的力量。

纵观韩国的娱乐界,他们把“韩流”作为推广的主要对象,把偶像的形象推广到日本、泰国、菲律宾、越南、中国、美国等其他国家,这样把韩国的形象更为丰富地展现到世界面前,同时让更多的人因为偶像而对韩国有兴趣,从而也推进了韩国旅游业、电讯业以及其他工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